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06|回复: 18

[寻亲线索] 20年前女婴被弃街道办 耶鲁女孩今回武汉寻亲

[复制链接]
上海月月 发表于 2012-5-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战士 于 2013-7-16 18:11 编辑




过去20年的光阴里,一个中国女孩(Jenna Cook[微博] )在大洋彼岸快乐地成长,而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与生俱来,挥之不去:Jenna计划此次在武汉呆上一个月,全力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若您有线索,请帮助#耶鲁女孩武汉寻亲#,给她祝福。荆楚爱心联盟[微博]及其理事长乔华中[微博]启动帮助"耶鲁女孩夏华斯"寻亲之旅!

20年前的冬天,一个出生1个多月的女婴被人遗弃。几个月后,女婴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


时光荏苒,昔日的女婴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并考入知名高校耶鲁大学。女孩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国亲人,先后五次来华寻亲。昨日,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女孩再次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女婴被放在街道办


昨日上午,20岁的Jenna Cook(中文名夏华斯)出现在本报一楼大厅。一身碎花连衣裙,眼睛清澈,左右两肩各一个大包。Jenna一见到记者,第一句就是标准的“谢谢”。


为了能更熟悉自己的国家,Jenna在2009年选择了有中文课程的耶鲁大学;她甚至学会包饺子、做麻婆豆腐……Jenna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找到“根”,寻找亲生父母。


1992年3月24日,硚口区宗关街街道办事处门前,一名女婴被人发现,送往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彼时,42岁的美国妇女Margaret Cook正在大洋的那一头,耐心等待。她是一名小学教师,热爱中国文化,并于1991年向中国方面提交了收养申请。


已经62岁的她至今记得,1992年6月,她接过襁褓中的女婴,“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会给她全部的爱。”Margaret为女婴取名Jenna。


在Margaret的精心照料下,瘦弱的女婴如今温婉可人。她会跳中国舞、会滑冰、会用筷子,懂得所有中国节日。每逢中国的中秋节,Margaret都要带Jenna出门赏月。“地球的另一端,你的亲生父母,也能看到这个月亮……”


多次往返中国寻亲


2008年,Jenna和两名有类似经历的女孩一起,前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


不过,Jenna五次往返中国,寻亲均无线索。去年暑假,Jenna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汉语。出火车站时,看到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找寻父母的信念再次萌发。


此时,Margaret已退休,家中没有太多经济来源。Jenna便将寻亲计划作为课题向学校申报,先后申请到了12项奖学金,加上平时打工,终于凑齐了回武汉的费用。Jenna计划此次在武汉呆上一个月,全力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


亲笔写下寻人启事


肩上沉甸甸的包裹,约有5斤重,Jenna片刻不离身。那是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的资料,从婴儿时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Jenna仔细做成了相册。她用不大熟练的中文,亲笔写下了一份寻人启事:“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


而在Jenna被正式领养前,她还曾在一个中国家庭短暂寄养。Jenna希望能一同寻找寄养母亲,感谢她的照顾。


帮她圆梦:据推测,Jenna应该是在1992年的2月初出生,且身上有一个明显印迹。读者朋友若有线索,请与本报热线027-86777777联系。

http://hb.qq.com/a/20120525/000491.htm#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上海月月的微博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战士 发表于 2012-5-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回汉寻亲开微博:寻亲是我的梦想
  
  分别时,Jenna的寄养妈妈(右)对她依依不舍
  (楚天都市报) 耶鲁女孩Jenna回汉寻亲(本报昨日曾予报道),昨日上午,62岁的美国妈妈玛格丽特·库克(Margaret Cook),从网上看到了刊有女儿寻亲的报纸,激动不已。通过翻译软件,一字一句看完。她说,“真的希望Jenna能找到他们,我也很想亲口对Jenna的亲生父母和寄养父母说声谢谢。寻亲,是Jenna的梦想,同样也是我的梦想。无论多么艰难,一定支持Jenna寻亲。”
  耶鲁女孩对武汉很有感情
  昨日上午,记者与Jenna相约见面时,她正拎着一碗热干面返回,原来她一大早四处搜寻热干面去了。这次是她第四次来武汉寻亲,Jenna对热干面一点也不陌生,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喊了一声:“好辣啊!”又拼命喝水。中餐时分,要求吃油条的Jenna,又好奇地向记者打听:“面窝、豆皮、鸭脖子在哪里?”多次往返武汉的Jenna,对武汉一点也不陌生。从她嘴里说出的“户部巷”,竟是武汉腔。这一切,源于美国妈妈要她多了解中国文化。
  20年来,玛格丽特在女儿身上,倾注了全部母爱。而且,一直支持Jenna学习中文,因为她的根在中国。1998年,为了给Jenna找个伴,玛格丽特再次来到中国,在浙江义乌市福利院,收养了一名小女儿。如今,小女儿还在读高中,Jenna说,将来妹妹要来中国寻亲,她将是最好的向导。
 分别时寄养妈妈依依不舍
  20年前,Jenna被遗弃在硚口区宗关街道办事处。在Jenna被美国妈妈收养前,曾在一个家庭里寄养过一段时间。玛格丽特回忆说,从寄养妈妈那里接过Jenna时,Jenna又白又胖,十分可爱。遗憾的是,此前寻亲,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询问当年寄养家庭的情况,没人能提供相关信息。    昨日上午,记者与Jenna相约见面时,她正拎着一碗热干面返回,原来她一大早四处搜寻热干面去了。这次是她第四次来武汉寻亲,Jenna对热干面一点也不陌生,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喊了一声:“好辣啊!”又拼命喝水。中餐时分,要求吃油条的Jenna,又好奇地向记者打听:“面窝、豆皮、鸭脖子在哪里?”多次往返武汉的Jenna,对武汉一点也不陌生。从她嘴里说出的“户部巷”,竟是武汉腔。这一切,源于美国妈妈要她多了解中国文化。
  昨日上午,记者在Jenna那里,看到了一张有些发黄的照片。照片上,一名身穿白衣黑裙的女子侧对镜头,正俯身给婴儿把尿。这名女子就是Jenna的寄养妈妈,分别时,寄养妈妈忍不住落泪,要求再抱抱Jenna,还为她把尿,大概是担心路途遥远,小Jenna上厕所不方便,玛格丽特看到这一幕格外感动。这些年来,玛格丽特每次向Jenna提及身世时,总不忘说,她还有一个寄养妈妈如此爱她。
  Jenna说,她的最大梦想是,三位母亲能团聚在一起,她要好好拥抱她们。
  微博寻亲众网友表示祝福
  昨日,Jenna在大楚网上开通了腾讯实名微博。9时25分,Jenna发表第一篇微博,“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现在回到中国来寻找我的亲生父母,希望大家能帮助我!”短短几小时,此条微博被转发18020次。
  数千网民都对Jenna的寻亲之旅表示关注。有人对她表示祝福,有人称赞美国妈妈大爱无私。不少网民问Jenna,如果这次找不到亲生父母,怎么办?Jenna坚定地说:“如果这次没有找到,我还会继续找下去。”为了让更多人能提供信息,荆楚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们,还将帮助Jenna在街头散发寻人传单。

来源链接:http://news.cjn.cn/sywh/201205/t186946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eibei 发表于 2012-5-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被弃20年后回武汉寻亲 欲感恩亲生父母

  2012年5月24日,武汉,从美国来汉寻亲的耶鲁女孩Jenna与美国妈妈一道重返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查找当年的旧档案。
  2012年5月25日,过去20年的光阴里,一个中国女孩在大洋彼岸快乐地成长,而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与生俱来,挥之不去。
  20年前的冬天,一个出生1个多月的女婴被人遗弃。几个月后,女婴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
  时光荏苒,昔日的女婴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并考入知名高校耶鲁大学。女孩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国亲人,先后五次来华寻亲。昨日(24日),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女孩再次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女婴被放在街道办
  20岁的Jenna Cook(中文名夏华斯)出现在楚天都市报一楼大厅。一身碎花连衣裙,眼睛清澈,左右两肩各一个大包。Jenna一见到记者,第一句就是标准的“谢谢”。
  为了能更熟悉自己的国家,Jenna在2009年选择了有中文课程的耶鲁大学;她甚至学会包饺子、做麻婆豆腐……Jenna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找到“根”,寻找亲生父母。
  1992年3月24日,硚口区宗关街街道办事处门前,一名女婴被人发现,送往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彼时,42岁的美国妇女Margaret Cook正在大洋的那一头,耐心等待。她是一名小学教师,热爱中国文化,并于1991年向中国方面提交了收养申请。
  已经62岁的她至今记得,1992年6月,她接过襁褓中的女婴,“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会给她全部的爱。”Margaret为女婴取名Jenna。
  在Margaret的精心照料下,瘦弱的女婴如今温婉可人。她会跳中国舞、会滑冰、会用筷子,懂得所有中国节日。每逢中国的中秋节,Margaret都要带Jenna出门赏月。“地球的另一端,你的亲生父母,也能看到这个月亮……”
  多次往返中国寻亲
  2008年,Jenna和两名有类似经历的女孩一起,前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
  不过,Jenna五次往返中国,寻亲均无线索。去年暑假,Jenna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汉语。出火车站时,看到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找寻父母的信念再次萌发。
  此时,Margaret已退休,家中没有太多经济来源。Jenna便将寻亲计划作为课题向学校申报,先后申请到了12项奖学金,加上平时打工,终于凑齐了回武汉的费用。Jenna计划此次在武汉呆上一个月,全力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
  亲笔写下寻人启事
  肩上沉甸甸的包裹,约有5斤重,Jenna片刻不离身。那是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的资料,从婴儿时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Jenna仔细做成了相册。她用不大熟练的中文,亲笔写下了一份寻人启事:“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
  而在Jenna被正式领养前,她还曾在一个中国家庭短暂寄养。Jenna希望能一同寻找寄养母亲,感谢她的照顾。

