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骗儿童案件频频发生,不法分子的行骗手法变化多端、五花八门,一句“我给你买好吃的,和我走吧”或是“我带你找妈妈,好不好”如此简单的几个问题就能骗走一个小孩,你能相信吗? 近日,开远市卧龙邑幼儿园针对拐骗儿童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精心准备了一次“防拐骗演练”。据悉,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教授孩子防拐骗知识,为了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幼儿园随机挑选几名幼儿到冠南超市和泸江公园,“陌生人”将会对孩子施行“拐骗”。
美食诱惑(资料图片) 实验一:美食诱惑 妞妞和妈妈到超市后,妈妈让妞妞在零食区等她,妞妞点头答应。妈妈走后,“陌生叔叔”出现了。叔叔对妞妞说:“我给你买好吃的!”妞妞没有说话。不一会儿,妞妞的小伙伴甜甜(化名)来了,两人一起在原地等妈妈。 陌生叔叔再次走过去说:“我给你们买好吃的,再带你们找妈妈!”甜甜想也没想就要和叔叔走,妞妞见状,拉着甜甜一起走。如此,两个孩子便牵着陌生叔叔的手走了。从发生到结束,“拐骗”不超过3分钟,陌生叔叔轻松“得手”。陌生叔叔用类似的手段,对其余孩子进行了“拐骗”。 实验结果:7名3岁左右的孩子参加实验,其中4名孩子“被拐”。 实验分析:孩子年龄较小,对陌生人防范性不强,非常容易上当受骗。 实验二:游戏出招 泸江公园的儿童乐园里,另一个“防拐骗实验”正在进行。 小男孩宇宇一个人在玩“打地鼠”,专注的表情和利索的动作吸引了“陌生阿姨”的注意。 “这是什么?”阿姨问。“打地鼠!”宇宇说道。游戏结束后,宇宇显得意犹未尽。陌生阿姨说:“你打的很好,要不要再玩?”宇宇点点头。阿姨接着说:“那你先和我去玩一下‘碰碰车’,我们再来玩这个,好不好?” 起初,宇宇有些犹豫,阿姨便不断用游戏引诱。几分钟后,经受不住诱惑的宇宇准备和阿姨走,刚要牵起阿姨的手时,宇宇警觉地说:“我不去,我要等妈妈!” 接着,“陌生阿姨”对其余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了“拐骗”。庆幸的是,大家都像宇宇一样,在紧要关头“刹住了车”。 实验结果:6名5岁左右的孩子参加实验,无人“被拐”。 实验分析:孩子年纪稍大,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对陌生人有防范意识。
游戏引诱(资料图片) 实验结束后,很多家长心情复杂、难以置信。妞妞妈妈说:“没有想到她会和陌生人走,我们平时在家都有教育的!”其余家长也表示,防拐骗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真的遇到危险时,很多孩子并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意识。 卧龙邑幼儿园园长黄海云说:“很多资料显示,被拐孩子大多处于低幼儿期,防范意识很差。卧龙邑幼儿园处于城乡结合部,是拐骗案件的高危区。此次实验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不仅培养孩子的自保意识,更是提高家长的警惕。” 黄海云提醒:我国每年有一万五千多名孩子被拐,平均每天41名,意味着2至3个小时就有一名儿童被拐。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有着无数个悲痛的家庭。孩子纯真善良,一颗糖果、一句话就能获取他们的信任。为了保护孩子,除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更要让孩子懂得和陌生人离去的危险,从小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警方提示:安全常识务必牢记 要让孩子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或其他长辈的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一旦发生走失能尽快联系到家长。 告诉孩子,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说话、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玩具,更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 在公共场所,孩子一定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即使是在自家的小区里也需要有大人的陪伴。 告诫孩子,如果在公共场所与父母走散,尽量在原地等候父母,如果父母长时间没有回来,立刻求助民警或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 家长尽量不要在社交平台上放太多孩子的照片或泄露孩子姓名、年龄等信息,以免增加孩子被拐骗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