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大学新生报到季,上海大学取消火车站迎新班车—— 不接站只为培养“独立性”? 陶小莫/绘 ■本报记者 董少校
□事件回放
8月17日,上海大学迎来全国26个省份的5963名新生,拉开了上海高校秋季迎新的序幕。与往年做法不同的是,上海大学今年首次取消了到火车站接新生的班车,鼓励新生独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学校报到。这种做法在社会引起热烈讨论。
□记者追踪
赞同——
培养自立从入学第一天开始
以往迎新日,上海大学开通大巴往来于火车站和校园之间运送学生,今年则有了改变。新生报到地点在宝山校区,这里靠近地铁7号线,学校在地铁出口设置接站点,用4辆大巴车把学生和家长送往报到处。同时,在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虹桥火车站以及7号线沿途各站安排200名志愿者,为新生引路。
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孟祥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校已向新生发布了交通地图,取消接站是为了让他们在到校路上就开始锻炼自主性。
社会上对此出现不少赞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步入大学是学生开始成人生活的重要一步,入学之初就得到锻炼,为以后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大学像中学那样,家长事无巨细加以包办,不是爱,而是害。
“甭接!不是小学生了,都上大学了。新生报到必然要适应和熟悉新的城市,独立前往是最基本的,不会走就问路,怎么着都能到,对新生来说并不难。自食其力比坐享其成更有意义!”新浪微博网友“做家—趟家”说。
8月18日,上海大学人才学院赴井冈山暑期实践锻炼团启程,40名成员中有8名是一天前刚刚入校的新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独自一人到校报到。校团委书记胡大伟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倡导新生做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的准备。
质疑——
新生最需要学校的关怀
“室外是39摄氏度的高温,一个孩子初来乍到,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却要他自立?”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石川对迎新取消接站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不少网友认为,相对于培养学生自立能力,体现人文关怀更加重要。
新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拖着很多行李走在烈日下,心里会觉得不踏实,如果有人去接,会让新生感到家的温暖,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培养学生独立性则可以在入学后的时间里慢慢进行。网友“浪心归家”说:“现在火车站并不太平,坑蒙拐骗的很多,新生过来人生地不熟,确实有必要去接。”
在上海某高校学生系统工作多年的教师魏建(化名)推测,锻炼学生自立能力未必是上海大学取消接站的初衷,经济问题可能是更为现实的考虑。他分析道:“现在大学后勤已经社会化了,假如火车站和学校之间路途稍远些,大巴车往返一趟就要800元,投入十几辆车,一天下来要花费数万元乃至十几万元。要是学校事先没协调好,后勤部门就不派车了。这没必要上升到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高度。”
魏建说,部分学生因为路途遥远、家庭经济困难,独自一人到学校,非常值得肯定,但高校不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做迎新预案。更多时候,一个孩子入学事关3个家庭,他们去送孩子是出于人之常情,大学当然要欢迎,把他们当作客人。“入学第一天,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受到好的接待,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后4年学习生活得踏实,也会为这所大学感到自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大学开展“独立性”教育不能太随意,在迎新时提供校车服务,与独立性其实没有多大关系,没必要给这一措施赋予崇高的意义。他反问,“如果按照提供校车服务就不利于培养独立性的逻辑,那么,在地铁站配校车不是也不利于培养独立性吗?”
回应——
是否接站需看交通状况
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质疑,上海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取消迎新接站是根据交通、停车等情况作出的综合判断,培养学生独立性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该负责人介绍,往年安排大巴车去火车站接新生,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如今上海轨道交通非常发达,3个火车站都与地铁相通,换乘之后可以便捷地到达学校。大巴车要停在距离火车站出口较远的地方,走过去很费劲;等到学生坐满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通过志愿者的现场引导,服务跟上去,一样会让新生感到亲切,并快捷地到达学校。
魏建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确实在改变着大学迎新的方式,是否接站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假如学生需要倒车两次以上才能到目的地,那就有必要接站,否则提着笨重的行李寻找换乘车辆太费劲,学生和家长都要受累。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5日第2版
来源链接:http://news.jyb.cn/high/gjsd/201208/t20120825_5075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