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64|回复: 0

河南“上海孤儿”寻亲困境

[复制链接]
蔓天飞雨 发表于 2008-10-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08-10-15 3:14:20 来源:东方今报  □今报记者殷晓章\文图
   

    近日,央视二频道 《生活》栏目摄制组对鹤壁市的胡称心进行了采访。1965年,出生仅两天的胡称心被家人抛弃,后来,她终于在常熟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帮助其他5人圆了寻亲梦。节目将于近期播出。
    胡称心仅仅是众多寻亲孤儿中的一个缩影。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受自然灾害影响,江、浙、上海一带的5万多名弃婴,由地方政府派人分批护送,一路北上寻找栖身之所。仅洛阳就有2000多人,这些弃婴被统称为“上海孤儿”。上世纪80年代,渐渐得知身世的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寻亲之旅,但成功者寥寥。
    “上海孤儿”的寻亲遭遇让人唏嘘不已。出于某种考虑,一些养父母至死也不告诉他们的身世;一些生父母也知道被遗弃的孩子的下落,因为担心财产分割等原因,不去相认;另外,由于送养资料留存太少,一些人可能永远无法揭开身世之谜。
    养父母不透露身世信息,她只好找别人打听
    2004年5月10日,对于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西寺望台村的胡称心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天,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此时距她被遗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39年。
    1965年9月29日,出生仅两天的胡称心被家人遗弃到常熟市福利院门前。胡称心上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那时江浙一带发生大灾,为了让她有条活命,母亲含泪将她抛弃。
    胡称心在常熟市福利院生活了5个月零8天后,被来自鹤壁的养母抱走。在鹤壁,胡称心开始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胡称心长大后嫁给了同村的张学亮。婚后第六年,她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时,养母才对她说,她是从江苏抱养的。至于是江苏什么地方,养母只字不提。从这时起,寻找亲生父母成了胡称心的一块心病。
    胡称心想起养母说过,和她一起去江苏抱养弃婴的还有鹤壁火车站的一个姓周的,姓周的抱养了一对双胞胎。后来,经多方打听,胡称心在安阳见到了周新奇(化名)。
    周新奇对胡称心说:你现在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要去找你的亲生父母呢,你去找等于打乱了两个家庭。在胡称心的哀求下,周新奇终于说出,她是养母从常熟市福利院抱走的。
    多次南下,终于找到一份30多年前的介绍信
    养母去世后,胡称心寻亲的念头开始强烈起来。1999年年初,在得到养父的理解后,胡称心和丈夫开始南下寻亲。
    在常熟市福利院,胡称心百感交集,她曾在这里生活了5个月零8天,这是她的家呀。
    但是,一位工作人员的话又给她泼了一瓢凉水。这位工作人员说,那时的档案已经丢失了。“福利院就是你的家,找到这就等于找到家了”。
    此后几年,胡称心多次往返于常熟、鹤壁之间,但是一无所获。
    寻亲要花钱,胡称心和丈夫决心把自己的养鸡场经营好。胡称心夫妇创办了一家资产几千万元的公司。为了方便寻亲,夫妻俩买了一辆车。2004年5月6日,夫妻俩驱车南下。
    2004年5月8日,在常熟市福利院,陈雪芬院长让人找来当年的弃婴档案,一页页翻找。过去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发现胡的收养资料,胡称心有点失望了。
    突然,工作人员在一本档案里发现了一份日期为1965年的介绍信。这张发黄的介绍信盖的是“石林公社西寺望台大队”的公章。介绍信上有胡称心养母家的经济状况,并有养母的名字。介绍信后边还附着一小张“9月28日初四下半夜3点钟天亮初五女孩”字样的小字条。
    胡称心抱着陈院长一阵痛哭,因为9月28日就是她的生日。
    大家看着小字条一起分析,说明胡称心出生在阳历9月28日、阴历初四后半夜3点钟,初五天亮的时候抱到福利院门口。
    在当地大打寻亲广告,历经曲折终于找到父母
    第二天,胡称心和丈夫在当地媒体刊登寻亲广告,又在一家复印店印制了500张寻亲广告,把那个小纸片上的字也复印上。他们还在车身喷上寻亲广告。
