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4|回复: 0

流浪儿童现状调查:宝贝回家有多难

[复制链接]
木鱼的眼泪 发表于 2012-12-1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宝贝”缘何流浪街头?哪些因素把他们“推”出家门?怎样才能让流浪儿童真正回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宝贝”缘何流落街头?
  虽已进入冬季,但记者连日来在昆明市的南屏街、小西门以及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仍见到数名在街边蹲坐乞讨、或在路边睡觉的流浪儿童。
  在昆明市小西门的一家超市门口,记者经过长时间交流,取得一名叫王涛(化名)的流浪儿童的信任。“父亲去世了,妈妈改嫁后不要我,爷爷奶奶也不在了,没办法只有出来混。”穿着破旧运动服的王涛说,他家在滇东北山区,今年快14岁了,已经出来流浪了五六年。
  据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介绍,孩子一般到容易要到钱和食物的人流密集处流浪,造成他们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监护和关爱的缺失。不管是孩子的父母离异还是家庭贫困,最终是家庭监护不到位。
  “如果家庭监护抚养到位,不至于孩子流落在外一连数天或更长时间。”云南省救助管理站站长张玲告诉记者,一些家长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最终将孩子“打”出家门;个别父母把孩子当成赚钱工具,强迫他们乞讨、卖艺。
  记者了解到,许多长期流浪的儿童并非不知道自己家庭地址,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因为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和谐等,往往有家不愿回,造成救助机构对其反复救助,成为救助站的“熟人”。
  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助理中心主任龙丽辉告诉记者,从2004年至今,中心共对1300多名流浪儿童进行过不同方式的救助,其中90%的流浪儿童有家庭,但是普遍存在家庭问题,孤儿在外面流浪的特别少。
  “有一次服务中心救助了一个11岁的孩子,他的后妈到家馨社区接孩子时,当着所有人面甩手一巴掌,打到孩子的嘴巴出血。这个孩子虽然被带回家,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一次次离家出走。”龙丽辉提供的一份案例中这样写道。
  从身体“回家”到心的“回归”有多难?
  救助人士介绍,离家出走是儿童反抗家庭暴力或逃避家庭矛盾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缺乏管教的技巧,孩子被救助机构送回来后仍然遭遇训斥和暴打,流浪儿童感到现实和期望相差太远时,就会再一次离家。
  据了解,为了让这些儿童不再流落街头,云南省各级政府救助站对于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孩子,一般是及时护送回家,原则上可在救助站待10至30天;查不清地址的可在救助站待半年时间。
  “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是一个临时应急的庇护站,最终的目的都是送孩子回到父母的怀抱。但没有稳定的家庭生活,孩子仍然会远离健康成长的环境。”张玲说,流浪儿童回家到回归路途漫漫。
  目前,家馨社区在昆明市中心设立了外展点,给流浪儿童提供饭食和白天休息场所,成立“儿童村”接收不愿意回家的孩子,还开展“类家庭”服务。
  据了解,“类家庭”是一种集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的亲情化救助方式,是为那些不愿回家的流浪孩子创立的模拟家庭成长环境,有专门的“爸爸”“妈妈”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让这些孩子有个自己的“家”,逐渐向正常的社会生活过渡。
  龙丽辉介绍,由于费用较高,家馨社区现在仅有两个“类家庭”,由两名阿姨负责,均在昆明市区,各有6个小孩,家馨社区为每个孩子每年支付的管护费用在1万元左右,这还不含学费。目前通过“类家庭”的帮扶,一些小孩的学习成绩逐渐稳定。
  全社会编织“宝贝回家”安全网
  记者在调查中深切感受到,没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流浪儿童不愿意回家;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他们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
  对此,民政部门和民间救助机构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加强源头控制、探索救助方法、鼓励民间投入,“零容忍”儿童遭遇的家庭暴力,共同织成一张减少和救助流浪儿童的安全网,让“宝贝”不再流落街头。
  首先,做好源头预防是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的治本之策。基层乡镇、社区政府、学校应建立协作机制,对有外出流浪倾向和曾经出走过的儿童加强跟踪和监管,提高家庭生存能力,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探索遭受家庭暴力、事实上无人照料等特殊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
  其次,对针对儿童遭遇的家庭暴力“零容忍”。“很多时候家长只要看见孩子犯错,就打孩子。但孩子只知道屁股疼,却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于是他们选择逃避。如果一直这样,这些孩子永远不可能回家。”龙丽辉说,最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离家出走往往是被监护人“打出家门”。
  第三,在加强对政府救助机构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发展救助机构广泛参与,扩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力度。
  龙丽辉介绍,目前民间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帮扶成效显著,但靠社会捐赠在经费上捉襟见肘。以“类家庭”为例,即便给钱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家庭来接收儿童,亟待有更多人参与到救助流浪儿童的行动中来。新华网昆明12月9日专电题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
http://baby.sina.com.cn/news/2012-12-11/092557559.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3 08:08 , Processed in 0.0360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