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镇西户部庄村,崔钢林(右一)与妻子朱青霞领着捡来的老哥王世久(中)外出。 10月30日,北京密云镇西户部庄村,崔钢林家的墙上挂着王世久家人送的“功德无量”横幅。 崔钢林 62岁 社区:密云县密云镇西户部庄村 【德行录】 16年前,老崔一家收养了一位聋哑流浪者老王。16年后,老王的亲人找上门来,并接走了老人。本以为两家缘分已尽,可半年后的9月5日晚,老王又找了回来,两家再续前缘。老崔说,老大哥早已是家里的一部分。 10月18日下午4点半,崔钢林从堂屋走到院里抽烟,透过果树林,一眼就看到坐在地里挖南瓜的王世久。“下午睡醒了觉,就出来溜达,有时干干活,喜欢挖挖刨刨”。老崔说着绕过堂屋前的狗窝,进了果树林。 王世久戴着被树枝碰歪的黄帽子,一身蓝布衣,虽是垂着头专心挖南瓜,其实早就看到走向自己的老崔。 直到老崔走到面前,王世久才抬起头,嘿嘿地笑。 老崔看着王世久,乐出了声,他走上前,把老王大哥的帽子扶正,又递了根烟,老哥俩就地坐着吧嗒吧嗒吐着烟圈。 堂屋里,老崔的妻子朱青霞顺着窗户瞅着两个老顽童,“说啥呀,都习惯了,自家人儿,你瞧瞧,跟亲哥俩似的”。 崔家捡了个聋哑人 16年前,崔钢林和妻子在下地干活的路上,看到躺在火车道旁休息的王世久,“乍一看不像是乞丐,但看他躺在那挺可怜的,我上前跟他说话,才知是聋哑人”。 崔钢林当即决定把老王带回家。 回家后,崔钢林让老伴把卧室旁的房子收拾出来,当晚,漂泊多年的王世久在暖和干净的屋里睡了个好觉。 老崔说,王世久来后没几天,自己就到村大队说明情况,又托乡亲们帮着老头找家人,儿子也跑到公安局报了人口走失。一家人商量着,在老头家人找来前,先让老头住在家里,“不管怎么样,在家里能喝口热水,吃饱饭,虽然家里条件有限,但总比出去流浪强”。 懂得感恩的怪老头 “看他的样子,在外流浪的时间也不短了,”崔钢林说,村里曾有村民见过老人,“从不跟你要饭,宁可去翻垃圾桶或饿着,也不要饭。”崔钢林说,相处时间越久,发现王世久挺“怪”。 王世久不识字,不会说话,经常用手比划半天对方也不知所云,就连耳朵有残疾的岳父也难与其交流。 正因如此,崔钢林觉得,王世久更在意形象,“有一次,我岳父跟他说话,俩人比划了半天没说明白,岳父的脸色有点着急,老大哥以为岳父赶他走,当天晚上自己就走了,好几天才找回来”。 崔钢林说,看似憨厚木讷的老王,实际上是个心思细腻、又懂得感恩的人。 闲来无事时,“内向”的老王喜欢在崔家承包的果园里溜达,“有时也拎着铁锹,帮着干干活”,崔钢林说,自己承包果园以来,老王帮着自己干了不少活儿,但从没主动要求过什么。 “秋天有人来果园采摘,他就给人家帮忙”,崔钢林记得,有一次,老王在果园捡到一卷钱,悄悄放在我们屋窗前,“我们让他拿着去买烟,他脑袋一撇,摇手拒绝。”崔钢林说,每次儿子带老王到镇上理发,他都会将找回的钱一分不少地还给自己。 相别半年再“寻家” 今年3月,媒体的一篇报道,让苦寻家人20余年的王家人找到崔钢林。 “他们抱头痛哭”,崔钢林描述王家人和王世久见面时的样子,在包括央视等多家媒体跟拍中,王世久抱着朝夕相处五年的小土狗离开崔家。 崔钢林明知这是自己收养老王十多年最好的结果,但他还是不习惯,“溜达到后院,发现屋子空着,经过树林子,看不到他戴着小黄帽溜达了”。 “其实,早就成一家人了。”崔钢林说,老王在家里十几年,经历了自己两个儿子娶妻生子,见证孙辈的出生,老王早已成为崔家的一部分。 6月25日,崔钢林在刚接受了颈椎手术的第二天,接到王家人电话,问王世久在不在,再三追问下,王家人告诉崔钢林,王世久又出走了。 9月5日,崔钢林一家吃完晚饭看电视时,院门口的大狗叫个不停,随即,屋门的门帘被掀开,老王黝黑的脸出现在夜色里,堆满笑意。 老王又回来了! 在崔家人惊讶的表情中,老王在屋里溜达了一圈,把门边的杂物端起来归置好,又放回原处。 经历了这一次,崔家人与老王都不想再分别。 “他在一天,我就养一天”,崔钢林说,老王回来后,生活又恢复到半年前。王家人几次提出想接回老王,但每每提到回家,老王的脸色就变了。 “王家想支付我们生活费,老伴儿拒绝了”,崔钢林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浦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