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4|回复: 1

父母陪伴是孩子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图)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3-5-3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六一儿童节当天,家住大连的一名10岁男孩却神秘失踪了,就在警方积极破案时,孩子却回到了家中。原来,学校放假了,这个小男孩在家没有人陪伴,拿着父母给的节日钱偷着去网吧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当过完春节,就整天掰着手指头,计算着距离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之所以盼望着,并不是因为家长会给我节日礼物,而是因为在这一天,学校会组织学生去郊游。一方面,出行前父母会准备好多好吃的东西,我在郊游过程中可以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听故事、抓特务、藏猫猫、玩昆虫等游戏项目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遗憾的是,因为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如今大部分学校已不再组织学生集体郊游过儿童节,而是把节日活动安排的权力交给了家长。家长忙于工作或应酬,学校里又没有集体活动,因此孩子只有一个人在家里孤独地度过自己的节日。为了减轻心里的负罪感,一些家长便通过“送大礼”来补偿对孩子精神关爱的不足。这样的儿童节,让孩子们如何能快乐得起来?


  其实,在当今物质丰富的年代里,再高档的礼物也难以打动孩子,孩子们渴望的是,这一天也能像过去的孩子们那样,在老师、家长们的陪伴下,去郊外痛痛快快地玩一场。尤其是那些整天被关在学校、学习班、家里的城里孩子们,对这种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所以,在学校不能组织郊游活动的情况下,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或应酬,陪孩子出去玩一玩,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让孩子在充分享受大自然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这才是儿童节固有的味道,也是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节日礼物。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楼主| 战士 发表于 2013-6-1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守儿童六一心愿:想见爸爸妈妈一面(组图)
小杨霜将儿童节和老师的合影作为给远在山东的父母的礼物 苗志勇 摄 摄

