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救助站还有些人没找到家人,如果你认识他们,请拨49666000或49886992
11日,母女二人被亲人找到,并被接回家。受访者供图
去年以来,我区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34多人次。60岁以上老人134余人次;未成年人43人次;中青年1015余人次。其中,残疾人46人次,重大残疾人5人次,患病需医治流浪乞讨人员37人,精神病人54人次。
新春将至,家家户户都忙着团圆。日前,救助站收容的一对母女,也经多方努力成功找到亲人,被接回家过年。
上周三凌晨一点半,救助站里来了一对母女,母亲年龄大约35岁,眼睛深陷,身形瘦小,小女孩约4岁,一副男孩打扮。工作人员给两人换上新棉鞋,将衣服收拾了一番。期间,小女孩并没有露出害怕的神情,而是专心地玩着手中的玩具,而母亲也表现得异常平静。
“大姐你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看着平静的母女俩,工作人员试图沟通找出线索。然而,无论怎样发问,母亲只是嗯阿点头,并不能给出答案。
“我感觉她可能头脑不太清楚。”送母女来的市民陈洋介绍,他是在渝西广场发现两人的,连续询问了多个问题都得不到答案,才选择将其送往救助站。
发微博、贴寻人启事……之后的两天时间里,救助站工作人员想尽办法替这对母女找亲人。
“这是我儿媳和孙女。”幸运的是,3天后,一名六旬老人找到救助站,称其是该母女的亲属。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询问核对,证实了老人的身份,便让老人完善接领离站手续,将母女接回家。
如何解决送到救助站流浪者的生活、就医问题?他们最终又到哪儿去了?
“去年,有55人落实了集体户口;76名流浪精神病人,全部享受‘三无’救助政策。”救助站站长王玲介绍,针对流浪精神病人身份无法识别、生活得不到保障,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我区创新采用了“兜底救助”。
一方面由区公安局牵头,区民政局及相关镇街配合,给该类人群办理落实集体户口,让他们有了明确的身份和享受相关救助政策的权利。一方面,采用将其纳入“城镇三无人员”救助范围,让其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还 与三教精神卫生中心签订流浪精神病人就医协议,还解决过世者的丧葬问题。
这些创新之举,从吃、穿、生病、丧葬等方面,对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全方位救助管理,还通过逐级分散方式,减轻区财政压力,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原贴链接:http://news.163.com/14/0116/14/9ING26SK00014AE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