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9|回复: 0

[寻恩人、恋人] 恩人啊,您在哪里?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3-7-2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登县长与老领导共话寻亲事宜
  四川新闻网甘孜7月18日讯(何泽晓)40年前的2月6日,炉霍县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从此,高原上一座美丽的小城被夷为废墟。一座小城中百分之十的生命沦为亡魂,2732人受伤,绝户80户、43个孩子在一夜间成了遗留孤儿,房屋几乎倒塌……那场地震给这里的人们平添了一段心碎的记忆,然而,当年金珠玛米、医生、护士奋力抢险救灾的情景,成为炉霍儿女那段黑色记忆中一抹最暖最亮的情怀。

老兵们共忆当年抗震救灾情
  发生大地震的当天晚上,州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由州委副书记、军分区副司令员耿继洲和副州长余淑珍带队的一行五人震后4小时就出发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炉霍的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指示,并派出以国家农业部部长沙风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省上也派出了以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谢正荣为团长的慰问团,各兄弟省市也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医疗救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援。当时全国各地参加抢险救灾的总人数达到1.1万余人。救援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多次余震中临危不惧,抢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

老领导刘子寿接受记者采访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懂得感恩的炉霍人民没有忘却,他们能够有今天的重生和健康,其中有来自异乡的救援人员的辛劳,是他们让炉霍儿女在震后的困境中坚强地走了过来。但是,由于当时事态紧急,再加上灾情严重,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于是,在炉霍县纪念地震四十周年之际,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炉霍县自2月6日启动了“寻亲·感恩·奋进”系列活动,成立了寻亲小组,特组团寻找当年亲临炉霍参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给予无私帮助的亲人。

州报社记者采访当年的汽车兵谢义阳老人
  参加救援的亲人在哪里?他们是否依然健在?40年来炉霍的发展他们是否知晓?曾经满目疮夷的土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能回来感受这里的新生活吗?在没有多少线索的情况下,炉霍县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走乡村、上州府、赴省城,去征集老旧照片,翻阅档案资料,查看当年报刊……虽然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然而充满感恩的心更坚定了找寻的意志。经过二个多月的打听、寻找,一个个亲人的消息在寻找中传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讲述中再现。

寻亲小组工作人员再访当年最坚强的基层干部吞珠
  5月12日,由康巴卫视、州电视台、州报社和炉霍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共15人组成的寻亲小组远赴成都、乐山、龙泉等地去寻访当年的救灾当事者、救援见证者和重建参与者们。

寻亲小组赴眉山与当年的南下干部张思铭话当年
  5月的成都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袭来。经过几天的寻找和联系,16日早上,在邱学山老人的帮助下,寻亲小组的所有成员早早地来到成都草堂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当年曾亲赴炉霍抗震救灾的部分金珠玛米一起回想40年在炉霍的日子。我们用藏族最高的礼节,将洁白的哈达献给了最尊贵的亲人们,表达了炉霍儿女对四十年前抗震救灾官兵的感激之情。
“到处都是塌垮的房屋,到处都是尸体……”当年六团七连的班长何成基回忆说,他仍清楚地记得他们救出第一个人时的场景。“在当时没有生命探测仪,也没有大型的救援器械,解放军战士在残破的废墟上用双手挖掘。震后的废墟里,石块、玻璃什么都有,战友们的手被割伤了,但来不及对伤口进行处理,他们只想快一点救出被埋人员。饿了就啃点干馒头,累了就趴在废墟上,余震随时都在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中,战士们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当年骑兵二团战士谢绍泉回忆说。一个个真情的讲述使救援亲人们与寻亲小组的成员们的心贴的更近。他说,部队和炉霍人民共同奋战几个月,抗震救灾精神和军爱民、民拥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至今让他们对炉霍念念不忘。翻开炉霍画册,昔日地震灾害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看到曾经的废墟上崛起的崭新城市,亲人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年参加抗震救灾的卫生员王建深情讲述救援经历
  “当年29岁的吞珠在地震中受伤了,可他顾不了自己,步行从虾拉沱到县上回报灾情。”“地震中吞珠家的房子垮了,女儿和老丈人打死了,可他为了带领灾区的人民重建家园,真的是三过家门都不入呀。”“三月,虽然地震过了才一个多月,但在鲜水河两岸的地震区,重建的新房就从废墟上建立起来了。”在虾拉沱老人的讲述中,在寻访亲人的过程中,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被吞珠的故事感动着。在几次联系后,在医院照顾病人的他得知我们要到他家里,和我们约好了见面的时间。5月16日早上,我们驱车到了吞珠居住的广福桥20号大院,敲开了他的家门。当代表家乡人们对他感恩的哈达献给他时,这位在地震中最坚强的人竞也哽咽。在一段家常后,老人讲起了40年前那个至今记忆犹新的感人的事。“地震后,满载救灾物资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来到了灾区,除了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外,拖拉机、化肥、农机具等也应有尽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真的是越搬越感动呀,党和政府为我们想的太周到了。”老人讲述着也感动着。那个时候,除了工作,更多时候大家都成了搬运工、建筑工。灾后一个月,第一排新房子在虾拉沱开工,大伙都在猜测这排新房子可能是区委会和干部宿舍,可新房一落成,吞珠就招呼拖拉机手们把国家支援区里的十多台拖拉机轰轰烈烈地开了进去,新房子成了拖拉机房,灾区沸腾了,各个社队都修订了生产计划,计划当年生产的粮食将比去年增产一成多。每当朝阳升起,群众就早早出工,各生产队还开展了救灾生产的流动红旗竞赛,那迎风飘动的红旗使田野上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气氛。在他的讲述中,没有地震时的悲哀,更多的是讲述着炉霍儿女震不垮的精神,是炉霍儿女的坚强,是党和政府的倾力帮助,是人民军队的倾情救助,是兄弟省、州、县的无私援助和社会各界的解囊相助,是炉霍儿女在废墟上重新焕发的勃勃生机。