  2012年5月24日,武汉,Jenna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2012年5月24日,武汉,Jenna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回到武汉,张贴寻亲启
  2012年5月24日,武汉,Jenna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回到武汉,张贴寻亲启示。
  2012年5月28日,武汉,Jenna来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寻找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2012年5月28日,武汉,耶鲁女孩Jenna被弃20年后回武汉寻亲,欲感恩亲生父
  2012年5月28日,武汉,耶鲁女孩Jenna被弃20年后回武汉寻亲,欲感恩亲生父母。
  资料照片:Margaret(右)1992年从寄养家庭中接过女婴
http://pic.cnr.cn/2012tppd/yangguangdujiapic/ygdjsj/201205/t20120529_509732089_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月月 发表于 2012-5-31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弃20年后耶鲁女孩回武汉寻亲
2012年5月30日,耶鲁女孩Jenna来到武汉寻亲,Jenna的寄养妈妈终于找到了。20年前,Jenna被人遗弃后,被好心人送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她在被美国妈妈收养前,曾在一个家庭寄养几个月。Jenna此次来武汉,除了寻找亲生父母,还想找到寄养妈妈,她盼望自己的3个妈妈能团聚在一起。

  通过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辗转联系到“寄养妈妈”的女儿陈小姐。陈小姐看了照片后,指出照片上的“寄养妈妈”的确是她的母亲。陈小姐介绍,她母亲张女士今年63岁,在重庆帮哥哥带孩子。

  记者联系到张女士,她起初还不敢相信“斯斯回来了”。Jenna说,现在最盼望与寄养妈妈见上一面。综合 http://roll.sohu.com/20120531/n34448798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6-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五次来华寻父母

  已长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Jenna刘中灿摄
  20年前的冬天,一个出生1个多月的女婴被人遗弃。几个月后,女婴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20年的光阴过去了,一个中国女孩在大洋彼岸快乐地成长,而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与生俱来,挥之不去。
  如今,昔日的女婴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并考入知名高校耶鲁大学。女孩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国亲人,先后五次来华寻亲。5月24日,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女孩再次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一切努力都是为寻到“根”
  5月24日上午,20岁的Jenna Cook(中文名夏华斯)出现在湖北楚天都市报一楼大厅。一身碎花连衣裙,眼睛清澈,左右两肩各一个大包。Jenna一见到记者,第一句就是标准的“谢谢”。
  为了能更熟悉自己的国家,Jenna在2009年选择了有中文课程的耶鲁大学;她甚至学会包饺子、做麻婆豆腐……Jenna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找到“根”,寻找亲生父母。
  1992年3月24日,硚口区宗关街街道办事处门前,一名女婴被人发现,送往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彼时,42岁的美国妇女Margaret Cook正在大洋的那一头,耐心等待。她是一名小学教师,热爱中国文化,并于1991年向中国方面提交了收养申请。
  已经62岁的她至今记得,1992年6月,她接过襁褓中的女婴,“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会给她全部的爱。”Margaret为女婴取名Jenna。
  在Margaret的精心照料下,瘦弱的女婴如今温婉可人。她会跳中国舞、会滑冰、会用筷子,懂得所有中国节日。每逢中国的中秋节,Margaret都要带Jenna出门赏月。“地球的另一端,你的亲生父母,也能看到这个月亮……”
  多次往返中国寻亲
  2008年,Jenna和两名有类似经历的女孩一起,前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
  不过,Jenna五次往返中国,寻亲均无线索。去年暑假,Jenna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汉语。出火车站时,看到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找寻父母的信念再次萌发。
  此时,Margaret已退休,家中没有太多经济来源。Jenna便将寻亲计划作为课题向学校申报,先后申请到了12项奖学金,加上平时打工,终于凑齐了回武汉的费用。Jenna计划此次在武汉呆上一个月,全力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
  肩上沉甸甸的包裹,约有5斤重,Jenna片刻不离身。那是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的资料,从婴儿时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Jenna仔细做成了相册。她用不大熟练的中文,亲笔写下了一份寻人启事:“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
  而在Jenna被正式领养前,她还曾在一个中国家庭短暂寄养。Jenna希望能一同寻找寄养母亲,感谢她的照顾。据推测,Jenna应该是在1992年的2月初出生,且身上有一个明显印迹。
来源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6/01/c_1120872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6-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个家庭赶来认亲分别与耶鲁女孩见面

图为:昨日的认亲场景 记者刘中灿摄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李力力 揭明玥 实习生王梓娴)耶鲁女孩Jenna越洋来汉寻亲的事情见报以来,本报热线每天接到3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认亲电话,不少人自称是Jenna的亲生父母,并急切表示:“无论Jenna是否是自己的女儿,都希望能见面确认。”昨日上午,11个家庭携老带少,分别从汉川、监利等地赶来,在本报大楼分别与Jenna见了面。
  昨日上午10时许,家住汉川市北桥的吉女士一家6口走进会议室,Jenna热情地与他们相拥。看到Jenna的第一眼,吉女士的眼眶就开始泛红。吉女士说,1992年初,她的第3个女儿出生不久,因各种原因,她被迫将女儿丢在硚口区水厂路,当时还在女儿的包裹里放了字条和少许现金。吉女士看到本报报道后,觉得Jenna长得很像自己的二女儿,于是,昨晨5时便早早起床,全家包车赶路2小时来到武汉。虽然吉女士描述的时间与福利院的记录不符,但吉女士一家仍坚持自费与Jenna进行DNA比对。“这么多年,我心中一直很愧疚,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想留下寻亲遗憾。如果最后发现Jenna不是自己的女儿,还会继续寻找孩子。”吉女士说。
  Jenna还无法听懂吉女士的汉川方言,但此情此景,让站在一旁的美国妈妈Margaret也眼眶泛红。
  就这样,持续至昨日下午3时30分许,Jenna分别与11个家庭的认亲人员见了面,其中有6个家庭成员坚持要做DNA比对,愿承担检测费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希望与当年遗弃的孩子见面,想知道孩子过得好不好。
  Jenna对记者说:“谢谢这么多人关注我,可他们中究竟谁是我的亲生父母呢?如果他们都不是,我也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孩子。”
  对此,Jenna的美国妈妈说,认亲,将以DNA检测结果为科学依据;来武汉前,她已联系美国一家DNA检测中心,她于今日下午将此次采集的第一批样本寄往美国。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来源链接: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21/201206/t208795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eibei 发表于 2012-6-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微博寻亲 找到重庆寄养妈妈(图)


转播到腾讯微博


64岁的张先美看着手机中Jenna的照片 记者 邹飞 实习生 周怡 摄

转播到腾讯微博


Margaret(右)1992年从寄养家庭中接过女婴,张先美为左一者。资料图

近日,腾讯微博上一则有关“耶鲁女孩”Jenna Cook(中文名夏华斯)来到中国寻找20年前的寄养妈妈和亲生父母的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5月29日,Jenna又通过腾讯微博表示,在荆楚爱心联盟志愿者的帮助下,她有了寄养妈妈的消息,得知她生活在重庆。5月30日,她们双方通过视频见面,经过再三确认,64岁重庆老人张先美就是当年Jenna的寄养妈妈。目前,“耶鲁女孩”Jenna还在继续寻找自己的生母。

她对妈妈的思念“我很想念她,希望早点见到她”

“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儿,英文名字是Jenna Cook,中文名字是‘夏华斯’。我是1992年冬天出生,次年3月24日被人在硚口区宗关街办事处捡到,送往武汉市育幼院。随后被寄养在武汉一户人家,2个月后又被美国单身妈妈Margaret领养。现在我是耶鲁大学的学生,这次回到中国梦想是找到亲生母亲和寄养母亲。”5月24日,Jenna开通了腾讯实名微博,并发表微博寻亲。短短几个小时,此条微博就被转发18000多次,上千名网友留言表示,将帮助她寻亲。

5月29日,Jenna再次发表微博,称她在荆楚爱心联盟志愿者的帮助下,打听到寄养妈妈身在重庆的消息。“我很想念她,希望早点见到她”。帖子一出,引来了上千名重庆网友的关注和转发,多数网友留言表示,他们将帮助Jenna打听寄养妈妈的具体下落。

5月30日,在热心网友人肉搜索帮助下,Jenna确定了当年的寄养妈妈是目前在重庆居住的张先美。

妈妈对她的回忆“斯斯是看一眼就会喜欢的小孩”

昨日晚上,记者在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金刚村余家湾社见到了张先美。她压根没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女儿”现在还会回来找她。“是我在武汉的老同事看到报纸上的寻亲启事以及当年我的照片,才联系到我的。”张先美说,自己已经回重庆生活10余年,以为这个“女儿”早已把自己给忘了。张先美说,5月30日早上,自己和Jenna进行了视频聊天,“几次想哭都忍住了”。

今年64岁的张先美回忆起20年前的事仍记忆犹新。她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嫁到武汉,老公李明清当时是武汉市新汉塑料厂的员工,当时经塑料厂同事介绍,1992年4月4日,张先美从福利院接回了Jenna,成为Jenna的寄养妈妈。“那个时候Jenna还叫‘斯斯’,每个月福利院会给斯斯买奶粉和衣服,还会给我60元的补贴。”

“她的眼睛很大,是那种看第一眼就会很喜欢的小孩。”张先美清楚记得,那天下午在福利院第一次见到斯斯时,她才2个月零2天。张先美说,抱回家之后老公喜欢得不得了,虽然斯斯只在他们家生活了2个月,但和斯斯生活的短暂时间,却成为这之后20年的牵绊。

她对妈妈的思念“把照片挂在卧室墙上,日夜想念着”

未见面之前,Jenna对寄养妈妈的印象如何?昨日下午,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身在武汉市的Jenna,她告诉记者,从她记事起,美国妈妈Margaret就告诉了她的身世,并说她曾在一个中国家庭里寄养过一段时间。“从那时起,美国妈妈就支持我学中文,希望我能去寻亲,我也把寄养妈妈当成我的第二个妈妈,心里对她十分想念。”

