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宝贝回家寻家工作组志愿者绿荫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为一名聋哑男子寻亲。他叫“刘备”——名字是同事起的,手语是自创的,连最基础的汉字也不认识。这个在杭州私企默默工作的男人,唯一的执念是“我想回家”,而他的归途,却比常人多了十二年的沉默与坎坷。
1992年冬,13岁的刘备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伴随着火车的轰鸣一路颠簸至杭州。被救助站收留后,他靠打零工维生,老板的关照和同事的代笔成了他生活的支点。没有户口,他成了城市的“隐形人”——无法办银行卡、不能就医,连身份证明都依赖救助站的介绍信。2019年,同事替他登记了寻亲信息,一段漫长的接力就此开始。
同样又是通过刘备同事帮忙,绿荫指导了他采血。两年来,绿荫向网站申请推送头条、抖音,又不间断地搜索论坛,但刘备的寻亲始终沉寂。2021年,志愿者风行者传来线索,分别指向河南与内蒙两地。绿荫锁定河南上蔡县东岸乡某疑似人,疫情却阻断了实地走访。绿荫联络当地警官帮忙,又找放飞心情等志愿者扩散抖音寻人,但所有的回应始终是“查无此人”。
转机出现在2023年3月,志愿者风行者给出新的线索:东岸乡某村一户人家的大儿子同为聋哑人,早年失踪。志愿者刀锋走访时,村民指着刘备照片笃定:“这就是老刘家二儿子!” 然而当小五哥和刀锋两位志愿者赶至刘家时,父亲矢口否认,母亲被丈夫喝止不敢开口,村委和派出所介入也未能说服。僵局中,刀锋联系到在宁波打工的小儿子,说服他采血后,DNA检测证实了兄弟血缘。可父母莫名的抗拒,让认亲止步于冰冷的报告。
绿荫不甘心放弃,她给弟弟发送其他聋哑人团圆的新闻,逢年过节便问:“能让哥哥回家看看吗?”四个月里,信息石沉大海。而刘备在老板和周围同事的照拂下学会了简单的字句,其中最常写的就是“我想回家。”朋友圈也发出了一条动态:“请帮我找家,必有重谢。”见此情景,担心他寻亲心切受骗的绿荫只得告诉他真相,刘备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他说:“当年是我错了,我现在只想要户口。”
刘备异常的情绪,让绿荫更加担心,她让刘备的同事加上了刘备弟弟的微信,奢望着换一个人交流或许会有转机,但一段时间下来,情况照旧。刘备虽然也加上了弟弟的微信,可是却从来得不到回应,终于,刘备气恼着删除了弟弟。
另一边,绿荫想尽一切办法,找网站沟通,请小五哥联系包括警方在内的多人沟通做工作,甚至惊动《小莉帮忙》栏目。2023年11月,小五哥再度联系《小莉帮忙》栏目记者,这一次,镜头前的父亲突然改口:“我们认。”母亲像是得到特赦一般,当场与刘备接通视频,弟弟也从宁波赶到杭州,与在杭州打工的堂哥一起来到刘备工作的地方,工友们惊呼:“这兄弟长得太像了!”
2024年春节,弟弟驾车带着刘备回到河南,亲人见面了,但户口仍是横亘的鸿沟。绿荫和小五哥多方奔走,最后小五哥打听到,上户口必须本人到当地派出所采血。又是近一年的波折,绿荫为此事操碎了心,个中艰难难以言说,直到11月28日,一张身份证照片传来,五年奔波,无数次碰壁,在这一刻化作绿荫心底的独白:“他终于不再是‘黑户’了。”
原帖链接: 约1979年出生1992年左右疑似从河南省走失到浙江省杭州市聋哑人刘备寻亲419920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或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