再看当年在炉霍的留影,老人们感叹不已
  告别吞珠叔叔,经过打电话,问路、问小区、问门牌号,几经周折,在省军分区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亲赴炉霍参加抗震救灾的耿继洲老人。“到炉霍县虾拉沱村时,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伤痛:到处都是坍塌的房屋,失去亲人的灾民眼中流露出惊恐和悲伤,县委副书记高明抱着我就哭了……”今年92岁高龄的耿继洲老人说到这里便哽咽了,他告诉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他至今对那时候的景象记忆犹新。


当年亲赴炉霍参加抗震救灾的指挥长耿继洲忆往事时竖起大拇指赞美当年军民鱼水情
  在双流的一个简朴清雅的茶楼里,曾亲赴炉霍参加宣传报道的赵宏动情地讲着他在炉霍的见闻,他说在他的记忆深处总是记着地震的场景,特别是军民一致抗震救灾的精神萦绕在心间永远无法抹去。正在这时,赵宏的手机响了,接过手机,他激动地说:“蒋光年与炉霍太有缘分了。”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刚才打电话的是1973年与宣传报道组共赴炉霍进行宣传报道的蒋光年,蒋光年老师听说炉霍在开展“寻亲·感恩·奋进”活动时,主动打电话询问此事,当老人听说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和赵宏在一起时,他激动地说,有重要的资料要交给我们,让我们等他。约一刻钟后,一个满头银丝,背着相机的老人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经过赵宏的简单介绍后,老人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油画,把油画铺在我们面前时,《震不垮的学校》跃入眼帘。


寻亲小组紧罗密布筹备活动
  这是一幅取材于炉霍县雅德小学的画,指着油画,老人陷入记忆中:三月一日,蒋光年老人随宣传报道组到了雅德乡。随处都可以看到灾后重建正有序展开。而一个情景让老人震惊,在一个空地上,一张黑板用抓钉钉在树桩上,用支灾箱当起的讲台前,一位慈祥的老师手持粉笔,工整有力写下了藏汉双语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抗震救灾十六字方针,一排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齐声朗读。支灾箱上“北京----甘孜炉霍”字样显得特别醒目。“今天是开学的日子,虽然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开学时间到了,孩子们都盼着上课,只要我们的意志不垮,那里都可以是我们上课的地方。”正在上课的老师给蒋光年说。听到孩子们天真纯真的童声在天空回荡,正投入重建家园的家长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这一情景,蒋光年老师用他的画笔将这一感人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画面上。

  “震后几个月后春耕完,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们就要离开我们了,官兵们乘坐的车辆就要远去,炉霍群众自发组织站立在公路两旁,都禁不住留下了惜别的泪水,老百姓挥动着洁白的哈达,不少群众追着行进的车辆,献上自己手中的哈达。”在寻访中,每一个讲述者对亲人金珠玛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73年时任县委副书记高明、参加抗震救灾的六团七年连长何成基、六团宣传股长李正明、三连指导员何天智、骑兵二团谢绍泉等四十六位战士、灾后重建时时任县委书记的刘子寿、亲赴炉霍参加地震救援者郑辉、卫生兵王健、宣传员赵宏、蒋光年、曾在炉霍工作的大学生们……一段历史,被尘封了40多年。40年前的救援亲人,如今都是成了儿孙满堂的耄耋老者。对一个人来说,40年是何等的漫长,然而对于那些在地震中得到救援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失对亲人的思念是越发清晰,越发真实。在找寻中,在采访中,与一个个救灾当事者、救援见证者和重建参与者的重逢,让我们在盛夏中感受到的更是滚烫的亲情。
  “如有机会一定到炉霍看看。”在和他们告别时,紧握住恩人的手,我们真诚地发起了邀请。
http://gz.newssc.org/system/20130718/00112962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6-11 02:13 , Processed in 0.03723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