Jenna回忆说,2008年,她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找到了一张美国妈妈与寄养妈妈抱着Jenna拍的合影。“返回美国后,我把照片挂在卧室墙上,日夜想念着寄养妈妈的样子。”

昨日晚上,记者从Jenna的美国妈妈Margaret处了解到,1992年她们分别时,寄养妈妈忍不住落泪,要求再抱抱Jenna,还为她把尿,大概是担心路途遥远,Jenna上厕所不方便。Margaret看到这一幕格外感动,便送给她一条手绢和一个挎包作纪念。“真的希望Jenna能找到她,我也很想亲口对她说声谢谢”。

“把斯斯从福利院抱回来的时候,她就一直哭个不停。”张先美说,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济来源主要是老公李明清每月130元的微薄收入。那时,张先美一家三口住在20平米的房子里,从福利院里把斯斯接回家住,房间更拥挤了。

张先美除了要照顾2个月大的斯斯,还要看管7岁的女儿,为了补贴家用,她就接些零活在家里做。张先美说,当时家里穷,买不起玩具,正好有幼儿园的老师送了一张摇床,自己就把斯斯放在摇床里。自己一边忙家务,一边摇床逗斯斯,经常会陪到深夜。

“斯斯很爱笑,只要睡醒了,就会咯咯地笑个不停,笑起来可爱极了。”张先美说,自己从来舍不得责怪斯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很懂事,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妹妹,女儿一点儿也不嫉妒,做完作业后还会做各种鬼脸来逗斯斯。

在这个家里生活了2个月,斯斯就被美国妈妈领养,“他们临走时,美国妈妈还送了我一个红色小包和一张手绢作为感谢。”张先美称,斯斯走后,老公还会经常念叨,不知道这孩子过得好不好,习不习惯。

妈妈对她的回忆“斯斯最爱笑,可爱极了”

寻亲下一站

Jenna将继续寻找生母

记者采访Jenna时,她告诉记者,在荆楚爱心联盟志愿者及重庆爱心网友的帮助下,5月30日上午10点,她在武汉市一家酒店房间内,终于与身在重庆的寄养妈妈视频见面了。“她比照片中年长了许多,还戴了老花镜,但是脸部轮廓没有变,我能够认出来。”Jenna说,见到寄养妈妈,她亲热地喊“张妈妈”,通过一个小时的视频谈话,听张妈妈讲述了20年前的点点滴滴。

“视频通话很快就结束了,我和张妈妈都意犹未尽,我便邀请她找个空闲时间,来武汉再见面。”Jenna表示,她除了等待张妈妈前来武汉,还会全力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我会在武汉呆上1个月,最盼望找到亲生母亲后,同时拥抱3个妈妈,感谢她们。”

http://cq.qq.com/a/20120601/00003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亲亲碰嘴鱼 发表于 2012-6-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孩被弃20年后回国寻亲(图)

1992年,女婴被MargaretCook领养。
养母MargaretCook陪Jenna回国寻亲。

  20年前的冬天,武汉街头,一名刚出生1个多月的女婴遭人遗弃街头,被送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几个月后,女婴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取名为JennCook(中文名夏华斯)。

  时光荏苒,昔日的女婴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并考入知名高校耶鲁大学。Jenna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国亲人,先后五次回国寻亲。5月25日,在养母 Cook的陪伴下,Jenna再次踏上了回国的寻亲之路。

  为了能更熟悉自己的国家,Jenna在2009年选择了有中文课程的耶鲁大学,她甚至学会包饺子、做麻婆豆腐……Jenna说,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找到“根”,寻找亲生父母。

  这几日,当地媒体正在帮Jenna寻找亲生父母。Jenna肩上总是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包,约有3公斤重,片刻不离身。Jenna说,这是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的资料,从婴儿时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Jenna仔细做成册子。她还用不大熟练的中文,亲笔写下了一份寻人启事:“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http://roll.sohu.com/20120604/n34470710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6-9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6个家庭与她均无血缘关系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李力力 实习生王梓娴)耶鲁女孩回汉寻亲,引来多方关注,根据线索相似程度,JennaCook和疑似家庭见面,其中有6个家庭进行了DNA亲子鉴定(见本报6月1日A21版)。昨日,第一批检测结果已经出来,遗憾的是,6个家庭均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Jenna回国寻亲,经本报报道后,全国各地读者打来认亲电话,不少人自称是Jenna的亲生父母,并急切表示:“无论Jenna是否自己的女儿,都希望能够见面确认。”5月31日,疑似的11个家庭与Jenna见了面,其中6个家庭要求采样对比。令人遗憾的是,根据昨日出炉的检测结果,6个家庭和Jenna均无血缘关系。

  每个家庭的寻亲故事,每一次的骨肉分离,都令她心里很难过。Jenna说,尽管有些家庭已经能初步排除是亲生父母的可能性,但她还是陪着做了DNA鉴定,“结果出来后,至少能告诉他们,我是不是他们的孩子。”

  昨日,江城烈日炎炎。Jenna在硚口区宗关一带四处散发寻人传单。客运站工作人员、志愿者、街边的路人……不少好心人向她伸出援手,这些传单还将通过客运站传送到武汉周边地区。感激之余,Jenna期待与更多的家庭接触,寻找更相似的线索。

  “也许他们就在中间,也许他们看到了新闻却不敢与我相认,我并不恨他们……”这个20岁耶鲁女孩的梦想,仍然在坚持。

  作者:李力力 王梓娴
来源链接:http://roll.sohu.com/20120609/n34514524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6-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寻亲第一批DNA检测 6个家庭与她“无关”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李力力 实习生王梓娴)耶鲁女孩回汉寻亲,引来多方关注,根据线索相似程度,JennaCook和疑似家庭见面,其中有6个家庭进行了DNA亲子鉴定(见本报6月1日A21版)。昨日,第一批检测结果已经出来,遗憾的是,6个家庭均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Jenna回国寻亲,经本报报道后,全国各地读者打来认亲电话,不少人自称是Jenna的亲生父母,并急切表示:“无论Jenna是否自己的女儿,都希望能够见面确认。”5月31日,疑似的11个家庭与Jenna见了面,其中6个家庭要求采样对比。令人遗憾的是,根据昨日出炉的检测结果,6个家庭和Jenna均无血缘关系。
  每个家庭的寻亲故事,每一次的骨肉分离,都令她心里很难过。Jenna说,尽管有些家庭已经能初步排除是亲生父母的可能性,但她还是陪着做了DNA鉴定,“结果出来后,至少能告诉他们,我是不是他们的孩子。”
  昨日,江城烈日炎炎。Jenna在硚口区宗关一带四处散发寻人传单。客运站工作人员、志愿者、街边的路人……不少好心人向她伸出援手,这些传单还将通过客运站传送到武汉周边地区。感激之余,Jenna期待与更多的家庭接触,寻找更相似的线索。
  “也许他们就在中间,也许他们看到了新闻却不敢与我相认,我并不恨他们……”这个20岁耶鲁女孩的梦想,仍然在坚持。
来源链接: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1/201206/t209703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6-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题外话,你看她白白胖胖多有朝气,笑容多甜,这要是在中国长大,肯定带个高度近视镜,死气沉沉,穿着校服这会目光呆滞在考场高考呢!说不定连学都上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月月 发表于 2012-6-2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耶鲁女孩寻亲记(图)

在詹娜心里,养母玛格丽特是一个伟大的妈妈。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耶鲁女孩詹娜,在美国妈妈的陪同下,回到中国寻找属于自己的血缘(A05- 06版);河南农村“爬行妈妈”任少云,将女儿娇娇送进了大学的美丽新世界(A06- 07版)。这又是两个相似的故事,牵萦于弃婴和养母之间,关于生命,关于爱。

  美国女孩詹娜·库克正在中国寻找她的答案。

  这是些对普通人至为简单的问题:我的父母是谁?他们在哪里?我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

  问题的答案,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今年5月23日,耶鲁大学学生詹娜和她的美国养母一起飞抵武汉20年前她被收养的地方,开始一个月的寻亲之旅。她的故事牵动了整个城市。但从目前来看,这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詹娜的寻找只是近年类似寻亲故事的一部分。从1992年中国首次对外国人开禁收养以来,这类被称作“香蕉人”(“黄皮白瓤”,中国面孔,在国外长大)的特殊儿童,如今正陆续长大成人。他们超过10万人,绝大多数是女孩,在过去20年多间,因政策原因或“重男轻女”的观念被中国家庭遗弃,由外国人收养。

  伴随身心成长的是孩子们对根的渴望,这样的寻找将会越来越多。

  寻找前两批送检的14个家庭均与詹娜无血缘关系

  6月13日,来武汉寻亲的第20天,在汉口闹市区江汉路的一家酒店内,詹娜·库克(JennaC ook)和她的美国养母玛格丽特·库克(M argaret C ook)迎来第三批前来认亲的中国家庭。

  此前,在武汉一家民间组织的协助下,詹娜已分别与两批前来认亲的家庭见面,其中19个家庭自愿做D N A比对并承担检测费用,目前已知结果显示,前两批送检的14个家庭均与詹娜无血缘关系。

  寻找仍在继续。20岁的詹娜准确地说,她至今并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出生日期仍在关切地注视着每一组家庭的出现,听他们的故事,观察他们的体貌特征,偶尔会努力地用中文尝试发问,在对方通常是母亲,讲到伤心往事的时候,抓住她的手臂,或轻抚她的脸庞,为她拭去眼边的泪水,然后努力用微笑安慰对方的失控情绪。

  这是一个隽秀而清彻的女孩,映着白色的连衣裙,脸上的笑显得真诚而干净。黄皮肤、黑眼睛、秀长的黑发,如果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讲话时习惯性的耸肩、挑眉,夹在人堆中的她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女孩。

