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不在我”是种什么心态? 失踪十多天的半岁女婴小凯晴终于“找”到了,根据警方公布的消息,小凯晴在其生母报案“失踪”前数日已经不在人世,其生母更涉嫌“非法处理尸体”而被带走接受调查。 在小凯晴案发生当日,也就是其生母向警方报案,说怀疑有个带内地口音的女子(后来证实是虚构的)将小凯晴“拐走”之后,网上就炸开了锅。香港网民抓住“内地口音”四字不放,把矛头直指内地人贩子来港作案。而有趣的是,此时不少内地网民也这么说,甚至有称“人贩子攻陷香港”之语。 香港在开埠早期,人口拐卖非常严重。港英政府不作为,当时又没有边境,香港的儿童和良家妇女,多被拐卖到广东。后来,民间士绅组织力量打拐,成立了如“保良局”(宗旨:保赤安良)等组织,人口拐卖逐渐得到抑制。1951年边境设立之后,香港成为相对封闭的社会,人口拐卖更加绝迹。这是为什么小凯晴失踪,会造成香港人这么大的反应的其中一个理由—港人绝不容许人口拐卖死灰复燃。但理性地想想,在小凯晴案件中,内地人贩子来港作案的几率真的不大。原因无他,香港境内无需求,想要将“被拐卖”的小凯晴带出边境完全没可能。如果有人贩子傻到选择来香港作案,那可真的是太不“专业”了。 吊诡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小凯晴生母终于招架不住,供认是自己弃尸后,对内地的指控,似乎在网上仍然不减。有内地网民则在警方带走小凯晴生母后数分钟,就“预言”道:香港人肯定又要说那个生母也是新移民了。他们的“预言”是对的,臆断内地人作案的香港网民,仍然抓住小凯晴生母是内地新移民这点不放,称其“不是内地人也是新移民”。而那些发出“预言”的内地网民,则显得颇沾沾自喜起来。 其实,部分香港网民的反应是非常典型的“错不在我效应”。《错不在我?》(缪思出版,2010)是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卡罗·塔芙瑞斯和艾略特·亚隆森的合著,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错误被拆穿后,非但不会承认错误,反而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自己没有错。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错误会进一步得到巩固。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情况称为“认知失调”。 成因很简单:如果你承认自己错了,你的整个价值结构乃至世界观都会被颠覆。于是,为了不面对“认知失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错不在我”。 我们进一步想,被“预言”中了的部分香港网民,他们是“认知失调”的,那么那些发出“预言”的网民,难道他们就没有“认知失调”吗?不。你会发现,那些发出“预言”的内地网民,往往是本来就在很多事情上就对香港不满的人,这件事,无非强化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在这点上争执不休的边境两地的网民,其实根本是同一种人。什么人?在一些无关“边界”的事情上,心中却装着“边界”的人。“预言”香港人“果然不出所料”的人,和指责“不是内地人也是新移民”的人,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而已。在很多涉及法治、政策的问题上,“边境”是必要的考虑因素,但在小凯晴的生命面前,难道“边境”是必要的吗?小凯晴的离去,真的值得从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抑或新移民的角度,找出什么不同吗?难道内地人或新移民犯案,就让不公义的行为,有了某种“合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怀疑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小凯晴?他们关心的,只不过是从这件事中,找寻符合自己“认知”的因素罢了。 http://opinion.hexun.com/2013-12-05/1603032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