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是让公众了解乞讨真相 本报记者 钟菡 简工博 “我们热爱的这座城市拒绝冷漠,但也需要秩序保障。”上海警方称,在微博上推出“乞讨排行榜”专题,是希望让地铁乘客了解这些 乞讨者并非迫于生活,而是想着不劳而获,希望更多乘客了解“乞讨”的真相后,配合警方工作,还地铁车厢安宁有序的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在进综合执法工作站次数的 排行榜上,22岁的何某以308次位居第一,88岁的陈老太以292次暂列第二,27岁的包小弟以241次尾随其后,大有利用年龄优势赶超之势……" 日前,上海轨道公交警方发布的这条 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赞赏警方积极维护轨道交通车厢秩序的努力,也有不少人质疑此举伤害乞讨者的自尊。 记者昨天从上海警方获悉,微博内容并未涉及 乞讨人员的详细信息,一些网友所称的“示众”并不存在。 “我们热爱的这座城市拒绝冷漠,但也需要秩序保障。”警方表示,在大力整治的同时,希望乘客配合警方工作,发现违法人员及时报警,坚决抵制车厢乞讨、散发广告等违法行为,携手创建整洁有序的车厢环境。 “排行榜”并未披露个人信息 8月14日,轨交徐家汇站治安派出所官方微博“ 轨交警花”发布一条被网友称为“乞讨排行榜”的信息,曝光了2008年以来被轨交综合执法工作站查处次数排名前三的乞讨人员。 不过,警方并未在微博上披露乞讨者的详细信息。记者在查阅“轨交警花”发布的微博时,也未找到相关人员籍贯、照片等个人信息。此后该微博陆续发布了一些乞讨者的故事,也都是简略的情况介绍,照片经过模糊处理,并未泄露乞讨者信息。 尽管并非出于恶意,该“排行榜”仍引发网友的争议。有网友表示,排在“榜首”的乞讨者,或是文盲残疾,或是老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应得到社会关爱,警方却将其公然“ 示众”,伤害乞讨者自尊,也有人称“不人道”、“缺乏爱心”。 “这是一个专题,我们从7月初就开始陆续发布,相关的微博有几十篇,被拿出来说的只有这一篇,因为‘示众’这个词引起高度的关注。”“轨交警花”在微博回复中表示:“质疑让我们不断自省,支持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无论过去还是以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永远都不会变!” 记者从上海警方获悉,在微博上推出这一与警务工作相关的专题,是希望让地铁乘客了解这些乞讨者并非迫于生活,而是想着不劳而获,希望更多乘客了解“乞讨”的真相后,配合警方工作,还地铁车厢安宁有序的环境。 对此不少市民和网友都表示认同。市民秦女士每周末陪孩子乘地铁到南方商城学英语,经常遇到乞讨者。她说,一开始她会让孩子给这些人钱,“后来我女儿问我,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不上学专讨钱?我才意识到越施舍越是害了这些孩子。”网友“来司星人”则认为:“ 打击职业乞丐也是为真正乞讨者维护公平。不要让人们的同情心被浪费!这些职业乞讨者是社会冷漠的始作俑者!” 乞讨现象怎根治还存争议 根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以其他滋扰他人方式乞讨的”及“胁迫、诱骗或利用他人乞讨的”方可处以治安拘留、罚款。记者从警方获悉,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大多数职业乞讨者他们只能将他们留置至22时或送入救助站,但他们到达救助站后往往不接受救助,第二天又可以出现在地铁车厢行乞。 此外,法律规定有未成年人需照顾的违法嫌疑人不得拘留,70岁以上老人免于治安处罚,乞讨者便把孩子和老人当成“ 护身符”,也让真正的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在警方日常处理的乞讨人员中,不少人收入颇丰,甚至远超上班族。日前被带进工作站的41岁男子臧某,半天乞讨收入就达500元,其中不乏外币。甚至在整治车站乞讨的过程中还有乞讨人员问民警:“你一天能赚多少,还来管我,我今天就讨了670元!你连我都不如。” 民警吴春雨介绍,每日查处的乞讨人员中,“老面孔”占了绝大多数,都是“职业乞讨者”。因为“看不上”警务站提供的饭菜,到了饭点他们会自己叫外卖:“16元的鸭腿饭、牛肉饭套餐加饮料,甚至叫肯德基的都有。” 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和网友认为,一味“打击”、“ 举报”,不是解决城市治安问题的根本之道。市民严小姐表示,应该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让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帮助,让不劳而获者没有立足之地。 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20/c25408-10685998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