  62岁的玛格丽特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她完全听不懂中文,但事后她会告诉翻译,她能感受对方正在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前两轮的家庭见面会上,她已经知道这些故事大同小异:在特定的某个年代,这些前来认亲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这次认亲见面会持续了近一天,10余家庭从武汉及周边地区赶到酒店,尽管有些家庭从对话中已排除了可能性,但詹娜还是陪着做了D N A检测,“她们也在寻找,至少可以告诉她们,我是不是她们的孩子。”

  两年前考上耶鲁大学的詹娜,最初在大学里选修的是心理学,她曾听专家说过,被遗弃的小孩和亲生父母见面时,身体会有某种反应,譬如手掌心出汗,“我有时会相信这种心灵感应的存在,但在见过的这些家庭里,我还没有这种感觉。”

  这并非詹娜第一次来中国。从10岁起,她曾先后5次往返中国,旅游、学习语言和在福利院做义工,“那时她已经知道自己是在中国出生,也到过武汉,但当时年龄还小,没有像现在这样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玛格丽特告诉记者。

  直到去年暑假,詹娜再次到中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汉语,出火车站时,看到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寻找父母的念头突然间强烈迸发。

  随后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资料,将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仔细地做成了相册,今年5月再次和养母飞抵武汉,踏上正式的寻亲之旅。

  根据签证和行程安排,此次武汉寻亲将为期一个月,到6月2 5日结束。在抵达武汉之前,詹娜就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亲自写下这样一份寻人启事:

  “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儿……我的梦想是找到我的亲生父母。我不忌恨他们。非常想告诉他们我多么爱他们,对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有多么感激。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

  收养玛格丽特正是首批获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外来者之一

  詹娜和她的美国养母玛格丽特生命故事的最初交逢,是在20年前的夏天。火炉武汉的酷热至今留在玛格丽特的印象里,但那一年的那个季节,占据玛格丽特几乎全部记忆的还是她的第一个中国孩子。

  “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我会给她所有的爱。”玛格丽特说。

  根据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记录,玛格丽特领走这名女婴是在1992年6月30日。此前三个多月,关于孩子的最原始档案记载为:一名女婴于1992年3月24日被人在宗关街道办事处路边发现,随后由该处工作人员送往福利院。

  除了这份没有留下任何签名的原始材料,关于女婴的身世再没有更多的有效信息。

  档案另外记载,在美国妈妈正式领养前,福利院为孩子做了体检,显示血常规和肝功能一切正常,她是个健康的婴儿。福利院还给女婴取过一个中国名字,叫夏华斯。

  在弃婴住进福利院10天后,1992年4月4日,曾被一位叫做张先美的武汉母亲接到汉口的家中短暂抚养,两个多月后,玛格丽特正是从张先美夫妇手中第一次接过孩子。

  “美国妈妈当时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在一起合了影,临走时美国妈妈还送了我一个手绢和一个红色的小布包,以表示感谢。我当时还是很舍不得(把孩子)给她的。”如今64岁,已从武汉回到重庆老家的张先美回忆。

  张先美的记忆和福利院的记录存在一定偏差,她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当年4月4日自己从福利院接走孩子时,工作人员曾告诉她,孩子是在福利院门口捡到的,出生日期是1992年2月2日。“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我抱养时正好是两个月零两天,当时他们肯定是这样对我说的,但具体是谁说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张先美描摩由工作人员告知的詹娜被捡到时的情形:“当时天还很冷,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来上班时,看到门口有一个婴儿,身上裹着塑料布,当时脐带还没落(意即长好)。”

  但由于时间久远,张先美的说法已无从向福利院求证,关于女婴出生于1992年2月2日的说法,据福利院向媒体人士介绍,因当时无法确定弃婴的出生日期,而之前恰巧该院一位负责人的孩子在2月2日这天出生,所以就把这个生日“送给了詹娜”。

  目前能够基本上确定的是,詹娜出生的年份是在1992年。而这一年,正是中国涉外收养的“立法元年”:当年4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将收养合法化、法律化,也是第一次正式为国际收养打开门户。

  这部法律在第21条专门对跨国收养做出说明,并对其流程进行规范。这一年,中国收养中心开始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开放,成为外国在中国收养儿童的重要一年。

  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玛格丽特,正是首批获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外来者之一。

  捐助费“那时(福利院将孩子)送国外的多”

  与詹娜相遇前,1991年,玛格丽特是通过美国当地的“儿童广阔天地”(WID E H O R IZO N S F O R C H IL -D R E N,IN C )了解到,可以在中国收养孩子,那是一家获得中国政府官方认可的跨国收养机构。

  彼时,42岁的玛格丽特是一所小学的全科教师,单身多年却一直想要个孩子,于是她向这家机构递交了申请。

  1992年5月,她终于等到期盼已久的讯息。“当时只知道是一个中国孩子,他们传真过来这个孩子的中文名字,以及孩子头部的周长,就再也没有更确切的消息了。”玛格丽特回忆,与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联系一直由这家美国机构负责,具体流程她极少参与。

  一个月后,她被告知可以启程前往中国武汉,办理孩子的收养事宜。“当时,我被美国机构通知可以选择长沙和武汉两个地方,而长沙倾向于结婚后的夫妇才能领养,最终我来到了武汉。”信仰基督教的玛格丽特认为,似乎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1992年6月底,和她一起来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还有另外6个美国家庭,其中两家来自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7个美国妈妈分别从福利院领走了7个女婴,“领养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填很多的表格,要写很多的材料。”玛格丽特回忆,“另外,还需要向福利院捐助一笔钱。”

  谈到“捐助费”,玛格丽特耸耸肩,表示不以为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至于具体金额,她说已记不清了。除此之外,还要给美国的收养中介机构支付一笔钱,“总之,印象里都不算太多。”

  根据此前公开的媒体报道,在涉外收养过程中,收养人须向福利院缴纳“捐赠费”,已成为客观上刺激福利院向境外输送儿童的“协议惯例”。有从事国际领养工作的人士介绍,涉外领养中的“捐赠费”,以前按规定是不超过3000美元,但两年前已涨至5000美元左右。

  此外,涉外领养还涉及公证费、材料费、服务费、证件费及旅行费等,整个过程下来,每领养一名中国儿童约需花费3万美元。据美国一家领养组织“国际儿童希望”在网站上公布的费用详单,领养一个中国孩子的总花费为2.6万美元(不含旅行费等)。

  而国内收养并没有这方面的“惯例”,是否捐赠属收养人自愿,这无形中促使福利院更愿意将孩子交给外国人领养。这种潜在利益冲动,在詹娜的中国寄养母亲张先美那里获得证实,她向记者表示,“那时(福利院将孩子)送国外的多,因为外国人收养要交一笔费用,但多少我并不知道。那时不会让你晓得撒。”

  但她同时表示,在那个年代,政策允许外国人收养中国弃婴也是一种福利行为,那时中国的家庭普通条件差,弃婴能被外国人收养是一种幸运。

  身世“如果她有想法,我就帮她找妈妈”

  在向国际开放的众多国家中,美国是收养中国儿童最多的国家,而中国《收养法》开始施行的1992年是首当其冲的一年。

  公开数据显示,《收养法》施行前的1991年,61名中国被收养儿童获得赴美签证。到1992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06名。而当年被国际收养的中国儿童共232名,其年龄主要分布在1至3岁,其中多是像詹娜这样的女婴。

  另据公开报道,自1992年以来,共计有超过12万的中国儿童被美国人领养。在2005年的高峰期,每年约1万名儿童进入美国。随后,随着国际收养衍生出的问题被媒体披露,加之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弃婴减少,这个数字近年逐步下降。

  1992年夏天被玛格丽特带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女婴,有了新的名字“詹娜”。

  她们生活在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纽伯里波特市。詹娜说,过去的20年,她一直很快乐,美国妈妈给了她所有的母爱。

  詹娜还在读小学,玛格丽特就为她请来一位中国西安的留学生教授中文,她还学会了使用筷子、跳中国舞,了解到一些中国的节日。

  其实,黄皮肤、黑头发的詹娜很早就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就读的小学里,她是唯一的亚洲人,是小伙伴眼中的另类,“是的,小的时候我会受到一些歧视,她们会笑我:你为什么这么黑?我自己也会觉得有点惭愧。”

  詹娜5岁时,镇上来了一对开餐馆的中国夫妇,她看到他们的样子感觉很亲切,“长得和我一样,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人。”于是,她很喜欢到那家餐馆玩,通常不会点任何菜,就和中国夫妇呆在一块,观察他们的样子。

  1998年,詹娜6岁,玛格丽特又在中国的义乌收养了一个2岁的女孩。詹娜说,美国妈妈为她领回一个妹妹,是为了让她有一个更快乐的生活环境。

  自两姐妹懂事起,玛格丽特便告知她们的身世。“你来自中国的武汉,我在你很小的时候收养了你。”詹娜还记得某一天听到这些话时,她安静地看着妈妈,眼眶红红的。

  玛格丽特是一位温和的美国妇女,白头发蓝眼睛,高挺的鼻子,笑起来露出快乐的牙齿。她说,在领养詹娜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也许将来她会想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如果她有想法,我就帮她找妈妈”。

  同命人3个女孩相约回到武汉儿童福利院做义工

  以往每年中国的中秋节,身在美国的母女俩常会一起看月亮。“我拉着妈妈的手,当时有点黑,有点冷。我们走到车道的尽头,我们会抬头看天上的满月,我妈妈会搂着我说,詹娜,我要你抬头看这轮月亮,记着你的亲生父母,记着他们对你的爱,因为现在,你的亲生父母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

  “她常常告诉我,你可以同时爱两个妈妈。”詹娜说。

  在生活的小镇第一次遇见来自中国的餐馆老板后,詹娜开始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从来自西安的中国留学生那里学习中文后,她又对自己的出生国度充满渴望。她开始思考,自己本来应该叫什么名字,生日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兄弟姐妹。

