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9|回复: 0

[一般新闻] "热心阿姨"百般诱惑 临沂莒南10岁男孩险些走失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5-1-10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日下午,在临沂市莒南县经济开发区南石桥村,正上班的村民陈先生突然接到了儿子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发烧打针,家长最好可以陪同。可是孩子并没有生病啊,怎么会突然发烧请假呢?来不及多想,陈先生便找到家人开始寻找儿子。可是,学校、亲戚家,平时爱去的地方都找了一遍,都没有发现儿子的身影,无奈之下,只好报警。

  而就在一家人寻找无果的时候,晚上6点左右,孩子突然回家了,这让焦急万分的一家人欣喜若狂,孩子为什么撒谎请假?整个下午又去了哪里?又是如何回家的?一连串的问题等着孩子回答。

  陈先生的儿子浩浩,今年10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据浩浩描述,他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阿姨,这位阿姨约他一起出去玩,并声称给他买好吃的,这些诱惑显然没有打动浩浩。没想到,第二天浩浩又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这位“热心阿姨”,这次阿姨表示不仅带他出去玩,还会给他钱花,这个条件显然打动了浩浩,于是浩浩便听了这位阿姨的话,找同学代写了一张请假条,称自己要去打针。随后,浩浩便跟着这位阿姨走了。

  “阿姨带我去了一间破旧的小屋,里面也没有人,把我带到屋里,那位阿姨好像出去找东西去了。”浩浩回忆说,此时进了小黑屋的浩浩才恍然大悟,这位阿姨可能是坏人,于是机灵的浩浩准备逃跑。

  趁着阿姨不在,浩浩跑出了小屋,因为害怕阿姨会找寻他,机智的浩浩赶紧躲在了小屋附近的一辆大货车的轮子后面,观察了一下小屋附近并没有那位阿姨的身影,这才一路狂奔跑回了学校。

  当记者想与孩子面对面沟通时,却被浩浩的父母拒绝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最近一家人的情绪都很敏感,特别是孩子,精神压力很大,也变得不爱说话了,也不许我再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浩浩的母亲一脸茫然地说。

  而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浩浩的父母也是轮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生怕孩子再有心理压力。“事情发生后,警方、邻居、朋友都在问当天的情况,孩子也是被问得越来越敏感,现在问他,他都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了。”浩浩的父亲表示。

  为什么拿钱可以诱惑住孩子?

  在浩浩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热心阿姨”用好吃的并没有诱惑到孩子,而是第二次用给钱的诱惑,让浩浩动了心。而在采访中,从3岁到10多岁的孩子,都多多少少地会流露出对金钱的喜爱,更有甚者把挣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金钱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咨询了临沂市家家心理咨询学校的首席咨询师王佳文。王佳文表示,这是和家长、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家长的影响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每天不是直接谈论钱,但又是处处都在谈和钱有关系的事物,房价、超市购物、开车加油、菜市场买菜……似乎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谈到这些,而不知不觉中,孩子也渐渐意识到钱的重要性。“生活中和钱有关的事情太多,在大人的谈论中孩子渐渐就会有了自己对金钱的认识。而关于对钱的诱惑,大人也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更何况是一个10岁的孩子。”咨询师王佳文对记者说。

  而关于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如何引导和教育,自然也不是对钱只字不提,而是引导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对金钱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浩浩之所以会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说到底就是想占便宜,这也是人之常情,就像大人会买打折的衣服是一个道理,都是占便宜、图便宜。”咨询师王佳文说,要让孩子明白,挣钱是要通过自己的付出、辛苦的努力获得的,而不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方式,一定要正面引导孩子如何获得财富。

  “幸福的衡量标准也绝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现在又有多少父母把孩子扔在家,自己忙着去挣钱,并告诉孩子,这么忙是为了挣钱给孩子花,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的教育也是金钱至上的。”咨询师王佳文说。

  “空白区”要怎么办?

  孩子和家里父母说,要去学校,却又和学校说家里有事请假,最后家里、学校都找不到孩子,此时孩子处于一种“空白区”,这种情况要怎么办?父母、学校和孩子三方,又要怎么来处理这种空白区,记者也采访了临沂第一实验小学的一位资深陈老师。

  陈老师表示,在浩浩的事件中,他对陌生女子的出现是有防范意识的,而当女子拿钱诱惑的时候,浩浩便失去了防范意识。“孩子现在多少都有点‘拜金',这点也是最近我发现的一个新现象,而这个现象则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陈老师对记者说,对孩子的防范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把这些意识当做生活的一种习惯来培养。

  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特有的成长特点,从小就接受防范意识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在言传身教的培养,到了学校老师把相关知识灌输给孩子,而孩子能够接受多少,做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吸收,去自律。

  而面对“空白区”的时候,学校和家长都是焦急和无奈的,只有通过批评教育,让孩子意识到这种“两头瞒”造成的“空白区”后果是严重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要有效地沟通,让孩子在培养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记者何青
http://linyi.iqilu.com/lyminsheng/2015/0110/2275176.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0-1 12:06 , Processed in 0.0341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