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海月月 于 2013-5-16 22:13 编辑
童年被父母"出租" 揭开卖艺孩童背后的无奈
孩子父母—— 知道孩子现状养不起只能送 “一个村子能有几个大学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学点本事能养活自己。” 在昨天志愿者采取行动的同时,河南商报的记者也赶往这些孩子的家中了解情况,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孩子们的家长知道孩子在上海学艺,送孩子出去的理由是“家里孩子太多,家里条件不好,养不起了”。 据了解,当河南商报记者拿着孩子的照片和身份信息一家家上门寻找,很快就找到了孩子们的父母。家长们说,肖女士是亲戚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农家的孩子在上海成家立业、出人头地在当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他们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姑姑”肖女士。“她对孩子好,教他们学文化,学本事,每次表演后会给孩子们存些钱,以后再交给他们。”在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觉得孩子跟着“姑姑”挺好的,至少比留在家乡好多了,孩子也愿意留在上海。 在采访中,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就是“读书不如学艺”。这些家庭都经历了超生后的重罚,家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各种变故,没有能力养活所有的孩子。“一个村子里能有几个大学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还不如早点出去学点本事能养活自己。”一位家长告诉记者,送孩子出门学艺也是情非得已的事情,但他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在农村不读书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么去打工,家里条件好的去学车什么的,我们的孩子去学艺也是种出路,农村孩子没什么的。”这位家长告诉记者。(记者 李一能)
该怎么看跑码头的卖艺童年 在酒吧的灯光下,稚嫩的孩子们表演着柔术。让正义的打拐者意外的是,这里没有拐卖或强迫、没有法律不能容忍的犯罪,有的只是现实:如果让这些孩子回家,境遇可能比这个更糟。 曾经有一部动画片叫《咪咪流浪记》,主题歌唱的是“我要找我爸爸”,感动过一个时代。在那个故事里,同样有一个被生活所迫在街头卖艺的男孩咪咪,他有一个小小的马戏团,也就是一条狗一只猴,还有一个马戏团长。团长很严厉,但他给了咪咪一个遮风避雨的“家”,竭其所能让咪咪免于饥寒之苦,教育他认字和养活自己的本领。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咪咪最后找到亲生父母,可是我却一直觉得,马戏团长更像是咪咪的爸爸,那段艰苦的马戏团生活比咪咪自己的家更温馨。 放到我们这个报道来看,带着孩子们去酒吧卖艺的“老师”好像就是那个马戏团长。她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演艺组织人,更是照顾这些孩子的“导师”,虽然严厉却从不打骂孩子,除了带着孩子们跑码头、闯世界,还教孩子们读书认字。这些来自农村的娃,甚至有零花钱在大城市里逛街购物。要是让城市里每天功课做不完的孩子们选择,说不定还真有人情愿换一换角色。单纯从自由和快乐来说,卖艺的童年真不一定就比读书郎们欠缺什么。也许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少了父母呵护。就像那个叫梦婷的女孩所说,“还是很想家”。想家,难道想的是瓦房农舍吗,想的还不是自己的亲爹亲娘?就像流浪的咪咪也一直有那个执念——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爸爸。找到爸爸干什么,来爱我疼我啊。 但是,咪咪比这些孩子幸运,至少他只是被偷掉的孩子,不是被父母赶上街头的。我们的孩子正是被亲生父母送到了这个马戏团,来挣钱、来讨生活。对这些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人生不多的选择中的较好出路。连他们的“老师”也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当然,九年制义务教育是谈不上了,什么疫苗接种、少儿医保更想也不用想。甚至在很多打拐行动中,我们这些城市人会发现,带着孩子上街乞讨的正是父母、亲戚。至少,卖艺比乞讨强吧。如果把孩子留在农村,他们会过上什么生活? 尽管心情沉重,但仍然不愿意去指责这些父母。因为爱子女是人类的强韧天性,究竟是什么让这种天性屈从现实,把亲生孩子送到遥远的城市,送到天边,让自己无法看着孩子嬉笑打闹,亲手拉扯他们长大。曾经哺育我们这个文明的农村社会,生存环境究竟恶劣到什么程度,才让这种人伦悲哀变成一种普遍选择。也许我们这些城市人,根本没资格去指责谁,因为在破坏那个淳朴田园、乡里亲情的作祟上,我们同样难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