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9|回复: 0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模式初探

[复制链接]
阳光天使 发表于 2008-1-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例

许东 洪江荣 任兆龙

2008年01月25日16:47 来源:人民网

一、前言

  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5万名流浪儿童得到救助。而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会办公室一项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流浪未成年人大致有100万至150万 。我国流浪未成年人群体数量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保障,易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民政部已累计投入本部级福利彩票公益金5000多万元,地方配套资金投入1亿多元,在全国各地建成了130多个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紧急庇护的救助保护中心,给了因各种原因流落街头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相对于一般的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管理机构可以说是个新事物,其发展历史及发展经验都相对不足。面对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系统,如何管理,以达到让流浪儿童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目的便成为全国各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机构不断探索的路子,各级民政部门也在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例如除了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机构外,民政部门在不断规范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 ,2006年8月1日民政部制定实施的《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 就是探索成果之一。但是如何进一步的去落实以上两个规范,尤其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即如何去把《规范》的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把《规范》的理念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还是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及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于2004年10月正式成立,负责对全市发现的年龄在3—18岁,身体基本健康,无严重智力障碍且入站时身边没有监护人的流浪儿童进行集中救助和保护,在必要时由站内工作人员直接护送回家或护送至其户籍地所在的救助中心。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努力,该中心在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目前共使2200多名流浪儿童的到救助。日常在站内接受救助的孩子一般维持在50人左右。未保中心的工作是本着对流浪未成年人实行救助、保护、关爱及教育的服务理念而开展的。

  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995《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通知的转发,是我国政府对流浪人员政策的转折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也由原来的公安部门负责转为民政部负责,工作目标也由维护社会稳定转变为保护流浪儿童的权利和福利。尤其是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更是表明政府对流浪儿童重视。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建立了130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性的救治保护,这是我国流浪儿童保护流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是在一线救助工作者实践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救助机构普遍面临资金、设施、人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很多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是由原有的收容遣送站改建而成的,或是下属于救助站内,起点低,条件差;加之保护中心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保障能力是由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所决定的。这就使得很多行之有效的救助模式无法得到推广实施,这也直接影响到其救助水平的提高。由于现在的救助机构的服务定位是暂时性的、保护性的救助,所以送流浪儿童回家仍然是机构的主要目的。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要身兼数职,他们不但要负责在站儿童的日常教育工作,还要负责联系他们的家人、核实家庭地址,最后还要将他们送归家庭。这样一来,人手不够就成为救助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了。

  (二)、软性制度存在缺陷,专业服务水平有限。

  王思斌教授 研究认为,我国当前在流浪儿童保护系统的能力建设上存在着缺陷,软性制度长期落后。随着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这一领域的投入也不断的增多,这使得救助机构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现有的救助机构所遵循的救助方法和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前收容遣送模式上,机构内沿用的管理方法还是停留在以前硬性的管理上,服务的理念体现不足。与专业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的合作不够多,将社工引入救助保护模式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几个机构与社会工作者取得良好的合作。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一个群体,他们与正常少年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普遍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对衡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准有了错误的认识,对于如何修复这些创伤,已经不是机构人员能力所及的了。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模式的探索

  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自建站以来,对于如何救助保护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关爱孩子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从流浪儿童入站程序到他们离开中心、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这整个过程中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地体系,除此之外,未保中心还积极引进志愿服务,用专业理念及方法来指导机构管理,例如在检测对中心孩子们的各项服务时便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评估体系。未保中心的管理工作不断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迈进。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一)加强机构硬件建设,人性化救助设施的配备

  从流浪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前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设施、设备要求方向努力。早在民政部两个规范下达之前,未保中心对内部的硬件设施就在不断的完善。从操场的建成、国旗杆的矗立,到孩子们卫生间的改造,再到孩子们所睡床(原为铁床)的调换(后改为木制床),还有孩子们活动区域的广播系统的铺设等等,这些都凝聚了未保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对流浪孩子们对的关心与爱护。除此之外,未保中心对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十分的关注,机构安排在孩子们每天早饭后与晚饭后都给孩子们安排大夫去给他们检测身体,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未保中心照顾流浪儿童的服务人员(孩子们亲切的称她们“阿姨”)是24小时工作制,她们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需求与状况。

  (二)创新救助方式,丰富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内涵

  自从实行自愿救助之后,机构对志愿接受机构救助的孩子们都关怀备至。机构的服务理念是:救助、保护、关爱、教育。这既是未保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是其对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内涵的扩展与丰富。