  渐渐长大后的詹娜,开始自己寻找答案。

  她在网络上搜索,渐渐发现了一群和她身世相似的小孩,“她们和我一样,都是从中国领养到美国的女孩。”她很快和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朋友,一起在网上聊天,谈论各自的生活和学习,还有对身世的疑惑。

  2002年,詹娜10岁,她跟随养母第一次来到中国旅行。她们去了北京,随后是西安、桂林、武汉、香港,从北到南一路而行。詹娜说,那时她对中国产生了很强的好感。

  2007年,詹娜与同在马萨诸塞州的夏诗婷、卢莲一道,计划回到被收养的地方做义工。夏诗婷和卢莲正是1992年被美国家庭从武汉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另外6个女婴中的两个。她们也已长大,每年的6月底,3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庆贺孩子们共同的节日“收养日”。

  这个计划在次年6月成行,3个女孩在16年后的同样夏天回到中国,在武汉儿童福利院做了两周的义工,以此回报自己生命之初在这里得到的关爱。

  作为赠送给福利院的礼物,女孩们每人准备了一本自己的相册。里面记录了从福利院嗷嗷待哺的婴儿,一直到在美国长成亭亭少女的点点滴滴。

  在此之前,夏诗婷从未回过中国,那次,她和美国妈妈瑞特(R ita)第一次在福利院档案中看到了自己确切的出生日期。这个发现让她们激动不已。

  “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夏诗婷说,“我不怨恨我的亲生父母。”

  瑞特则说:“她很小就知道她是从中国收养的。她有时问她的生父母在哪里,我回答不知道,也许会遇见。她偶尔会伤心一下,但她本性乐观。我不担心有人会夺走她,因为我相信她对我的爱,我只是觉得诗婷能爱她的生父母就更好了。”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知晓自己的出生日期,譬如詹娜,“我没有他们留下的字条,甚至也没有那时穿的衣服,但我确实有他们对我的爱伴随着我。”

  更多寻找詹娜将去北京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和自己身世相似的儿童

  伴随心智的逐渐成熟,对身世的渴望在詹娜内心愈来愈浓。

  “我有几个朋友都找到了他们在中国的父母。”在网上与那些相同命运的朋友聊天时所得知的好消息,对詹娜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她也从一些纪录片中,看到美国孩子回中国找到父母的故事。

  2010年,詹娜考上耶鲁大学,开始初步计划寻亲之旅。去年暑假从哈尔滨返美,她便将寻亲计划作为课题向学校申报,并先后申请到12项奖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挣的钱,终于凑够了来武汉的费用。

  “现在我长大了,关注的不再只是我自己。我现在很想知道,我的亲生父母怎么样,过得好不好,健不健康,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重要。”

  詹娜说,她曾经幻想过自己的亲生家庭,“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但我猜1992年他们一定很贫穷,是很普通的家庭,他们在被迫的情况下丢掉了我。”

  小时候她一度认为自己被遗弃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惹父母生气,回武汉寻亲之后,见到很多认亲家庭,她才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中国父母丢掉孩子的原因大多为“重男轻女”和“家庭贫困”等。

  武汉民间志愿者组织荆楚爱心联盟的理事长乔华中,是詹娜与认亲家庭多场见面会的组织者,他告诉记者,这些家庭如今无一不流露出深深的悔意。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但我知道了,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只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詹娜说。

  6月18日,离计划中的这次寻亲之旅结束还有一周,但从詹娜和志愿者组织得到的讯息看,这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无论这次找到与否,我以后都还会继续寻找。如果今生找不到,在我去世之后,我希望还能和他们团圆。”詹娜在说这些话时,流着热泪。

  在离开武汉之后,她将去北京,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一个公益活动,而她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翻译,帮助那些和自己身世相似的儿童。

  作为1992年中国首批立法允许外国人收养的弃婴,20岁的詹娜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她的寻找,或许只是未来诸多类似故事的开始。