    当年5月10日下午,胡称心突然接到一名女子的电话,让她到虞山镇宝岩村来一趟。
    在宝岩村,在打电话女子的带领下,胡称心来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一位50多岁的男子说:“你们寻亲广告上那个小纸片上的字就是我写的。小纸片是从我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我就是你的大哥。”他流着泪找来一张纸,把那几个字又写了一遍。那字迹和档案内字条上的字迹一样。
    第二天上午,胡称心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生父母。父母都是7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很硬朗,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
    母亲告诉胡称心,生下她时是后半夜,就让她大哥把她送走了,可大哥不忍心。母亲就让胡称心的13岁的二哥把她放到了福利院门口。
    此后,胡称心和丈夫每年都开车到常熟去一趟,她的常熟家人也多次来鹤壁。
    胡称心夫妇俩回到鹤壁后,还先后为其他5个孤儿找到亲人。
    去年9月份,一个在常熟市某局任职的男子打电话给胡称心,让她帮忙查找1971年出生时被抱到开封农村的妻弟。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胡称心终于找到了该男子的妻弟。
    寻亲成功者寥寥无几,一些人渐渐心灰意冷
    今年43岁的闫遂斌,是洛阳八中的一名教师,他和胡称心一样,也是一名“上海孤儿”,他是“洛阳寻亲团”团长。
    闫遂斌告诉记者,因为水灾等原因,1959年年底,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几十个孤儿院已经聚集了3000余名孤儿。
    1960年年初,第一批上海孤儿被送到内蒙古医院。
    从1963年前后,仿效送往内蒙古的先例,苏、锡、常一带的孤儿开始大规模送往北方。山东、河南、河北,甚至山西、陕西,凡是铁路线向北延伸的地方,都留下了这些弃婴的踪影。全国各地的人到这些地方去抱养。今天已经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这些弃婴究竟有多少,他们的分布情况究竟怎样,有人统计的保守数字是5万名。
    被送到河南的孤儿主要集中在洛阳、安阳、新乡、三门峡、鹤壁等地。从1958年至1965年,被分批送到洛阳的“上海孤儿”就有2000多名。
    闫遂斌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渐渐得知身世的洛阳“上海孤儿”开始南下寻亲。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只能前往福利院查询或在报纸中缝刊登寻亲广告,他们中很少人能找到父母。
    2003年5月,洛阳温州籍孤儿代表9人组成寻亲团前往温州寻亲。“洛阳寻亲团”成员现在已有三四百人,每当江浙一带举办寻亲会,成员都会组团前去寻亲。
    20多年来,洛阳“上海孤儿”寻亲成功者不过寥寥十几人。在一次次的寻亲失败后,一些人渐渐心灰意冷,不得不选择放弃。
    养父母阻挠认亲,亲生父母则“冷眼相对”
    胡称心的丈夫张学亮参与了妻子寻亲的全部过程。张学亮说,一些养父母怕一旦认了亲,家庭关系遭到破坏,阻挠养子女认亲。他们等到养子女结婚生子后,才透露一点收养信息,一些养父母至死也不说。
    在江浙一带,如果弃婴是女的,生父母认亲的机会多一点,因为出嫁的女儿不会给生父母带来什么麻烦。而男的就不行,因为涉及财产分割、是否搬回来居住等诸多因素。
    张学亮的感受是,这些“上海孤儿”为寻亲倾注了全部心血,而江浙等地的孤儿父母却显得有点冷淡。多是孤儿南下寻亲,却少有父母北上寻子。
    今年“五一”期间,闫遂斌带领近百人的寻亲团,在南京参加了“2008梦回江南大型寻亲会”。但是,他们又失望而归。
    谈及原因,闫遂斌说,因为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各种寻亲活动大多只是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当年的送养资料留存太少,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另外他们的亲生父母或已去世或存有愧疚心理,不出面寻找当年送养的孩子,其子女也出于“家产被分”等担心,积极性不高。
  【责任编辑:李鹏勋】

 

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fcda/2008101586.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6-3 20:04 , Processed in 0.04349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