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缅举家逃难妹失散 77岁缅甸归侨柳州寻亲梦(组图)(2014-10-30 09:28:00)(2014-10-30 09:28:00) 黄军军提供的家人合影照片,右上角黄父抱着的即是黄嫋嫋。
77岁缅甸归侨的柳州寻亲梦
寻找日军侵缅时期随祖母逃难在柳州,已离散71年的妹妹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刘山
纵使离散半个多世纪,亲情仍无法淡忘。10月15日,柳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收到一份协助寻亲的传真件。77岁的中国侨联顾问、缅甸归侨黄军军女士,委托寻找抗战时期逃难到柳州而失散的妹妹黄嫋嫋(音同“鸟”)。黄军军一家骨肉分离的故事背后,揭开了70多年前抗战难民在柳州的一段历史往事。
1
举家逃难 大妹失散柳州
传真件来自中国侨联办公厅,内文介绍了黄军军寻找妹妹的情况。信中说,黄嫋嫋生于1939年春节,由于战乱自1943年失散至今,如果还活着已是75岁了。
根据信件描述,1941年日军南侵从缅甸仰光入侵迅速北上,侨居缅甸的黄军军全家被迫向缅北逃难,逃到曼德礼(即瓦城)时,大批华侨从云南入境纷纷回国。在父亲安排下,由祖母带着黄军军的二哥黄文文和大妹黄嫋嫋,与朋友一起租了一辆汽车,打算从云南入境后,到昆明等待随后赶来的亲人。
不料,祖母他们刚到云南保山城就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滇缅公路上的汇通桥被炸断,阻断了还在缅甸的黄军军与其他家人回国的道路,也打乱了全家人在昆明会合的计划。
“据说祖母背着3岁的孙女,牵着二哥沿路乞讨回到广东台山老家无法生活,又随逃难的难民流落到广西柳州。”黄军军在信中说,祖母带着孙子和孙女流落到柳州后,住在河南片鱼峰山下的难民所。因祖母年迈体弱,加之生活所迫,在逃难的难友劝告下,无奈于1943年夏,将孙女黄嫋嫋转送给一对姓陈的新加坡华侨夫妇收养。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军军的父亲从缅甸到柳州找到祖母和二儿子,可在寻找女儿黄嫋嫋下落时,方知姓陈的新加坡华侨已离开原住处不知去向。
黄军军所能提供的惟一线索,就是这对夫妻当时住在鱼峰山下难民所附近。尽管寻亲线索渺茫,她仍然迫切期望,能够找到在柳州失散已71年的妹妹。2
慈父著诗 追忆失女之痛
黄军军现定居北京,日前,记者通过电话与她取得联系。讲起战乱时期家人逃难路上的悲欢离合,黄几度哽咽难言。
黄告诉记者,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缅甸之前,她父亲黄绰卿在缅甸仰光的一家报馆工作。其时,她家中有父母双亲,还有大哥黄培培、二哥黄文文、大妹黄嫋嫋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小妹,一家人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黄军军一家开始了逃亡生活。送别返回中国的祖母、二哥、大妹之后,留在缅甸曼德礼的父母亲带着黄军军和她的大哥、小妹也一路北上,寻找回国的机会。1943年5月,黄军军年仅11岁的大哥黄培培病死在逃亡路上。
黄军军的父亲黄绰卿是缅华文化界知名人士,黄给记者邮来她父亲个人所著的诗文选里,记叙了抗战时期“骨肉流离道路中”的悲愤之痛。文中一段段细节描述,读来令人心碎—
“1942年5月4日,这是我生命史上难忘的一天,我遭到家散人亡之痛。
“我的老母亲背着嫋儿、搀着文儿;培儿也跟着爬上卡车,兰(黄军军的母亲,编者注)却喊他下车,她是要留下一个儿子在身边的。她从我手里拿过一叠钞票塞到母亲手里去。我见她如此坚决,在兵荒马乱的当儿,我竟没有主意了!
“汽车开走了。我们夫妇再也看不到嫩白娇小的嫋儿了!而我母亲也永远看不到她的活泼的大孙子培培了!”
对战乱致女儿失散一事,黄军军的父亲终身无法释怀,他曾撰写诗文追忆嫋嫋:“弥补慈爱知何日?预拔钗奁忆别时。当是分逃悲桂柳,黄金难赎小娇枝。”他还曾经在印尼华文周边刊发寻人启事,期盼骨肉重逢:“过巷闻啼心尽碎,茫茫何处识娇容?”