  要实现孩子们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没有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不行的。把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只限定在帮忙流浪儿童联系家人并护送孩子回家,这个也许只是起到了把孩子送回家庭的功能,而不是使孩子回归家庭。流浪儿童之所以会外出流浪,贫穷等是个因素,但是据未保中心建站3年来对机构2000多名孩子的统计分析来看,心理因素才是导致大部分孩子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因此护送孩子回家也许到头来治标不治本,可能救助的后果是使得孩子重复流浪。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不断丰富机构的救助工作内涵。从上面提到的机构的服务理念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未保中心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救助与“亲情”关怀的融合。由于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面临接受整个北京的流浪儿童,所以工作量很大,但是每个孩子来,工作人员都比较耐心的和孩子沟通、聊天以减少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在孩子进站以后,工作人员经常去孩子们的生活区看孩子,日子久了,未保中心的孩子都亲切的管这些工作人员“伯伯”、“大妈”等等。虽然机构工作人员不是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和流浪儿童之间的感情甚是亲人。

  2、救助与教育相结合。这里谈到的教育既包括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包括对孩子们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对流浪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一,流浪儿童心理都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的扭曲,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其摆脱心理的阴影,才能让其体会到关爱与家庭的重要性。其二,流浪儿童正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机构有必要对其文化知识进行教育。未保中心在文化知识讲授方面开了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课,这些对正处于增长知识期的孩子是十分有用的。另外,未保中心还每月组织机构孩子外出参观,例如参观科技馆、军事博物馆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及爱国主义思想。除此外,在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帮助下,机构还给机构通过给孩子们上心理课,给孩子们画心理画,给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以帮助其疏导情绪。以上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文化知识都有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最终使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未保中心孩子们的生活区墙面上写着“同一片蓝天下”六个大字。的确,这些流浪儿童也有享受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机构给孩子们组建了一个健美操班、一个合唱团和一个国旗班。这些孩子也有自己值得别人夸奖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才华。机构为他们创造很多机会。

  (三)加强对机构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未保中心对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由于机构24小时必须有人值班,从站长到一般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轮班的工作要求。作为救助工作部门,未保中心十分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站长以身示范,每天正式上班之前都会到孩子们的生活区去看孩子,去和孩子们聊天,去看孩子们的状况。除此外,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流浪救助工作经验,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功底而展示不出来。对此,机构领导发动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和来未保中心实习的大学生进行优势互补,进行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论文写作,以期在提高工作人员理论素质的同时为流浪儿童救助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四)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挖掘,实现“共赢”

  未保中心机构大门上挂着两块十分令人注目的牌子,一个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共同颁发的首都高校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牌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习共建基地牌。未保中心在成立近三年来,充分挖掘了社会资源。通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帮助自身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挖掘社会资源,未保中心有了如下的进步:

  第一, 志愿者的引进对机构管理理念的完善。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的引进,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价值理念也深深地和机构的服务理念想结合。作为民政系统的下属机构,在如何对待机构这些流浪儿童、如何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伦理与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很多值得救助保护机构的学习,尤其是面对这些社会上最“贫穷”的流浪儿童,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第二, 社会资源的引进对机构管理方式、方法的提高。对于一个机构的管理,评估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引进之前,其实在如何考核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时候,机构有自己的定性总结材料,但是太过于简单。在经过四批社工专业实习生后,机构和志愿者们基本上摸索出了一套评估体系,尽管目前有些评估具体操作还有些问题,但是这已经走出了未保中心服务专业化的路子。

  第三, 社会资源的分层引进对机构的服务成果的促进。未保中心在如何引进社会资源不是盲目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步骤有分层的。机构有5名聋哑儿童,为了对他们进行正规的哑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机构和一个国际NGO组织合作,由北京联合大学及外国志愿者定期来未保中心进行哑语培训。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也是权益十分受到侵害的群体,因而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法律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定期来为孩子们上法律课。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及整体性服务,机构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建立了实习共建基地,为机构儿童在教育、心理及机构的服务评估提供长期服务,取得了很好得效果。

  四、结语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管理模式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未保中心的探索也是处于开创阶段。且在救助保护工作的现实中,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管理工作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的,例如在现阶段送孩子回家是否是最好的选择?社会资源的调动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引进在时间延续性方面的困境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制约性因素时刻鞭策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人员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模式的探索需要全国广大民政部门、救助机构及社会力量不断努力摸索的新事物,希望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未保中心的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全国救助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2-22 15:17 , Processed in 0.04454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