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7|回复: 0

“娘弃娃”的六一节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3-6-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城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懿德 于帅帅
  13岁的小陶,是一个脸蛋儿红红的小胖子。说话时,他的眼睛总是望着远方。他的家在内蒙古武川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由于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父亲一直在城里打工,春节前才会回来,因此他自入学起便在学校寄宿就读。
  母亲离开时,小陶只有4岁。他对妈妈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她梳着短发,鼻梁高高的,穿着白色上衣和牛仔裤。”由于家人不让小陶询问更多情况,他至今对母亲知之甚少,只是听姑姑说起过,妈妈是被拐卖到武川的,精神上有些问题。
  从小在学校寄宿,小陶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学着如何照顾自己。他说,平时还好,但每次过节或感冒发烧,最渴望妈妈陪在身边。
  和小陶谈起母亲,他并没有难为情:“学校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我们班上就有3个。”他就读的武川县第五小学有12个班、500多名学生,大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校内有60多名单亲学生,其中近40名遭遇了母亲出走的家庭变故。武川县教育部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该县21所中小学共有单亲学生783人,其中408人遭遇母亲出走的家庭变故。这个群体,被人们称为“娘弃娃”。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很多孩子早早就和家长敲定了丰富多彩的游乐计划。但是,对于这408名“娘弃娃”来说,他们记忆中的儿童节,从来没有父母的陪伴,也没有精致的礼物,他们的节日一直都是黑白色的。
  5个土豆馅的菜饺子
  与小陶的经历相似,小越的母亲也在多年前离家而去,今年12岁的他和年过八旬的爷爷在学校附近租房。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本刊记者走进了爷孙俩租住的平房。屋内简陋而阴暗,红砖铺就的地面高低不平,一个大铁炉是家中最大的“摆设”。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铁锅里,放着他们当天的晚饭——5个土豆馅的菜饺子。
  在这里,小越的爷爷又当爹又当妈,从穿衣吃饭到洗洗涮涮,都得操心。小越的爷爷说,孩子母亲早早地就不要他了,父亲又在村里常年卧病,“我只好过来陪着,这么小的孩子不能没人管。”
  前年,小越的母亲回来过一次。“我只记得妈妈瘦瘦的。但那年见到她,人却是胖胖的,我根本没认出来。”他说,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小食品,还告诉他要听大人的话,要好好学习。“希望妈妈还能来看望我,陪我多呆几天”,小越告诉记者。
  小越的爷爷耳朵有些背,和他说话要提高音量才行。他说,自己没有文化,只能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服,“学习的事情一点儿都帮不上忙,每天只能嘱咐他听老师话,别和同学打架。”
  本刊记者了解到,导致这些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她们中,有的是被拐骗到当地,在结婚生子后趁机逃跑;有的则是因为家庭贫困或丈夫患病卧床,不堪生活重负而选择离开。
  据全国妇联5月1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100万,其中因母亲外出而与父亲或祖父母居住的留守儿童占16.87%。
  报告还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
  “娘弃娃”心理健康堪忧
  由于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务工或卧病在床等原因,母爱缺失、父爱缺位成为“娘弃娃”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校寄宿或隔代抚养成了“弥补”现实缺口的途径,部分“娘弃娃”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很多学校负责人表示,师生间的交流难以满足学生对亲情的需求,交流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隔代抚养也面临类似的窘境。内蒙古妇联的工作人员表示,绝大多数农村儿童的祖父母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根本没有文化。他们要么一味迁就溺爱孩子,要么信奉“大棒政策”,很少有人懂得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庭管理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行为。甄丽是武川县第五小学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班主任,她接触过很多母亲离家出走的儿童。她说,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差异很大。一种是很要强,特别渴望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认可,这种孩子通过适当鼓励和正确引导,都能成为积极向上的学生。
  另一种则是表现得自暴自弃,对什么都无所谓,这是真正让甄丽担忧的孩子。多数任课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共同印象是,说脏话、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有的孩子还有较强的暴力倾向。
  小陶是转了四次学之后才到武川县第五小学就读的,每次转学都是因为校方无法忍受他的“破坏行径”。他经常砸碎学校的玻璃,喜欢在人群里横冲直撞,甚至把走在他前面的一名同学狠狠推倒。他还曾偷偷跑到学校附近的中学,给车棚里的自行车放气儿,结果被中学的保安发现,送回了学校。
  甄丽说,她班上有3名学生遭遇母亲离家出走的变故,她在学校一直对他们特别关注,“我可以更多地和他们谈心,也可以给他们课下辅导功课,但我始终给不了他们最需要的‘母爱’。”
  武川县第五小学负责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白丽荣认为,由于对母爱的强烈渴望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变得敏感、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这种渴望变成了愤恨和怨气,进而出现破坏性和暴力倾向。
  内蒙古妇联去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容易形成逃学、旷课、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了“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全国妇联曾于2010年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32.2%的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宝继英认为,“娘弃娃”群体和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他们通常自我评价较低,缺少关注和关爱,比较脆弱和敏感,易出现一些破坏性的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多方的关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2 22:27 , Processed in 0.0340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