黄军军说,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听国内朋友告知祖母流落在广西柳州难民所,立即回国寻找,可是只带回了祖母和二哥。从此,寻找失散的大妹妹黄嫋嫋,成为黄军军和其家人一直搁不下的心头事,“柳州”也成了一家人无法忘却的地名。
3
设法寻找 期盼骨肉重逢
跟随祖母逃亡到柳州时,黄军军的二哥黄文文已经六七岁,对难民所生活有所记忆:“二哥说,当时柳州鱼峰山下的难民所,是一栋被炸毁一半的两层楼房,左侧是兵营,右侧不远的住家就是寄养大妹的陈姓新加坡华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归国后在武汉工作的二哥有一次出差途经柳州,特意找到难民所旧地,寻找失散的妹妹。“但附近都变了,一点线索都没有。”黄军军告诉记者,早些年,二哥到美国定居,走之前叮嘱她,一定要设法到柳州寻找失散的妹妹。
由于历史原因,“海外关系”过去某段时间在中国是个敏感字眼,黄军军和家人也因此无法公开寻找黄嫋嫋的下落。如今,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黄军军寄希望通过侨联部门、媒体和网络,寻找失散71年的大妹。
为此,她还给今报邮来了日军入侵缅甸前,父母带着他们兄妹5人合拍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黄父抱着两岁多的嫋嫋,仰着脸慈爱地微笑着;黄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女,黄军军、二哥和大哥则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收到中国侨联转来黄军军协助寻亲的信件后,柳州市侨联立即联系当地公安局,通过户籍管理部门查询人口登记信息。但在该市户籍人口和已死亡人口登记中,都没有发现“黄嫋嫋”的名字。
柳州市侨联还帮助黄军军,在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发布寻亲帖子,但截至目前仍没有收到任何线索。柳州市侨联工作人员认为,抗战结束前,收养黄嫋嫋的新加坡华侨夫妇不太可能离开柳州,“但有可能在改革开放以后,去到印尼等华人较多的国家”。
4
抗战难民在柳历史往事
时隔半个多世纪,陈姓新加坡夫妇的全名未能知晓,加之柳州市内华侨信息资料不完整,寻找黄嫋嫋如同大海捞针。为了解更多抗战时期柳州难民生活情况,带着黄军军的寻亲信件,记者走访了柳州市资深文史学者、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审刘汉忠。
刘汉忠介绍,柳州处于西南水陆交通要道,随着湘桂、黔桂铁路相继开通,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抗战时期是一个很大的难民流散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入柳州,城区居住的几万人口最高时几乎增至20万人。
据史料记载,1937年11月,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柳江支会成立,下设4个收容所,成立后收容难民1712人。1938年9月,首批难民入境,在城区设立了灾民临时收容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华侨逃难到柳州。1942年2月,柳州归侨招待所成立,至当年11月,共有25423名归侨过境。
1943年12月,柳州成为缅甸归侨大本营,人数达三四千人。彼时,也正是黄军军的祖母从缅甸归国,带着孙子、孙女居留柳州难民所的时间。根据刘汉忠介绍,战时,柳州在城区内多处设有收容所、过境食宿站、救济院,主要是由政府救济机关及中外慈善团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开办。如在鱼峰山下的乐群社成立了桂林儿童教养院柳州难童收容站,在铜鼓岭(现三中路)由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成立了柳州难民救济院等。刘汉忠认为,收养黄军军大妹的新加坡华侨夫妇,当年很可能就住在今乐群社一带。
黄军军热切盼望着,在柳州寻找大妹能有个好的结果。她告诉记者,她还有个1945年出生的小弟现在美国生活,“我约他专门从美国回来,近期计划陪我一同到广西寻找”。
寻亲链接
黄嫋嫋,1939年春节出生于缅甸,1942年5月随祖母逃难回国。1943年夏在柳州河南片鱼峰山下难民收容所(或为今乐群社一带),因祖母年迈体弱,交由住在收容所右侧不远的一对陈姓新加坡夫妇收养。望知情人提供线索,本报热线电话0772-2880000。
作者:刘山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http://news.163.com/14/1030/10/A9Q39QHH00014AE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