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1|回复: 1

[寻亲线索] 西藏那曲牧民秉父亲遗训 为烈士寻亲半个多世纪

[复制链接]
老天有眼 发表于 2014-4-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北高原,清明时节雪纷纷。
  尽管天寒地冻,当地民众依然纷纷来到海拔近4600米的那曲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数百英烈。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一名年轻人的搀扶下,踏雪缓缓走向一块墓碑。
  老人名叫多吉,今年68岁,身边是他的五儿子益西青热。积雪覆盖,偌大的陵园白茫茫一片。多吉从后往前、由左至右数了数,径直走向第十四排、第十三个墓碑。多吉眼含热泪地说,这里安葬着拉萨籍烈士才郎拉加。拭去碑上的积雪,果然墓主的信息与他所说丝毫不差:才郎拉加烈士之墓,西藏拉萨城郊区。
  谁曾想到,多吉父子与这位烈士素未谋面,仅是多吉的父亲吉嘎与之相识。然而,他们遵守先辈遗训,单凭一件信物和残缺信息,为烈士寻亲长达半个多世纪。
  交换信物 相互托付
  那曲的冰天雪地,尘封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1959年,西藏武装叛乱发生后,硝烟弥漫到藏北高原。当时,吉嘎和才郎拉加在躲避战祸中患难相识,二人痛恨反动分子的分裂行径,听说解放军在当地招翻译,便相约参军到部队。分别时,他俩交换信物并相互托付:如果将来为国捐躯,请帮忙照顾亲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1959年12月,吉嘎还没穿上军装,就在为党送信途中被叛匪击伤。临终前,他将才郎拉加赠送的一枚牛骨头吊坠交到年仅12岁的儿子多吉手上,要他到部队去找“当翻译的阿古拉(藏语,叔叔之意)”。
  为躲避叛匪的迫害,多吉牢记嘱托,收好信物,去寻找父亲的好友。他沿路乞讨,忍冻受饿,历时1年零7个月,终于打听到父亲所说的那位“阿古拉”。
  苦心寻找,却无缘相见。1961年6月6日,才郎拉加在参与平叛时壮烈牺牲。尽管才郎拉加已经魂归天国,自己与之非亲非故,但多吉不敢忘记先辈们的相互托付。
  少年多吉,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考虑到自己身无分文,又不熟悉路况,便请部队帮忙寻找才郎拉加的亲人。
  然而,由于当时档案保存不完整、户籍管理有缺陷,加之藏族群众重名多,要想找到烈士亲人绝非易事。期间,尽管那曲驻军为复原历史做了大量工作,也没有找到才郎拉加的亲人。时至今日,那曲烈士陵园里仍有92位烈士不知道姓名。采访中,记者查阅那曲军分区提供的革命烈士英名录,看到了关于才郎拉加的记载:157团3营9连翻译员,家属姓名白玛云清,籍贯拉萨城郊,参加革命时间仅显示到1960年,连月份都无从查起。
  多次寻找未果,多吉并未灰心,而是信守承诺,坚持找下去。
  千金一诺 一生牵挂
  “阿古拉”有无子女?“阿佳拉”(藏语,阿姨之意)栖身何处?拉萨城郊是靠东、靠南、靠西还是靠北?
  为了拉直这些问号,多吉想了很多办法。那时,只要有熟悉的人从他的家乡去拉萨,多吉都要请他到拉萨城郊走一圈,帮忙寻访才郎拉加的亲人。碰到不太好说话的,多吉就试图送点物品作为给对方的酬劳或“误工费”。但了解到原委后,很多人无偿支持他的义举。
  一天傍晚,多吉得知邻居的一个亲戚次日上午要去拉萨,他就连夜翻越10多公里山路上门求人。
  风烈,雪急。多吉腰挎一把藏刀摸黑穿行,他数次跌倒又爬起,手被冰凌划伤。途中,一条饥饿的野狗试图把多吉当成“夜宵”,人狗对峙了好长一段时间。多吉终于在天亮时赶到目的地。得知来意,邻居的亲戚非常感动,一把将他抱在怀里……
  平时,只要有拉萨方向的人来到家乡,他都会去拜访,缠着说上一通。一次,一位学者来村里搞调研,多吉便主动凑上去当向导。对方见多吉如此热心,便问他是否有事需要帮忙。可令对方诧异的是,多吉的请求竟然是帮忙打听烈士遗属。
  多方打听,未见结果,多吉决定亲自到拉萨寻找。一天,他听说有位名叫白玛云清的藏族妇女住在拉萨西郊,于是赶紧备上干粮,骑马去寻。路途的艰辛超出了多吉的想像,当他风尘仆仆到达后,马儿累得虚脱,结果却不是要找的人。
  随着家乡有了跑那曲、拉萨的客车,多吉便把车站作为打听消息的最佳场所,经常车上车下打听,一些司机甚至都能背下寻亲内容。他的义举感动了邻里和路人,大家纷纷帮他传话,那曲军分区还专门与拉萨市城关区民政部门联系,积极配合寻亲工作。
  形成家风 接力相寻
  日月轮回,寒来暑往。多吉从少年找到暮年,依旧没有才郎拉加亲人的准确消息。尽管他明白世事无常,白玛云清“阿佳拉”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依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奇迹。
  多吉老了,他让儿子也加入到寻亲的行列中。在6个儿子中,益西青热经常走南闯北,自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起初,益西青热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认为苦寻那么多年早已问心无愧,可以放弃。多吉一听怒了,他用严厉的语气训斥儿子: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不能令一诺千金的爷爷失望,不要让为国捐躯的烈士遗憾长眠!
  益西青热牢记家训,每次出远门都会附带特殊使命,兼职寻亲。渐渐地,他理解了父亲,懂得做人就要言而有信。特别是看到家里的生活日益富足,他学会了感恩先烈的付出。
  在多吉眼中,读书最多的小儿子布尼玛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布尼玛高考时,多吉要求他报考军校,圆父亲吉嘎的军人梦。布尼玛军校毕业后,本可选择到海拔低、条件好的部队任职,可多吉要求他到那曲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守望烈士。
  50岁的藏族老人其美旺堆自1987年就在那曲烈士陵园从事管理工作,他说:“多年来,陵园每次维修施工,多吉都会前来帮助工人维护才郎拉加的墓。”
  晚风过境,寒雪飘零。多吉伫立墓前,用藏语向才郎拉加说着心里话。益西青热翻译说,父亲是在告慰烈士:“我们全家早已把你当亲人,一定世代为你扫墓。”(解放军报 晏 良 通讯员 丁露涛)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楼主| 老天有眼 发表于 2014-4-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结号》原型人物花18年替阵亡战友寻亲