  南都记者占才强 实习生吴雪峰 罗京运 通讯员柏玉娟 乔华中

  作者:占才强 吴雪峰 罗京运 柏玉娟 乔华中 http://roll.sohu.com/20120620/n346069808.shtml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上海月月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7-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美国人领养女孩归来寻找亲生父母本报讯 这个夏天,耶鲁大学二年级学生、20岁的夏华斯回到她的出生地中国,实现她的梦想——找到她的第一个家庭。从5月25日开始,她用中文写的“寻人启事”出现在武汉媒体甚至成为街头传单:“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儿,我的英文名字是Jenna Cook。武汉儿童福利院起给我的名字是‘夏华斯’。我现在回到中国来寻找我的亲生父母……”之后的一个月里,她和她的美国养母在武汉见过44个闻讯前来相认的家庭,但是,最后DNA比对无一匹配。
  44个家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些爸爸妈妈拉着她的手诉说着想念:“我们永远没有忘记你,我们这么多年都在担心你。”尽管这些故事很悲伤,尽管DNA比对证明他们不是一家人,夏华斯还是觉得很值得,“还是感觉跟他们很亲近。可能我代表了他们的孩子,他们代表了我的爸爸妈妈。我们通过彼此,都感觉到我们想念的人,对我们的感情。”她更加盼望见到亲生父母,“我对生我的爸爸妈妈充满感谢,他们给了我一条生路,想尽办法把我送到城市里,让人有机会把我接到福利院。他们尽力而为,为了给我最好的生活……”夏华斯说她明年、后年还会再回中国。
  夏华斯的寻亲让很多人讶异、看不懂,也牵出些悲情旧忆,但更多,还是被撼动到的人心。原来事关离弃和失散的故事,也可以不只有黑暗、被伤害和怨怼的结局。爱和对于被爱的坚信能够做到的,远比我们能想象得更多。
来源链接:http://bjyouth.ynet.com/3.1/1207/08/726401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7-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你们的女儿吗? ■2012年5月28日,夏华斯回到武汉儿童福利院。看到襁褓中的婴儿,仿(1 /11张)
  20年前弃婴回国寻亲 44个家庭前来相认———
  “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儿,我的英文名字是Jenna Cook。儿童福利院起给我的名字是‘夏华斯’。我现在回到中国来寻找我的亲生父母……”
  20岁的夏华斯自己用中文写的寻亲启事,5月25日开始出现在武汉的报纸、网站、电台、电视,甚至被贴上了街头。接下来她跟她的美国养母在武汉呆足了一个月,见过44个闻讯前来相认的家庭,只是最后DNA比对无一匹配。
  她至今不确定自己的生日,只知道是1992年冬天。“福利院的记录,三月二十四号被人在硚口区宗关街办事处路边拾到,随后被送到武汉市育幼院,之后于1992年6月被我的美国单身母亲领养。现在我很健康、快乐,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我的梦想是找到我的亲生父母。我不记恨他们。非常想告诉他们我多么爱他们,对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有多么感激。”
  写字用左手,爱吃辣,小时候梦想是做糕点师,眼神和笑都干净得让人羡慕,长得就是所有人梦想中那种妹妹的样子。
  “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抱你们。请跟我联系:
  手机15927632027;
  邮箱wuhangirl1992@gmail.com。”
  7月3日在北京,一天里夏华斯一口气连续接受了一家电视台、一本杂志和本报记者的采访。“可以把我的电话和邮箱写在你的报道里吗?如果有的家庭看到你的报道,觉得可能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还是可以给我号码打电话、给我写邮件。我把我的DNA样本留在武汉了,他们可以去派出所做DNA的鉴定,是免费的,也很方便。”
  亲生父母或许在武汉之外的地方?有可能啊。在武汉来认她的44个家庭里,就有人是从新疆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千里迢迢地赶去。“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但我猜1992年他们一定很贫穷,是很普通的家庭,他们在被迫的情况下丢掉了我。”
  出生百日即被领养到美国的夏华斯说一口偶有声调不准的好中文,写字用左手,爱吃辣,小时候梦想是做糕点师,对冰淇淋本能热爱但又像所有20岁的女孩一样怕胖吃得克制,眼神和笑都干净得让人羡慕,长得就是所有人梦想中那种妹妹的样子。
  这是她一周以来第一个休息日。6月26日,她结束33天的武汉寻亲飞来北京,第二天就开始给来自美国的一个旅游团队当导游,“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中间的时间我都在工作,没有休息的时间”。
  那个45人的旅游团其实是15个收养家庭,“21个小孩,最小7岁,最大18岁,全都是从中国被收养的。除了两个男孩,都是女孩。两个男孩都是残疾的,一个眼睛有问题,一个嘴巴这里不好(唇腭裂),现在都好了,已经做手术什么的。这些家庭的爸爸妈妈都是美国人,来自不同的州,年龄都不一样,有的看起来还年轻。”
  带他们去了长城、故宫、天安门,晴雨兼程。“辛苦还好,就是那些地方都很拥挤,这么多人”。这是耶鲁大学二年级生夏华斯第一次当导游,“很有意思,我主要是翻译,还有他们有什么生活问题就问我,从能喝什么样的水、在哪里能买到吃的,到在酒店里有什么问题,飞机……我很喜欢帮助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都是很好的人。就是休息的时间很少,还不习惯。”
  一周北京旅游之后,那些家庭分开前往中国不同的地方,“现在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省,黑龙江、广东、安徽、湖北,都有,都在看自己被领养前的福利院。”夏华斯觉得这虽然跟自己之前武汉一月的“寻亲游”不完全一样,但也相似。“他们去福利院肯定会问那些问题,比如,能不能看看自己当年的档案。”
  7月5日,是夏华斯离开北京飞桂林的日子,在那边又重新集结一起的那15个家庭等待她去照顾。同日,民政部官方网站消息,我国已有10万余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享受到养父母关爱。
  女婴当时用蓝色花布被袄包着,还戴了一顶手工缝制的帽子,身上没有任何证明她身份的东西,但是有一个疤痕
  20年前,美国马萨诸塞州42岁的女教师玛格丽特·库克,正是首批获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外来者之一。1992年,她长达一年的申请终于有了结果。只有一个婴儿的名字和她的头围数字,她知道自己要有一个女儿叫夏华斯。
  6年后,她收养第二个来自中国义乌的女儿时,华斯已经可以提前看到两岁妹妹的照片。
  1992年是中国涉外收养“立法元年”。当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将收养合法化、法律化,也是第一次正式为国际收养打开门户。
  夏华斯被送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仅仅在那一周之前。“1992年3月24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现存夏华斯收养档案共13件、36页里,关于她被遗弃的信息少到只有薄薄一页,其中惟一确切的几乎就只有这个日期。
  2012年5月28日下午,回武汉寻亲的华斯来到硚口区宗关街道办事处,档案中记载她是被遗弃在这附近的街头。78岁的罗爹爹20年前是该办事处司法所所长,他的回忆中有更多细节:1992年3月一名拾垃圾的婆婆在原宗关客运站附近捡到一个女婴,交到当时的新合村居委会,居委会又将这名婴儿送到了街道。女婴当时用蓝色花布被袄包着,还戴了一顶手工缝制的帽子,身上没有任何证明她身份的东西,比如一张纸条或者什么。在街道照顾了两个多小时后,他用三轮车把她送到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只是这些无法从福利院的档案中得到佐证。那些惟一可能联结她与父母的衣物也不知所终。正式领养前为她做体检,显示她是个健康的婴儿。档案里没有照片,“因为那时候照相机很贵”。不过华斯此生第一张照片还是在福利院拍的,裹在被单里3个月左右大的一个婴儿,那张照片贴在她的小护照上。
  离开中国是在夏天,美国妈妈抱着她坐了一整天的飞机。她被带到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纽伯里波特,在海边长大。那个离波士顿很近的小城安详美丽,只是没有任何别的亚洲人,她特别、困惑又孤单。幼儿园小朋友从没见过中国人,好奇又还小得不懂得分寸,会来问:“为什么你的眼睛这么小呢?”“为什么你的皮肤看起来这么脏?你没洗澡吗?”她说她洗得很好,但是自己皮肤还是很黄的颜色,“我有时候很担心,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是不是有什么病?我妈说这不是一种病,这是自然的。”
  2002年,华斯10岁,养母带她第一次到中国旅行。那次她们去了北京,随后是西安、桂林、武汉、香港,一路向南。站在人潮滚滚的中国街头,第一次身边几乎全是跟自己一样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她有一种回到归属之地的感觉。
  成长中的夏华斯没有受过否定和强制,包括用左手写字的习惯。玛格丽特还尤其重视培养她的中国习惯
  记忆中第一次看见中国人,是4岁左右,小城里有了家中餐馆叫“四川的味道”。老板夫妇英语不太好,看见不会说中文的中国小姑娘好奇又亲切。每次去他们那儿吃饭华斯总是点饺子,而他们则会拿给她糖果。
  五六岁起,养母开始带她到波士顿的中国城吃到更多中餐,华斯很自然地表现出爱吃辣。后来母亲又从中国义乌收养来两岁的妹妹,为了让6岁的华斯可以不那么孤单。
  关于她们的身世,玛格丽特总是很坦率。华斯记得她三四岁的时候,母亲翻着去武汉接她时为她拍的那些照片,跟她讲她们母女缘分的由来:她总是想要有自己的孩子,因为她是一个小学老师,非常喜欢孩子。可是没能见到一个她特别喜欢的男人,所以她想领养一个小孩。她花了一年多填很多表,满足各种要求。然后在那个夏天准备她的行装,坐了一天的飞机到武汉……母亲也总是那么不容置疑地告诉她,她在遥远中国的亲生父母很爱她,虽然因为命运不得不跟她分离,但是他们一定每天都在想念她。
  “我非常爱我妈妈,很感谢她。小时候也羡慕过朋友们都有爸爸,过父亲节什么的,我只能给我妈妈的哥哥打电话。但是现在还好,我觉得非常幸福,就够了,不需要再有一个爸爸。”而今,玛格丽特62岁已经退休,但仍需要在早上工作,教一个小学数学。她自始至终给华斯和妹妹的,都是一个家境普通但是充满爱的环境,让她们虽然自幼遭受分离、有被遗弃的经历,但在自我价值感确立上却没有残缺。
  成长中没有受过否定和强制,包括用左手写字的习惯,20岁的夏华斯一看就是一个被很好地爱着长大的女孩。玛格丽特还尤其重视培养她的中国习惯,让她始终保持跟中国的联结。从华斯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母亲就请人教她说中文,每周一个小时,持续了五年。到了高中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在学校每天学习两个小时。2010年华斯选择进耶鲁学人类学,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跟中国有很多关系。“耶鲁很重视中国,校长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化,很多教授都来过中国。还有,他们学汉语的项目是比较好的。”
  2011年暑假,夏华斯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中文。就在那里,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突然强烈不可遏制。“以前我一直想念他们,但没有做具体的安排。在哈尔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英文,只能说中文。第一次总是说中文,这影响了我的思想。而且我的身份,第一次别人不称呼我Jenna,称呼我夏华斯,让我联想到我的第一个生活。尤其,我说的是生下我的爸爸妈妈的语言,我有能力跟他们交流了。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我。”
  我对生我的爸爸妈妈充满感谢,他们给了我一条生路,想尽办法把我送到城市里,让人有机会把我接到福利院
  夏华斯当然想象过,如果当年没有被美国妈妈收养,自己留在中国,“肯定我的生活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有不同的命运。”
  2012年夏天,她归来寻亲的消息牵动了武汉三镇。荆楚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们,甚至帮她一起在街头张贴、散发了800余张寻人传单。
  那闻讯前来跟她相认的44个家庭,有各种各样的经济背景。“有的是做建筑的农民工,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在生产塑料、服装的工厂工作。还有的种稻米,养鸡、养螃蟹。有的住在农村,有的住在山里,有的住在城市。有的有车,有的没有车。有的人现在经济状况好了,但是我觉得他们当年都不太好。”
  他们的故事听上去很相似,“因为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很严格,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决定。除了一两个家庭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结婚,只能抛弃这个孩子。其他差不多都已经有一个女儿,而我是他们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七个女儿。在我以后的孩子是一个男孩。还有一些故事,他们邻居的或者听来的,有的孩子被丢了、饿死了,或者被放在水里,死了。因为她们是女孩,而那些家庭,他们真的需要一个男孩。”
  “还有一种,爸爸妈妈想保存这个孩子,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同意,就瞒着爸爸妈妈,把孩子丢在别的地方。有一个家庭,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奶奶和爸爸妈妈就吵架得很厉害,老太太就自杀了。就很可怕,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冲突。”看得出来,光是复述这样的故事就让夏华斯很受惊吓,她用两手捂住头的样子,看上去是一个十足的美国小孩。
  而接下来的话,她说得让听的人也眼里含泪:“一听到这些,我就对生我的爸爸妈妈充满感谢,他们给了我一条生路,他们想尽办法把我送到城市里,让人有机会把我接到福利院。我想他们真的是因为养不起,但他们尽力而为,为了给我最好的生活……”
  在那些相见里,那些爸爸妈妈拉着她的手:“我们永远没有忘记你,我们这么多年都在担心你”,“20年前那天天气不好,那么冷。我们都怕你冻死了,但你还活着。”很多家庭把孩子放到地上以后,会在旁边偷偷地看,看有没有人去抱她,她是不是安全。“还有两个妈妈,她们亲手做孩子的衣服和小被子、小帽子。她们来的时候,带着20年前给孩子做衣服的布料,问我‘你有这个吗?’20年来这对她们都是最宝贵的东西,她们时常摸一摸,想念那个孩子。我就很感动,她们不是那么简单就丢掉那个孩子,她们真的很重视这个孩子,很爱她,这么多年就想念她……”
  所以尽管听了那么多悲伤的故事,华斯还是觉得很值得,“虽然最后我们DNA不匹配,不是一家人,我还是感觉跟他们很亲近。可能我代表了他们的孩子,他们代表了我的爸爸妈妈。我们通过彼此,都感觉到我们想念的人,对我们的感情。”
  夏华斯的寻亲故事,让很多她故国的人有陌生感。包含在这故事中人的苦楚和谅解能够到达的程度,对很多人来说,是全新的视域
  武汉寻亲之行后,夏华斯比之前更盼望跟亲生父母的相见。
  “我觉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都能接受,真的。我就是希望他们健康,希望他们的经济情况还好,如果有什么需要的,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他们。我很担心他们。我想过,可能有一些家庭看到了我的消息,但是不愿意跟我见面,可能因为内疚,可能妈妈现在的丈夫不知道她的这件事情。我想鼓励他们,安慰他们:我想保护他们的隐私,我没有什么要求,他们想做什么都可以:如果不想要媒体,那没问题;如果他们想偷偷地见面,比如不让现在的丈夫知道,没问题;如果他们想见面,但不想告诉我他们真正的名字,也可以,没问题。我不想麻烦他们、打扰他们,给他们负担。我就想知道他们安全。”
  华斯猜想在中国,她还有很多家人。“肯定有姐姐,应该有弟弟。因为那44个家庭当中,99%有弟弟。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有孩子可以照顾他们。因为现在我还不认识他们,所以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也还无法帮助他们。”
  这个夏天,夏华斯的寻亲故事,让很多她故国的人有陌生感。
  很多人不懂,“还回来找他们干吗?显得你很伟大吗?好好对你的养父母就行了。”甚至还被传得很丑恶:“20年前在武汉被抛弃的女孩被美国家庭收养,20年后考入耶鲁,辅修汉语,并回国寻亲。令人惊奇的是,前来认亲的妈妈竟然高达十几位,而且一个个都声泪俱下,一时难辨真假。”
  包含在这故事中人的苦楚和谅解能够到达的程度,对很多人来说,是全新的视域。20岁的华斯,开了人们的眼界。
  华斯也想过有可能就是找不到,“因为我一辈子非常想念他们,一辈子不恨他们,但是悲伤。悲伤是因为没有机会认识他们,我失去了我第一个家庭,我无法跟他们联系,无法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我根的一部分。我就是不想一辈子只是想念他们,却没有什么主动的行动。”
  7月12日,夏华斯将从桂林回美国。她说:“明年、后年,我肯定会再回来。”

