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可是不知道家在哪里,”8岁的流浪儿李刚低下头静静地说。元旦期间,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长期滞留的近40名流浪儿童,却在翘首渴盼“家”的温暖和父母关爱。
近几年来,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露宿街头、捡食剩饭、遭遇毒打……这些身心饱受创伤的孩子在被带到救护中心后,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找不到“家”的孩子
在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记者看到了这群流浪的孩子。他们来自湖北、陕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全国各地,大部分是智障或是身体残疾。电视里正播放着动画片,孩子们都安静地坐着,许多张小脸上,写满了漠然和孤寂。
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流浪儿李刚正将爱心妈妈送给他的零食分给其他孩子。
在几个正常孩子中,李刚是最懂事的一个,拿到爱心妈妈送来的零食,他总会与身旁的其他孩子一同分享。自2008年3月在武汉百步亭街区走失后,他就再也没能找到妈妈。虽然工作人员打了无数电话,带着他四处寻找,仍然找不到家在哪里。
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流浪儿童们正在看电视(左二为13岁的王智豪,旁边的是一名还不知名字的智障儿童)
13岁的王智豪来自陕西宝鸡,从小父母离异。8岁时,因为忍受不了父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从此踏上流浪之路。饿了,就找剩饭剩菜吃;渴了,就喝自来水;困了,就在天桥和车站的角落蜷睡。2008年4月,他从成都扒火车来到武汉,又累又饿的他一下子昏倒在马路边,醒来时已躺在武汉市救助站的流动救助车上。
他泪流满面地说:“每当我看到同龄孩子在爸妈面前撒娇,心里就好难过。”工作人员要送他回家,他却威胁说:“要是送我回家我就撞死在墙上”“我宁愿在外受苦,也不愿在家里挨打”,反复念叨的一句是“我只想回去找妈妈。”可妈妈在哪?他不知道。
和小智豪同岁的魏继凯来自河南,父母在他两岁时就相继去世。后来他被当地民政部门送到河北石家庄一家助孤学院,因为在学校经常受同学欺负,他跑了出来,辗转来到武汉,自从被救护中心收留,就再也不愿离开。
问及新年愿望,他认真地说:“想上学,将来报答社会上许多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也想爸妈,希望能有好心人能收养我。”“家”的感觉是怎样的,他太想体验。
武汉东西湖慈惠小学的四年级学生蔡志辉,父母离异后逃学出来,到长沙跟着一个“干叔叔”玩杂耍赚钱。他打电话回家,忙于打工的父亲也只是让他“跟着别人好好赚钱”。后来,他被当地公安部门送回武汉才来到救护中心,“如果能回家我就再也不出去了,外面太苦了,还是家里好。”
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新梅告诉记者,在这些孩子中,智障儿占了一大半,基本都是被父母遗弃的,有的父母干脆就把智障孩子丢在救护中心门口。有的孩子因为想家成天哭泣,趴着窗户一站就是一天,看得人心都碎了。
流浪的孩子又何止这里。在寒冷的武汉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带着孩子乞讨的人。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张启宝说,哪有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么冷的天出来乞讨。一些心怀不轨者,都是在偏远贫穷地区和孩子父母达成协议,靠“租孩子”在城市里乞讨赚钱。
据了解,近几年来,武汉市救助的流浪儿童逐年增多。2006年,救助人数为2000多人次,至2008年已达3700多人次。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易明友总结认为,孩子流浪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离异、粗暴教育、厌学贪玩、残疾遗弃和拐骗利用。武汉又是九省通衢之地,这使得武汉成为全国流浪儿较集中的几个城市之一。
武汉市妇联儿童部部长陈文杰说,与丰富的物质条件相比,孩子更需要亲情关爱。现在许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谋生,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亲子纽带极度脆弱。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一旦矛盾激化,就容易离家出走。
———— 相关报道 ————
◎ 记者调查:探访街头流浪儿童的真实生活
对记者的来访,程海平并没有害羞也没有躲藏。“我认识好多记者”,程海平一边端着稀饭一边说。吃完后,他先是把饭盒抛向天空,又捡起来放到一个公用电话上,其行为颇令人不解。 【全文】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1/13/content_10605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