                  
谷子地原型王艾甫

  新华网太原1月26电(记者 武敌)一位年逾古稀的皓首老人,历时18个春秋,辗转大半个中国,行程30多万公里,陆续为100多名阵亡烈士找到亲人。他就是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原型人物--退伍老兵王艾甫。
  如今,73岁王艾甫仍然没有停止寻亲的脚步。他说,要用毕生精力来帮助逝去的战友回家,为烈士的亲人们圆一个又一个团聚的梦想。
  截至目前,王艾甫已经为189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同时他还为2000多名烈士家属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寻亲信息。
  不了解王艾甫的经历,就不会理解他对战友那份特殊的感情。
  1941年,王艾甫出生在山西左权县的一个小山村,18岁那年从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不久,王艾甫所在的部队被派往越南,在那里他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并且经历与战友的生离死别。
  王艾甫有一位亲如兄弟的老乡叫张广元,他们一起出国参战,可张广元却不幸倒在了异国他乡。王艾甫很长时间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始终认为是战友的死换来自己的生。从那以后,王艾甫就一直想为逝去的战友做些什么,来告慰那些为幸福生活默默做出过奉献的人们。
  此后,王艾甫便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执著和痴迷,收藏每一件他认为有价值的战争实物和文献。1981年转业回到地方后,王艾甫逐渐养成一个习惯,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就去烈士陵园悼念逝去的战友,同时,从小喜欢收藏的他也会收集一些陵园的相关资料。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一次不经意的收藏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96年春节刚过,王艾甫在太原古玩市场发现了4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里面还夹着84份未发出去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当时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非常震撼,也非常气愤。这些资料应该保存在档案馆或者保险柜里,怎么能到古玩旧货市场呢?”也许是看到王艾甫的表情,摊主竟开价3000元,这相当于当时他一年的收入。但王艾甫毅然将这些资料全部买下来。
  从此,王艾甫便把这些泛黄破损的旧纸用信封和塑料皮分门别类地包好,放在一个随身的挎包里,带着到处走。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就闭眼想着这些兄弟。想来想去,他想送他们回家,于是王艾甫开始按照阵亡通知书上的籍贯和名字寻找烈士的家属,踏上了义务送烈士回家的寻亲之路。
  然而,由于时隔半个多世纪,许多名册上登记的地名已经更改,一些烈士的亲人也迁离原址,王艾甫寄出去的寻亲信多半被退了回来。为了寻找新的线索,王艾甫一趟又一趟跑政协、民政局、公安局,甚至跑遍了周边的烈士陵园,直到2005年才将第一份阵亡通知书寄到烈士的亲人手中。
  每一次寻亲经历,都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而每次寻亲成功的喜悦,都化作了王艾甫继续前进的动力。
  内蒙古的孙耀烈士是84份阵亡将士中的一位。原来孙耀早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之后又参加了解放军,但这个消息还没来得及通知家人,孙耀就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牺牲了。因此,他的家人背负了数十年的负担和骂名。当王艾甫辗转多地找到孙耀的亲人时,全家人都哭了。王艾甫说,“当时孙耀的女儿孙秀峰已经70多岁,说为了寻找父亲,15岁就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寻找,可还是杳无消息。现在,这个迟到的通知书终于还给了全家一个清白。”
  还有一位叫路焕文的烈士,新中国成立以后,路焕文的家人一直没有得到他牺牲的消息,后来虽然政府追认其为烈士,但他的妻子王沧言却一直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她坚持认为路焕文没有死,是他在外面过上好日子不愿意回来,因此王沧言还让儿子在国内寻找了几十年。
  2006年,当王艾甫把路焕文在太原烈士陵园埋葬的消息和照片亲手送给84岁的王沧言时,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等焕文几十年,现在终于和我的男人团聚了。我死以后,一定把我们合葬在一起。”找到焕文妻子的时候是六月份,当年十一月份老人就过世了,王艾甫喃喃自语:“她一定含笑瞑目了。”
  对于烈士的亲人来说,再迟的团聚也是一份安慰。
  在漫长的寻亲路上,王艾甫并不孤单。许多好心人、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一些媒体也积极加入寻亲队伍。
  2007年,冯小刚导演得知王艾甫为烈士寻亲的事迹后,专门组织拍摄电影《集结号》,在上海首映时剧组还把王艾甫请了过去。
  在王艾甫看来,为烈士寻亲不仅是让英灵回归故里,更重要的是对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一种肯定与褒扬。
  随着年龄增加,王艾甫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但他依然牵挂着那些没有回家的烈士。他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会在这条寻亲路上继续走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6 00:17 , Processed in 0.04088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