■夏华斯婴儿时期、5岁、少女时期的照片  来源链接:http://bjyouth.ynet.com/3.1/1207/08/726404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月月 发表于 2012-7-1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批被外国人收养的弃婴:耶鲁女孩回国寻亲记

  夏华斯肩上沉甸甸的包,约有五斤重,寻亲路上片刻不离身。那是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的资料,从婴儿时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 (周超/图)
  一个叫夏华斯的耶鲁女孩来中国寻找亲生父母。她见了44个家庭,但无一成功。在那44个故事里,她读懂了中国,养母玛格丽特读懂了她,一些多年来为遗弃女儿而心存不安的人们,也得到各自内心的宽慰
  法律上来说,夏华斯(Jenna Cook)的生日是1992年2月2日,她喜欢这个日子,“好记”。但在生命开始的20年中,这始终是她的挣扎——大概出生一个月左右,她被遗弃在武汉宗关办事处附近。之后,一个叫玛格丽特的美国单身女人领养了她。她也是中国开放国际领养的第一代孩子中的一员。
  从5月17到7月12日,夏华斯在中国度过8周的时光,已经是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学生的她,希望这次旅途可以为她找到亲生父母。借助媒体,在她的中国“故乡”武汉,她接到一二百个认亲电话,与44个家庭见面、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拥抱、流泪、合影,与36个家庭做了DNA比对,结果,皆是令人失望的阴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一无所获的旅行。在那44个故事里,她读懂中国,玛格丽特读懂她,一些多年来为遗弃女儿而心存不安的人们,也得到各自内心的宽慰。
  杭州来人
  身穿粉色上衣的跛脚女人走进会议室。她的脸色暗红,有点慌张。男人跟在后面,有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夏华斯寻亲所带来的寻亲海报、相机和记录本 (周超/图)
  这是6月6日认亲会的第一个家庭。
  女人坐下来,在长桌把头的位置,男人坐在她的下首。对面是等候多时的夏华斯。她穿着干净的点饰深色连衣裙,那是她最喜欢的衣服。夏华斯右边是美国妈妈玛格丽特,再右边是武汉电视台编导柏玉娟,协助这对美国母女与中国家庭沟通。
  粉衣服的女人开始讲述她的故事。他们是湖北应城人,在杭州打工,这次特意赶来,是因为他们在1992年二三月间第4个女儿出生后,遗弃了她。
  “养不活。”女人说。
  这个被遗弃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家人只叫她“四四”。她出生前,家里已经有3个女儿。她离开之后,男孩诞生了。这对农民夫妇终于停止了生育。
  “四四”是被奶奶抱走的。他们隐约记得似乎是丢在武汉宝丰路,距离宗关办事处两三公路的路程。至于具体丢在哪里,现在无从得知——奶奶已去世了。
  这次他们在报纸上看到夏华斯寻亲,回想当年迫于家境的选择,而今生存状况略略缓解,想了个心愿。
  因为不想在家种地,这夫妻二人到杭州一家裁被子的工厂做工。“做的被子是出口到美国的。”男人解释说。他们每天做工10小时,除了周三周日,一周加班5天,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他们讲述这个在中国百万产业工人身上丝毫不稀罕的故事,夏华斯突然哭了。
  她跑到桌子对面,拥抱那个女人。女人一下子控制不住,剧烈地流起眼泪:“不管是不是你,我都想来看看,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她。”
  DNA测试需要600元。玛格丽特说,这个钱由我们来承担吧。此前他们见过11个家庭,与8个家庭做了DNA测试,都是对方付钱。
  男人赶忙说,600元“无所谓”,自己可以承担。哭泣中的女人也暂时从伤感中抽离出来,连说“不用”。但玛格丽特和夏华斯也很坚持。
  会面了半小时,离开时,女人拥抱玛格丽特,说:“谢谢你把她养大。”夏华斯摩挲着那个沉默男人的肩膀,送他们离开。
[1][2][3][4][5][6][7][8]

http://edu.cnr.cn/yw/201207/t20120719_510273001_1.html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上海月月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2-10-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为寻亲见44个中国家庭
法律上来说,夏华斯的生日是1992年2月2日,她喜欢这个日子,“好记。”但在出生一个月左右后,她就被遗弃在武汉宗关办事处附近。之后,一个叫玛格丽特的美国单身女人领养了她。
  
    2012年5月17日到7月12日,夏华斯在中国度过8周的时光,已经是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学生的她,希望这次旅途可以找到亲生父母。借助媒体,在她的中国“故乡”武汉,她接到一两百个认亲电话,与44个家庭见面、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拥抱、流泪、合影,与36个家庭做了DNA比对,结果,皆是令人失望的阴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一无所获的旅行。
    杭州来人
  
    身穿粉色上衣的跛脚女人走进会议室。她的脸色暗红,有点慌张。男人跟在后面,有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这是6月6日认亲会的第一个家庭。
  
    他们是湖北应城人,1992年二三月间,两人在四女儿出生后遗弃了她。
  
    这个被遗弃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家人只叫她“四四”。“四四”是被奶奶抱走的。他们隐约记得似乎是丢在武汉宝丰路,距离宗关办事处两三公里的路程。这次在报纸上看到夏华斯寻亲,回想当年迫于家境的选择,而今生存状况略略缓解,想了个心愿。
  
    夫妻二人如今在杭州一家裁被子的工厂做工,每天做工10小时,除了周三周日,一周加班5天,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他们讲述这个在中国百万产业工人身上丝毫不稀罕的故事,夏华斯突然哭了。
  
    她跑到桌子对面,拥抱那个女人。女人一下子控制不住,剧烈地流起眼泪:“不管是不是你,我都想来看看,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她。”
  
    会面了半小时,离开时,女人拥抱玛格丽特,说:“谢谢你把她养大。”夏华斯摩挲着那个沉默男人的肩膀,送他们离开。
  
    夏华斯知道,中国人喜欢用“幸运”来形容她。尤其是她听了应城夫妻的故事。“那可能是我的生活。”想到这个,她突然就哭了。可能务农,可能辍学,因为是女孩的缘故,要把宝贵的上学机会留给兄弟。夏华斯知道这一点。
  
    “原本生在这里,结果人生却在那里。我不知道是否就是命运。”这让她心存感激,“我尊重那些务农的家庭,尊重他们的体力劳动……其实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我比他们更值得现在这样的生活。这让我感觉谦卑。”
    汉阳来人
  
    第二个家庭是从汉阳来的。依然是女人一马当先,坐在首位,她姓万,穿着黑色的旗袍,像个新闻发言人,一张嘴就说:“大家都爱这个孩子。”可一回溯1992年的那个冬春之交,她就哭起来。是家里一个婶婶抱走孩子的,在出生半个月后。孩子被交给一个平时常跟他们家打麻将的人,那人拍着胸脯承诺:一定给娃找个好人家。后来过了很久,再遇到那人,对方说:没人要孩子,就抱到■口区(宗关办事处所在区),再后来被福利院接走了。
  
    女人觉得夏华斯婴儿时的照片跟自己大女儿七八个月时很像,“左边的眼睛很像。”
  
    “不是养不活,当时计生。”送走了女儿,他们之后生了个儿子。
  
    二十年后,武汉当地报纸大张旗鼓报道“耶鲁女孩”夏华斯寻亲,万家姑父拿来报纸,说:这个孩子学习好,像我们家的。
  
    女人的故事,是跟夏华斯挤在同一条板凳上讲述的。从她开始哭泣,夏华斯就走过去,搂着她。她更加激动了,但也得到了力量完成讲述。
  
    离开时,夏华斯说:我喜欢你的裙子。万妈妈说:我们以后还可以交往。夏华斯说:谢谢你们能来,很高兴认识你们。
  
    似乎两个人都清楚,彼此的关联性有多强烈。以眼泪开始,以微笑结束。
    挣扎
  
    玛格丽特早早就告诉夏华斯她的真实身份,而她“一开始就接受了”。
  
    “小孩子很容易相信人。他们问,是不是父母不想要我?你就说,不是的,是因为法律。违反法律会被惩罚。他们就相信了。”玛格丽特说。
  
    但当孩子们渐渐长大,这种身份的挣扎就变得起伏不定。“被领养的孩子,其实一生都在挣扎(只是情绪强烈)。有波峰有波谷。”
  
    “别的孩子都跟他们的父母长得很像。一样颜色的头发、一样颜色的眼睛或一样颜色的皮肤。”夏华斯去杂货店,有人间:你从哪来?
  
    从哪来?这个问题好像在说:你是从外太空来吗?
  
    还有人问:你值多少钱?
  
    值多少钱?我是一个面包吗?
  
    她有时觉得,领养并不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集中精力在学业和朋友相处上”,“就像普通人一样”。但有时这个问题又显得那么扎眼。比如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她会渴望中国的亲人在场。她跟一些年长的被收养者聊天,后者说,当他们有了孩子,会更加想念亲生父母。
  
    “我想这个问题会反复地出现,这总是你身份问题的核心。”
    山西来人
  
    这一家是男人走在前面,衬衫西裤,扎着锃亮的皮带,夹着公文包,昂首阔步。女人跟在后面,背着虎皮纹路的皮包。夫妻俩在山西打工,生活看起来较为富庶。
  
    女人一进屋就抱着夏华斯开始哭。
  
    当年的正月初十,孩子出生,男人的母亲见是女孩,主张扔掉。这已经是第二胎女孩了。夫妻俩不同意遗弃。出生—个月后,老人就趁他们上班偷偷把孩子送走了。往后的日子里,婆媳之间争吵不休。不久,老人喝农药自杀。
  
    1995年,夫妻俩还来武汉找过孩子,未果。
  
    女人对华斯说:“我们很愧疚。你有什么要求?”女孩愣了:“我没什么要求。”
  
    玛格丽特例行询问他们是否要做DNA,并告知要收取600元。男人立刻去拉公文包拉链:“要不我先留1万块钱?”
  
