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丽
“是检查这个案件的人”;
“是介绍案件的人”;
“是看着坏人的”;
“是检查尸体的”;
……
上述千奇百怪的说法,是北京光爱学校一群平均年龄为10岁的孩子们对于“检察官是干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提问者是正在这里开展主题班会的《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法律服务组的成员们。
光爱学校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失去家庭照顾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最小的4岁,最大的17岁,最短的来了几个月,最长的已经待了好几年。
这些孩子每天在学校老师24小时的轮流照顾下生活。因为担心部分已经流浪成习惯的孩子逃离学校,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室内活动,而这也成为了校长石青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我不想因为闭塞而让孩子们失去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薄弱又无法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两难曾经让我很困惑。”
现如今,石青华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志愿者服务。
“我希望,通过志愿者服务尽可能缩短外面的世界和我的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讨论志愿服务内容时,石青华对法律服务组的成员这样说道。
面对这些孩子们,除了物质上的关怀,《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法律服务组此行更大的目的是——带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知识与精神“食粮”。
在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此起彼伏——“什么是公诉”、“法医是医生吗”……法律服务组成员蒋皓耐心地回答着。就这样,一个问题延伸着又一个问题,“蒋老师”被孩子们围着整整讲了十多分钟,才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天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话音未落,又一轮新的问题“扑”向了法律服务组的“代课老师”们——“什么是新闻发布会”。此时,有个孩子直接举起了小组成员带来的3月5日当天的《法制日报》说道:“我知道,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开的那种会,你们报纸上都有,还有记者提问呢。”
“好,大家都很聪明。接下来我们讲讲雷锋叔叔的故事,大家知道吗?一直被全国人民敬仰、得到毛主席题字的雷锋叔叔,他自幼便失去了双亲。”当法律服务组成员马钰朋提到“失去双亲”这个话题时,刚刚还一片喧嚣的班级一下子陷入了沉寂,“由于收养人家经济条件并不好,雷锋从很小就开始帮忙料理家务甚至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刻苦与心中永远装着别人的一颗热忱之心,在入伍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士兵,最终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楷模。”
将近5分钟的沉默之后,一个孩子弱弱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的沉默——“这是真的吗?”
当再次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渐渐又开始叽叽喳喳起来,话题的核心则只有一个——“我也可以像雷锋叔叔那样棒”。
面对孩子们的表态,法律服务组的成员们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正是他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用雷锋的故事激励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们。
据石青华介绍,学校里的一部分孩子因为失去双亲而离开家,成为流浪儿童;一部分孩子因智力障碍、聋哑等疾病从小就遭到了遗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童年往事。多数初到光爱学校的孩子,性格都很忧郁、自卑,甚至不会笑”。
正因如此,作为校长,同时也是这群孩子的大家长,石青华理想中的流浪儿之家应当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同时又是一个能够给予他们特殊心理辅导和文化课教育的机构。“对一个流浪儿童,首先是心理疏导,再就是行为规范,然后进行兴趣引导,最后走向正常化教育,使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得到维护。”石青华说,“这就需要志愿者们利用各种励志故事来激励我们的孩子勇敢向前冲。”
“这个学校小有名气后,志愿者就来得多了。”石青华说,从打工者到公务员都有,前后来了一千多人,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其实不要认为捐钱才是慈善,给受困者一个自信的微笑那也很好”。
在光爱学校短短的几个小时中,《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法律服务组还向这里的孩子们讲述了正在几十公里外的人民大会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告诉他们这些看似“遥远”的会议也会关注他们的学校和他们的未来。
“当听到这样的会议会和自己有关,甚至很有可能会有叔叔阿姨向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关心像自己这样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时,孩子们的眼光变得热切、更加朝气蓬勃。我想,这就是志愿者服务作为这些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桥梁所能起到的作用吧。”在即将离开时,马钰朋这样说道。
“新学期来了,但有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志愿者缺口还很大。”石校长对此忧心忡忡,“我们现在主张志愿者同学校签订协议,每周都要来一次,但现在能持久做下来的志愿者太少了。”
针对这样的困境,《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法律服务组表示,将在未来尽可能利用自身媒体资源,并且身体力行地向学校提供志愿服务,为孩子搭建通往社会的桥梁。
(原标题:记者变身“励志师”为流浪儿童勾画未来蓝图) http://news.163.com/14/0306/06/9MKRJB9V00014AE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