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交友不善走上歧途
记者:昨天我看了你的材料,在杀人拐卖儿童之前,你并无前科,你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黄正永:主要是交友不善,太轻信于人。原来我在紫阳老家时,和黄朝军(此前他误记为“黄军朝”)并不熟悉,到晋城的煤矿后认识了,成了朋友,这人心狠手辣,敢下死手。还有我姐夫宋方贤,在老家时我们关系也很一般,由于在山西我没有别的亲人,就和他们来往,最后上了贼船。要不是他们教唆,我不会犯错误的。
记者:你犯案时已经29岁,年龄也不小了,难道你不知道这是在犯法犯罪,犯法是要承担责任的,是要受到惩处的?
黄正永:我没文化,只上过小学一年级,不看书也不看报,只听人说犯法的事不能干,可什么是犯法我不懂。宋方贤在外边混的时间长了,我想他干的事,不会出错的,他还一再说干这事没有风险,我就跟他干了。
记者:案发后你都到哪些地方躲藏?你知道警察通缉你吗?警察抓你时,你是什么心情?
黄正永:事发后,我先在山西,后跑到河南、河北、紫阳、宁陕一带,给人打小工,少时一天挣30元,多了挣40元。我不知道警察通缉我,我要知道就不敢出来打工了。警察抓我时,我知道我犯了错误,有些害怕,但我没有反抗。我认为自己做了坏事,应该承受惩处。
记者:你在山西干的事你在宁陕的哥哥、嫂子知道吗?
黄正永:他们都不知道,我不敢给他们说,哥哥在湖北打工,嫂子一人在家,我要说了,她就不让我在家住了。
他曾经是家中的孝子
幼年母亲早逝,和继母相处不睦,父亲患精神病,身为家中老小的黄正永曾经是家中的孝子,他将打工挣的钱大多寄回家中。
记者:你今年37岁没有妻子也无孩子,你挣的钱干什么用?而且为2000元杀人,到底值不值?
黄正永:我这些年挣的钱,大多寄回家了,给我父亲治病,他有精神病。我参与作案时,只想到挣这钱比下矿挖煤容易,没想到会打死人,现在就是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干的。
记者:你是哪一年离家外出打工的?平常喜欢和人交往吗?
黄正永:我是1990年开始外出打工的,当时18岁,在山西、河南煤矿挖煤,一个月能挣几百元。
记者:昨天我看了你的材料,你只上了小学一年级,为啥不继续读书?是不愿学习?还是没有条件?
黄正永:我家在山沟里,住的是3间石板房,只有10多亩地,我12岁时就上山砍柴,摘茶叶,帮家里干活。我家穷供不起我上学,我只能回家。
记者:你们家现在有什么人?你和他们处得怎样?
黄正永:我6岁时,母亲得病去世了。第二年,我爸给我娶了后娘,还带来了一个哥哥。小时候后娘对我不太好,长大后对我有所改变。1996年我父亲去世了。哥哥黄正华落户到宁陕县,现在家中只有继母、哥哥、嫂子和侄子,他们和我的关系一般,不太关心我。我长这么大,只有母亲对我好,我特想我的母亲。(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黄正永都很平静,似乎什么都不在乎,唯独说到这儿,流露出伤心的表情。)
记者:你不看书不读报,那你平常有什么爱好?
黄正永:我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抽烟,没事了就在家睡觉。
记者:你认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的性格如何?
黄正永:我过去还可以,现在做了坏事,就是坏人吧。我的性格不好,挺爱发脾气的。
“我对不起死者和他的孩子”
记者:你知道孩子卖到哪了吗?
黄正永:我不知道,卖孩子那事是宋方贤和刘卫红干的。我现在真后悔,不该听别人的教唆,不该抢小孩卖。
记者:被害人任登祥也是陕西紫阳人,和你是老乡,你怎么下的去手?
黄正永:我不认识任登祥,宋方贤认识,我后来才知道他是紫阳老乡。
记者:你前边说不知道受害人任登祥被你们打死了,只知道孩子被你们卖了,现在你知道了,有什么感想?
黄正永:我对不起死者任登祥和他的孩子,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愿承担法律责任,就是枪毙我,我也认了。毕竟我参与杀人,还把人家的孩子给卖了。我愿意用我的教训,警告(示)他人,不要贪不义之财,不要干伤天害理的事。
记者:你现在在看守所觉得怎样?
黄正永:我想念外边的日子。也许我再也出不去了,这就是你们说的罪有应得吧?(说完这句话,他低下头,什么也不肯说了。)
采访手记
无知愚昧让他走向毁灭
未见杀人凶犯黄正永之前,我想象他一定是长相凶恶,脾气暴躁。等见面后,却是一个消瘦白净的文弱青年,如果不是在看守所,谁能将他和杀人凶手、拐卖儿童的坏人联系到一起。但就是这么一个外表温和的人,下起手来凶狠毒辣。
记者与他交谈后发现,他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给那个无辜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不知他的恶劣行径对社会的危害,听他讲自己的犯罪经历,就像说别人一样。记者问他懂不懂法律?他说不懂,但听人说过,犯法的事不能做。记者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后悔杀人拐卖儿童的?他说,进来以后才认识到的。
这正应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对于文盲黄正永来说,他从昔日参与杀人、拐卖小孩到今天锒铛入狱,他竟不知道自己在犯罪,以为在做生意挣钱,真是无知愚昧到家了,并使他走向毁灭之路。他的不幸童年,以及缺少母爱缺少温暖关爱的成长经历,绝不是他犯罪的理由。
当记者走出戒备森严的看守所,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行走在大街上,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不由地感叹,纵有一千个理由也不要走入犯罪的泥潭。
文/图 本报记者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