    玛格丽特和夏华斯被吓了一跳,连忙摆手。
  
    直到晚上母女两人回到房间,熄了灯,还在谈论那位自杀的老人。玛格丽特反复说,这个故事太悲伤了。但她同时庆幸:“有一个家庭妈妈去世了,有的家庭爸爸去世了。好些个悲伤的故事。我很庆幸我能在这里,每当Jenna必须面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后,回到这里,而我在这。”
   治愈
  
    玛格丽特还领养了另一个中国女孩Sara,是夏华斯要求的。她们可以互相支持。Sara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总忘记她的名字,叫她丽丽,或梅梅,或其他亚裔的名字,她觉得特别伤心:她每天都到图书馆里去呀!可图书管理员只会叫她:“嘿,亚洲女孩。”说到这个苦恼,夏华斯就跟妹妹一起大笑,“因为笑是一种治愈的方式。”
  
    但有时她们也要分享难过。每次开学时的特殊新生报到会,针对所有非白人学生。尽管她们几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也不得不去跟其他国际学生一起参加这个报到会。她们觉得,被歧视了。
  国际领养的孩子们,在与自我内心和社会眼光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玛格丽特发现,女儿的精神世界比自己强大得多。多年前她的老父亲重病,子女们无不慌张,只有夏华斯平静地坐在病榻前,与老人聊天,“好像她什么都不怕。”
  
    至于寻亲,玛格丽特也曾担心女儿是否能够承受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当她看到夏华斯抱着—个个中国母亲哭泣,拉着她们的手,给她们宽慰的时候,玛格丽特释然了。
    南京来人
  
    —个男人闯了进来,他嗓门很大,激动时几乎破音。这个姓程的从南京第二次赶来的男人声称,夏华斯此前认回的寄养母亲(福利院为让孩子们感觉有个正常的家庭,会把—些身体状况没问题的孩子放到周边的老百姓家寄养)张妈妈,其实是拐卖孩子的。而华斯是他的亲生女儿。他此前给夏华斯发过微博私信。
  
    这个故事看起来太可疑,张妈妈是被福利院承认的,声称自己从未去过南京。当时夏华斯只觉得这是一个无聊人的恶作剧。没想到他真来了。
  
    没人知道程先生的故事是真是假,但他最终只是控诉张妈妈,并劝诫夏华斯:“你听我的,别找了,回美国去吧,把玛格丽特女士当做你的亲生母亲来孝顺,你只需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孩子。”
  
    在场的记者朋友有的摇头,坚称程是个不可理喻的骗子,有的被他说动:他那么激动,也不图什么呀。
  
    夏华斯保持着冷静,跟程先生聊天,看他带来的子女的照片,也主动要求跟他合影,像跟每一个其他的家庭一样。
  
   “我觉得所有的家庭都值得被平等对待。他跟其他家庭一样,走了很远的路,想见我,所以为什么不能拍张照呢?”
    联系
  
    小时候到了中秋节,玛格丽特会带着华斯赏月,告诉她: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你的父母也正在看着它。每到中国的春节,只要华斯或Sara愿意,玛格丽特都会到她们所在的教室,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化,教他们做灯笼、春卷、包饺子。华斯和妹妹会非常骄傲,因为她们通常是那里唯一的中国人,而这是她们独一无二的节日。
  
    但其实在华斯心里,亲生父母的存在不是文化性的,而更像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美国,亲人去世了,大家会认为他们回归自然,化作灵魂,在风中、云里、树上护佑所爱。作为—个被收养者,你失去对亲人的所有联系,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就像他们逝去了,所以我总是以感知自然的方式感知他们。但这次这种真正见到‘亲生父母’的感觉很异样。他们居然有手有脚、有血有肉,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感觉一度让夏华斯难过万分,那是在她平静的外表下很难察觉的。
    武汉聚来的四姐妹
  
    6月6日下午4点,这天的认亲会快要接近尾声。最后一个家庭是一支娘子军——四姐妹加上她们的妈妈。她们今天想来找的是当初扔掉的老五,没有人知道五妹被扔在哪里。
  
    四姐妹都已结婚,还带来各自的丈夫。认亲现场热闹起来。“妈妈”扯着夏华斯,介绍道:“这是大姐、二姐、三姐、四姐。”
  
    最丰腴的二姐最活泼,情绪也最激动,夏华斯上前抱她,她的眼圈立刻红了。姐妹们在华斯身上找“痣”,因为她们都有痣,长在不同的位置。她们甚至还比较脚指头,是不是都像妈妈一样,二脚指头长。
  
    最后,“妈妈”和最小的“姐姐”做了DNA取样。离开的时候,玛格丽特对另一位妈妈说:“我喜欢你的家庭。”
  
    “我会觉得那些能来的家庭特别不可思议,44个家庭的前来,对我来说是种惊喜,我知道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即便我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是一种强大的leap of faith(天降神迹,信仰的飞跃),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原谅自己,你要相信我已经原谅你了。”
  
    目前,夏华斯的DNA样本已经被采集入数据库,如果还有家庭希望相认,可去就近派出所采样,“免费、不疼”,她希望不止自己,也能有其他寻亲的人因此相认。或许,等到下一次再来中国,见到第45个家庭的时候,她的寻亲之旅就该结束了。
(董 岩)
http://fushun.nen.com.cn/74882252294586368/20120930/268967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西-蕾蕾 发表于 2013-7-16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耶鲁女孩七度来武汉寻亲 准备在汉读个研究生

1

图为:昨日,耶鲁女孩Jenna第七次来到湖北寻找双亲

  数次寻亲 梦里常想爸妈模样
  楚天都市报讯 昨日下午3时半,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Jenna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背着大双肩包,出现在天河机场。脸上还挂着一如既往的笑容,只是看上去比去年清瘦些。见到熟识的本报记者,她立即用普通话谦虚地说:“谢谢,又要麻烦你们了。”
  Jenna的中文名字叫夏华斯,是中国开放国际领养第一代孩子中的一员。1992年3月24日,她被遗弃在硚口宗关街街道办门前,后被人送往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同年6月底,一名叫Margaret的美国女人领养了她,随后,她们飞往了地球的另一端。
  Jenna在异国快乐、健康地成长,从小养母就告诉她,她的根在大洋彼岸,一个叫中国武汉的地方。2007年起,Jenna通过各种途径,数度来汉寻亲,虽然一直没有线索,但她从未放弃(本报去年曾连续报道)。
  昨日,Jenna又一次说道,“很多个夜晚,我都在心里想象着爸妈的样子。多次回故乡找你们,只想亲口对你们说声谢谢,谢谢你们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你们不用担心,不用内疚,我理解你们当年的苦衷,我真想有一天能抱抱你们……”
  遗憾返美 多次询问寻亲进展
  在养母的精心教育下,Jenna会跳中国舞、会滑冰、会用筷子,知道所有的中国节日,对武汉的热干面有着天生的好感。
  2009年,Jenna考取了知名的耶鲁大学。去年5月,在养母陪伴下,她第6次来汉寻亲。在寻找亲生父母的同时,也寻找当年在福利院时的寄养妈妈。从那时起,这个被认定是湖北女孩的美国姑娘,开始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耶鲁女孩”。
  经本报报道,1个多月里,有近50个疑似家庭从汉川、黄冈、仙桃等地赶至武汉与Jenna见面,并做了DNA检测比对。可惜的是,她的亲生父母不在其中。最后,Jenna带着无限遗憾返回美国。
  返美前,Jenna将自己的DNA样本留在了中国。1年来,她多次通过邮件向本报记者询问她离开后,是否还有人提供线索,是否还有人与她做了DNA比对。
  心怀感恩 常与寄养妈妈视频
  昨日,从机场去住处的途中,Jenna显得很兴奋。“很希望这次能找到爸妈……”此次来汉,只能停留一周,她依旧会尽可能抓紧时间排查各种线索寻找双亲。
  去年,Jenna返回美国后,仍有不少市民致电本报,称Jenna疑似他们的女儿。今日,在记者陪同下,Jenna将去宗关街派出所,和其中一对特地从北京赶来的夫妇进行DNA比对。同时,她还会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寻亲。还会专门抽时间前去重庆,看望当年自己的寄养妈妈张先美。
  Jenna称,上一次寻亲,因时间原因,她只和张妈妈通了视频。不过,随后的一年里,她多次和张妈妈通过网络视频通话。“虽然我听不懂张妈妈的重庆方言,但我的普通话张妈妈听得懂。每次听我说要她注意身体,她看上去都很高兴,我看到她高兴我就更高兴了。”
  想在汉读研 做个湖北女孩
  Jenna透露,此次来汉,除了继续寻找双亲外,还欲在武汉联系一名社会系的大学教授,对自己将来的学业进行规划。“待明年毕业后,我想挑一所武汉的大学攻读研究生,做一个真正的湖北女孩。”
  Jenna称,因为身世的原因,她上大学选读了人类学,并对跨国收养的社会学很感兴趣。目前,她正在申请美国一项全额奖学金资助项目。希望届时能顺利来汉求学,这也能给她寻亲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这次,如果找不到爸妈,以后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会轻言放弃。”她说。

http://learning.sohu.com/20130716/n381745398.shtml learning.sohu.com true 搜狐 荆楚网 揭明玥 http://learning.sohu.com/20130716/n381745398.shtml report 1889 图为:昨日,耶鲁女孩Jenna第七次来到湖北寻找双亲数次寻亲梦里常想爸妈模样楚天都市报讯昨日下午3时半,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Jenna拖着两个大行李箱,


(责任编辑:吴焕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战士 发表于 2013-7-1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29 20:38
   还有更多的小时候照片吗? 希望你是我姐姐 我的电话15122987795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8 16:01 , Processed in 0.04917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