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当过乞丐的人,写的书,会有人愿意买吗?昨天上午一个半小时,20元一本的《乞讨日记》,“最牛乞丐”夏海波卖出6本;下午一个小时,卖出4本。 第一天在厦门卖书,10本,这个数字不算少。59岁的母亲贺腊英,两天前从武汉赶到厦门,她说,在别的城市,差的时候,站一天只能卖五六本。“家里还有5000本书,卖不出去。”她发愁。 “如果明天没有下雨的话,我们还会去卖。”夏海波说。 10分钟 母亲妻儿一起卖书 昨天上午11点,夏海波准时出现在金榜公园,身旁站着“亲友团”——22岁的妻子、2岁的儿子、59岁的母亲。 卖书的时间和地点,是夏海波和导报记者约好的。7年前,也是在金榜公园,他举着用英语写的牌子“beglife”(乞讨生活)。 天色有点阴,人不多,前十分钟里,夏海波的书摊前来来往往一双双行色匆忙的脚,无人驻足。 12分钟 路人看几眼就走了 第12分钟,终于来了第一名观众,但只站了5秒钟,没有买书。 书摊的真正摊主是母亲贺腊英。四沓书压着一张大字报,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请路人购买儿子的书。 第14分钟,过来第二名观众。贺腊英用不大不小的声音介绍:这是我儿子的书。对方也没买,转头走了。 一旁,夏海波拄着双拐。“我已经失去卖书的能力。”他说,他无法弯腰,只能一直站着。 16分钟 阿姨说:做个好事 第16分钟,一下子围过来10个人,但大家只是好奇。人群里,一个白发阿姨掏出20元,买下一本书。“20元钱不多,做个好事,我没有看,也可以给我的孙子看,给别人看。”阿姨姓许,今年80岁。 很快,10个人散去。“夏海波,你以前乞讨的时候会大声叫唤,现在卖书怎么没有吆喝了?”导报记者问。 夏海波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想了想说:“我在家里待了三年,现在重新上街,好像忘了怎么营销自己了。” 50分钟 终于扯开嗓子叫卖 “卖书卖书,自己写的书,过来看看,不买不要紧。”夏海波终于叫出一嗓子。一个初中生站在2米远的地方,眯着眼睛看书摊。“我吆喝的话,会好一点。”夏海波说完,继续吆喝。 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他卖出了6本书。 一个铁路部门的男子拿起书翻阅,把简介认真看完,决定购买。“这里面有他奋斗的经历,有人生的艰辛,他是自食其力,值得一买,20元也算助人为乐。” 3个女子因为同情而买。“先买回去看看,如果是真实的,改天再来帮助他。”林小姐说。 还有一个问路者给了10元。 70分钟 母看儿的书掉眼泪 人渐渐少了,夏海波的母亲贺腊英拉住导报记者,坐在路沿石上聊天。 这个来自湖北武汉的农妇,上过小学二年级,看了书的前9页内容,每看一页,都要花很长时间。“不敢看,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当初夏海波是瞒着她出去乞讨的。 等到贺腊英能平静地看待儿子乞讨,一只眼睛得了白内障,阅读更困难,只能偶尔从别人嘴里得知书的点滴内容。 中午12:30,一家人还没吃饭。 夏海波的2岁儿子拿起书,咿咿呀呀叫卖:“卖书卖书!”贺腊英收摊,他不肯,又哭又闹。“以后我会告诉他爸爸当过乞丐,这又不能回避,总不能骗他,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夏海波说。http://fj.qq.com/a/20140501/00344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