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38|回复: 0

[各地报道] 山西打拐解救回来的孩子有了“家”以后过成了这样

[复制链接]
 楼主| ninebeta 发表于 2019-7-19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战士 于 2020-4-1 16:48 编辑

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儿童都有在家庭生活的权利,最好的儿童福利是家庭福利。也许你不太理解这句话,但看了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17岁的小党是打拐被解救回来的孩子,打小生活在山西太原市福利院,性格胆小、敏感,爱哭鼻子,一直住在集体宿舍,直到2014年太原市福利院启动居家养育模式后,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小党说:“这里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没人管的野孩子,有人真的关心我、爱护我、希望我好。”
太原市福利院的“居家养育”模式,即在社会上招募10对夫妻,每对夫妻与在院的4至5名孩子组成“模拟家庭”,和孩子们共同生活。这些孩子大都是被遗弃的残疾孩子。小党和另外4个孩子,与王贵忠和邢梅英夫妻在福利院二室一厅的房子里组成了“家”。自此,孩子们有了“爸爸和妈妈”。
该院院长张毅敏表示,“居家养育”结合了集中供养与家庭寄养的优势,既能依托福利院现有的医疗、特教、康复等资源,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式的照顾,使孩子获得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增进幸福指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的感情依托,从而加速孤残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此前一直和不同年龄的男孩子们住在一起的小党,受委屈后就会偷偷抹泪,爱看书的他,因无人督促,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自从有了“家”,“妈妈”邢梅英经常给小党洗衣服、床单和被罩,“爸爸”王贵忠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饭;小党犯了错,“爸爸”严肃批评;小党中考,“爸爸”陪着去考场······
渐渐地,小党越来越喜欢这个“家”。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更加专注地学习,有了困难和委屈也会寻求“爸爸”的帮助,并且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现如今,小党就读于当地一所中学的高中部重点班,成为“父母”的骄傲和孩子们的榜样。他说:“我很感谢父母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也很感谢他们对我的‘训斥’和教诲。”
2日,记者走进小党的家。谈话间,小党的妹妹嘉嘉叫唤着“爸爸、爸爸”从院内跑进来,见生人在家,一下子扑到“爸爸”王贵忠身上。
今年8岁的嘉嘉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手术治疗后每天都要进行扩肛训练,因为没有括约肌,经常大便“糊”一身,怪味难闻。因自身的病,漂亮的嘉嘉从不说话,也不笑。
自从嘉嘉有了“家”,每次大便后,邢梅英都要用温水为她清洗,然后涂抹药膏等;为了减少嘉嘉大便的次数,邢梅英刻意给孩子吃一些纤维和残渣较少的食物。经过悉心照顾,嘉嘉大便次数少了,身上的怪味没有了,更重要的是,嘉嘉开始愿意和院子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了。
有一天,嘉嘉在外玩耍回来,一进家门就笑着喊道:“爸爸、妈妈,滑溜梯真好,我饿了,我想吃蛋糕。”听到嘉嘉叫唤,王贵忠和邢梅英顿时就愣住了,因为这是认识嘉嘉两年来,她第一次开口说话。
“第一次听到嘉嘉喊‘爸爸’、‘妈妈’,我们俩当时激动坏了。”王贵忠说。
邢梅英和她的老伴来福利院担任“父母”5年了,他们每天都要从早5点忙到晚上11点多。夫妻俩前后共养育了14个孩子,有9个孩子已经被国内外家庭收养。谈及被收养的孩子们,邢梅英用“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家长”这样一句话倾诉自己的思念与无奈。
张毅敏说,他们不会过多干预“家庭”的生活,也不会主观指导“家庭”该如何生活,但会帮助“家庭”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家庭”顺利运行,快乐生活。据了解,“居家养育”模式运行5年,共养育了147个孩子,有83个孩子被家庭成功收养。
张毅敏认为,“居家养育”是目前乃至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模式也将是中国机构养育孤残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亦是高度符合“儿童视角第一”的世界先进儿童福利理念。
2019_05_03_f7f56fc2a3674f8999d4b7fbc5f1abd4.jpeg
2019_05_03_f73b5ddfcd764b32bab773f08bceb326.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3-29 04:41 , Processed in 0.030058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