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老人1年走失十多次 儿子写电话卡片放身上新闻回放:2月19日早上,长春市一名76岁的老人外出遛弯儿,患有小脑萎缩的他又一次犯了糊涂,找不到家了,而且在车流中穿行,十分危险。此时,本报记者和好心市民吴先生巧遇老人,一起送老人回家。详细》 昨天,记者回访了这个感人故事的双方人物,由于昨天那一场找家的奔波,两人都累坏了。 走失的胡希平老人,昨天在外面走了将近九个小时,十多公里,已经疲惫不堪,几乎睡了一整天。助人的吴晓君先生,推着老人走了一个小时,回家后买的青菜和水果都冻坏了。50岁的他身体还有病症,也有些累了。但他还保持每天上午骑自行车外出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不过回家后就感到很累,睡了一下午觉。 好心人: 他也患过小脑萎缩症 记者清晰地记得一个细节——在当天送老人回家的路上,一个小时内,吴先生的妻子不停地拨打他的手机,说他身体不太好,让他早点儿回家休息。吴先生只是说很快就回家,并没有说在帮助老人,是怕妻子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住。 原来,50岁的吴先生也是位小脑萎缩的患者。十年前,当电焊工的他在工作中被电击伤,导致小脑萎缩,当时病重就办理了病退。这十年来,他经过休养和锻炼,身体情况有所恢复。 最近,他坚持每天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他家住在吉林大路和东环城路附近的金色橄榄城,但还是骑自行车走到比较远的地方去买东西,顺便锻炼身体了。 看到老人有困难就会帮忙 “我自己当初患病后,记忆力也不好,时常会忘事儿。妻子都不让我出屋,怕我走丢了。等我好了一些后,能独立外出了,看到一些老人犯糊涂的,我都会去帮助,因为自己得过这病,知道犯糊涂的那种感觉,很无助,还会遭罪,如果有人帮一把,该多好。”吴晓君说。近年来他经常骑自行车外出,时常会遇到老人摔倒或者过马路困难等情况,他每次都会去帮助,扶起摔倒的老人,一年里也得有上几回。“我也看过新闻报道过,有人去搀扶摔倒的老人,却被老人或者家属讹上了。但我去帮助摔倒的老人时,从来也没有过其他想法,我觉得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他诚恳地说。 有人看到报道询问他 他却很低调 昨天本报报道了吴晓君帮助老人的事儿后,妻子和儿子才知道他为啥买菜出去那么久,而且回家后青菜和水果都冻坏了。家人没说啥,就告诉他要注意身体,毕竟还是病人,不能太累着。昨天上午他外出时,有邻居看到报纸了,和他打招呼,问他助人的事儿。他嘿嘿一笑,骑上车子走了。有朋友打来电话询问,他也含糊地应对过去。家人说,他就是个低调的人。 走失老人 老人无亲子女 继子接过赡养重担 走失的胡希平老人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没有亲生子女,第二任妻子也患了重病。他的继子孙先生说,他们全家都是辽源东丰县的农民。他十年前就和妻子一起到长春打工了。母亲多年前就患有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和继父分开,目前由妹妹照顾。而继父无儿无女,自己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继父的身体越来越差,由于小脑萎缩,也逐渐不能自理,去年他把继父接到长春,和他一起住在租住的房子里,由他来照顾。 一年就走失了十多次 孙先生和妻子都是农民工,干力气活,工作很辛苦,白天无人照看老人。老人闲不住,经常外出散步,但也经常走失。这一年就走失了十多次,每次都是好心人联系民警,最后找到孙先生接回家中的。 当天早上,老人从红旗街东一胡同的家中外出后,竟然一直走到了南关区的长春大桥处,被记者和吴先生发现。此后,老人又指路走出了2.3公里远,走到了二道区。当时他说家离大桥不远,往临河街的轻轨桥指路,其实,他说的是家离西解放立交桥不远,但他根本说不清楚。 老人还说不清楚自己的名字,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自己姓胡,有的时候能说出名字,但由于有口音而且不太识字,经常被人误解,对帮助他找家又制造了麻烦。 本报去年就曾经报道过他走失的情况,——去年10月9日,老人走失到了西环城路附近的皓月大路14路公交车终点站处,在那儿转悠了一天。好心人给他食物和水,发现他找不到家后,报警求助。当时他也说不出家人的电话和住址,民警将他送到救助管理站,并积极帮他寻找家人。 老人当时说,他的名字叫“胡西庭”,幸好说出了老家在东丰县,儿子在长春打工。警方根据老人的姓名和籍贯在东丰县,查找了很多户籍信息,最终确认他叫胡希平,并辗转联系到他的继子孙先生。 继子写了电话卡片放到老人身上 老人频繁走失,孙先生实在没办法,就在硬纸片上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放到继父的身上。他告诉继父,找不到家时,就请别人打这个号码。不过,老人经常想不起来身上有这个电话号,而且他比较固执,找不到家就自己乱走,不会主动向别人求助,每次都是别人发现他不对劲儿,要不然他就会一直乱走下去。 孙先生说,他也想过给继父带上手机,但老人根本不会用,丢掉的可能性非常大。他也不敢给老人身上带钱,带钱也会丢。 他说,也不能将老人反锁在屋中,那样病情就会更重,很可能会瘫痪的。但老人总是走失,以后该怎么办,他很苦恼。 新文化网(刘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