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非警察一家可做到,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走失的老人多些关注 “男,57岁,1米65……其患有高血压,走失时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不懂得求助人。”7月10日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李希慧在京与家人走散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被纷纷转载。一时间引起众多热心网友和师生的牵挂。从线上到线下、从学校到媒体,北师大师生、法律界人士及众多网友积极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渠道传递信息,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寻找。7月14日,一名环卫工人发现了李教授。 网络上的爱心“微传递”,百余名师生参与寻找,有些家在河南、湖北的学生也特意赶来加入到找人队伍中,其间透露出来的浓浓师生情和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欣慰之余,“老人走失”的社会问题更值得关注。在城市的街头,我们有时会看到动作迟缓的老人或茫然行走,或蜷缩在角落里发呆;类似“寻找李教授”的信息在网络和报纸上很常见。 导致老人走失的“罪魁祸首”是老年痴呆症,也就是阿兹海默氏症,其病症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以65岁为界,之前发病为早老性痴呆,之后发病为老年性痴呆。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老年痴呆患者500万人之多,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这一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同时,空巢老人走失现象比较多见。随着“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社会正朝着“少子老龄化、独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无后老龄化”转移。尤其在农村,大量的人口流动导致“赡养责任人口”流失,这大大增加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居比例、空巢比例。 为了不让老人“走失”,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让老人随身携带联系卡,或找专人陪护,或装上定位追踪器。近日,沈阳一物业公司就向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发送“专属二维码”。只要在老人的袖口或衣领上缝上它,市民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老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健康状况、儿女姓名等信息。 然而,老人走失的事情仍时有发生,有的被幸运找回,有的杳无音讯。李教授的家属是在派出所搜寻无果的情况下,无奈通过微博、微信转发寻人信息。终于,李教授回家了。这是其家属的努力,也是众多热心人的努力。 虽常见有“老人走失,民警热情帮助”的新闻报道,可寻人非警察一家可做到。除了家属尽好孝心外,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走失的老人多些关注,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720/12755994_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