肖旭婷认真地给爸爸妈妈写着信 苏忠国 摄

巾帼志愿者为同学们送上精心准备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高晓鲁 摄

  中新网6月1日电 题:留守儿童的“六一”心愿:“想见爸爸妈妈一面”
  中新网记者 张培坚 周小云 鲍光翔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吗?”
  “我想和爸爸妈妈过,可是他们在很远的地方。”
  “只想每天都能吃妈妈做的菜,每天都能听到爸爸讲的故事。”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几个不同地方的留守儿童,在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许下的心愿。
  近年来,在全国各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一年中能见到父母的次数非常有限,只能靠电话联系。
  中新网记者在走访中,记录下很多留守儿童的“六一”心愿——那就是:“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因为和父母长期分离,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人身安全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爱的缺失”,可能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留守儿童难见父母面 多靠电话与父母联系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吗?工作顺利吗?是不是又晒黑了?我真的真的好想您们……”5月30日,贵州五年级学生黄大芬向中新网记者念起她写的“家信”,念完第一句就抽泣起来。
  这封“家信”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中心完小布置的一篇作文,要求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黄大芬在作文里倾诉的更多是“思念”,因为黄大芬的父母在江西打工,每年只在过春节时才能见上一面。
  贵州黔南州惠水县打引乡第一小学苗族小姑娘莫朝英的父母在她不到两岁时就出去打工了。过年的时候也只有爸爸回来,妈妈很少回来。“和他们通电话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哭。”12岁的莫朝英说。
  在打引乡,和莫朝英一样的留守儿童有466名,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66%。
  像黄大芬、莫朝英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各地还有很多,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由于路途遥远,一年中一般只有春节才能见一次,平时只能依靠电话和父母联系。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杨霜,父母在她7岁时就外出打工了,5年来她就跟爷爷奶奶过。“我和爸爸妈妈经常通电话,一般都是课余和晚上睡觉前,她们很爱我!”小杨霜掏出手机说,父母为了方便联系她,去年就特意给她买一部手机。
  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对于13岁的申书豪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说:时常半年才能见一面的父母,是他最熟悉、最牵挂的“陌生人”。
  老家在河南漯河农村的申书豪,父母常年在外省跑车。“有父母管着”在其他伙伴看来是一种束缚,但是在申书豪眼中,这反而是令人羡慕的。“伙伴们不愿被父母管教,但是我很羡慕。”坐在凳子上的申书豪低头轻声说。
  和别的留守儿童一样,申书豪也靠电话和父母联系。但是冰冷的电话、重复的话语,已经承载不了日渐失落的亲情。
  “平时给父母通电话,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如何、什么时间回来?”电话里重复的话语,让经常见不到父母的申书豪渐渐变得不再对父母倾诉心里话,不再对着电话撒娇。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申书豪说,“习惯了。”
  儿童节最大的心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人的一生,从童年迈步,童年是身体成长、情感培育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其中,亲情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尤其显著,长期与父母分离,则会造成关爱缺失、亲情淡漠。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着不同于他们年龄的成熟与坚韧,但问到儿童节最大的心愿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期盼的话语中透射出的,是他们对父母的爱与思念。
  “今年儿童节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过,不过我还是想和爸爸妈妈过,可是他们在很远的地方。”说到怎么过“六一”时,杨霜的眼眶开始湿润起来。她说,每当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学校时,她就特别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
  作为男孩子的申书豪显得比较克制。他所期待的儿童节,不需要游乐场、不需要饮料美食,只需要父母来到自己身边。“我长大想回老家办工厂,这样爸爸妈妈们不用再外出打工挣钱,孩子们也能享受和父母每一天的团聚。”课间,申书豪向记者悄悄吐露他的理想。
  在儿童节给父母写信的黄大芬,这封满载思念的“家信”永远无法寄出去,因为她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地点。她在信中写到:我只想和你们在一起,只想每天都能吃妈妈做的菜,每天都能听到爸爸讲的故事。“儿童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妈妈能够回来陪我,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说到这里,黄大芬眼泪滑落,低下头。
  来自四川叙永县的肖旭婷今年儿童节将登台表演节目,但她知道,最期待的观众是不会出现的。“爸爸妈妈是不可能从浙江那么远跑回来看的,因为他们没有陪我过一次儿童节。”旭婷的双眼湿润了,最近10年,她见父母不超过10次。
  莫朝英的心愿和别人不太一样。父母不在家,家里还有比她更小的弟弟妹妹,她就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弟弟妹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回来给我们洗衣服。”莫朝英说,“冬天的时候洗衣服,手上会长冻疮,很疼。”
  留守儿童数量庞大 亲情缺失亟待关注
  黄大芬、申书豪只是中国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全国妇联近日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这意味着,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比2005年时,增加超过四成。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留守儿童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贵州等劳务输出大省。其中,仅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就占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10.73%。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常年在外的农民工有60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黄大芬、莫朝英父母这样的青壮年。他们离家谋生,使当地农村成为本地人戏称的“613899社区”,这一称呼以儿童节、妇女节、老人节的具体日期得名。
  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缺乏有效监护和关爱的情况下,儿童发生溺水、被拐骗的几率大大增加;在近期发生的校园猥亵、强奸等儿童性侵害案件中,留守儿童也是主要侵害对象。
  专家认为,父母的远离使留守儿童得不到最有效的监护,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些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但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只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感情疏离,亲情的缺失也给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据媒体报道,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专家调查发现,由于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相关留守综合征:厌学、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更严重的情况则是出现各种越轨行为。“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志向模糊,容易出现越轨现象等各种问题。”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增多,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多的关爱,不少地方的老师、社区工作人员都有定点帮扶的孩子。但社会的关爱并不能取代亲情的温暖。专家指出,最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应该是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团聚。但就目前的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留守儿童的庞大数量也将带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解决该问题尚有难度。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六一”儿童节活动时说,“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习近平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营造更安全、更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多方探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新网记者苗志勇、周亚强对本文亦有贡献)(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2-23 11:46 , Processed in 0.04428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