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文 _ 单士兵
今夜,你在哪片屋檐下?这是泣血的叩问,来自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在沉沉暗夜里,在午夜梦醒后,他们悲凉的心依旧沉于不知底的深河。
他们的孩子,已如同散落的珠子,被遗漏于暗角,让这世间有太多回家的路,遥远、复杂、坎坷、艰难。“宝贝回家”,这是妈妈的呼唤,这是爸爸的哽咽,这是爷爷的悲叹,这是奶奶的哭泣。有多少丢失的孩子,就有多少血泪纵横的父母。
于是,在那些回家的路上,有着太多的血泪、悲情、苦涩、哀痛。那是人性难以承受之痛、社会难以承受之重,也正基于这份苦痛、这种沉重,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才应是全社会的责任。
“宝贝寻家”和“家寻宝贝”,这是“宝贝回家”网站的经度与纬度。孩子的照片、父母的信息、网络论坛、QQ群……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让这张网变得密实,来在茫茫人海中找寻那些丢失的孩子。
拐卖孩子,骗抢儿童,逼迫未成年人行乞,是人性之大恶。失子之痛在这个时代,不只是零散的、疏离的一小群人的个体伤痛,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的记忆与体验,催生一种文明与文化,把太多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群体黏合在一起。
正是在不断成长发育的公民精神的驱动下,覆盖三十多个省的数万名志愿者的公益行动,才越来越凸显其价值。民间有力量,也有大智慧。在贩童团伙和寻子联盟的艰难博弈中,为了让宝贝回家,那些志愿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开发创新寻找失踪儿童的方法。从张贴寻人启事到制造寻亲扑克牌,从个体孤立寻找到网络联盟结成,终于,有许多散落的孩子回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创造出人间寻亲的现实奇迹。
这样的公益行为,是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呵护的。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更多类似于“宝贝回家”的组织,也才能使这种公益组织的力量更加壮大,产生更大的吸附力,织成一张张更为庞大而密实的网,来找到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孩子。
公民意识与文明伦理是民间公益组织的精神支撑,而为这样的民间组织注入更多的资金,则是其有效运行的源头活水。很显然,对于民间组织来说,只有运行足够透明与公开,能够经得起监督,才能产生强大的公信力,生成吸附资金捐赠的力量。
也就是说,当前,对于公益性组织来说,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构建,来使其运行最大程度地规范化。只有规范与公信的民间组织,才会活力无穷,成为一块块沾着消毒药水的纱布,擦拭他人的灵魂,点亮“宝贝回家”长路上的明灯。
但是,仅仅依靠公益的力量,又远远不足以畅通“宝贝回家”的路途。毕竟,社会文明之外,还有国家制度。夺人子女,伤天害理,违背人伦,对于这样的罪恶,离不开制度完善与法制健全来进行彻底根除。
只是,在中国这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度,民间生活包裹着复杂的心理。在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有时情感伦理又是那样的混沌、模糊,没有一条清晰理性的判断界线。在诸如收养、抚养、过继等家庭复杂关系的模式下,有时候打拐与解救行动面临着情与法的博弈。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才产生太多的制度之痛、执法之憾。
人贩子当然是极度罪恶无耻的,但是,那些购买孩子来填充自家的幸福的人,又岂能一脸无辜?还有什么罪恶比剥夺亲情更为残忍?
每一个丢失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灾难,都是一场无比沉痛的人间悲剧。一个讲求人性关怀的政府,一个注重现代文明的国度,应该有一种笃定的责任与使命,那就对着那些散落异乡的孩子发出庄严的承诺:“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要找到你。”只有这样,在计生政策、户籍制度、领养政策等诸多制度因素上,才能有最大的智慧与动力进行改革完善。
有多少细节完善,就会有多少能力提升,也就会带来多少人间亲情团聚的喜悦神话。那些流落他乡的孩子,牵动太多的世道人心、人情冷暖、社会制度、权力品质。只有靠情感、文化、制度、执行来拧成强韧的丝线,在民间与政府的合力之下,织起一张真正让宝贝回家的大网,才能让鲜花铺满“宝贝回家”那不再遥远的路,让那些悲情的家庭坐上幸福之舟,穿越哀思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