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1|回复: 2

[一般新闻] 愿世间再无拐卖

[复制链接]
眼泪是魔鬼 发表于 2014-9-27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间再无拐卖

2014年09月26日 08:10
来源:贵州都市报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愿世间再无拐卖
愿被拐的孩子都能平安开心地回到父母身边。
文/图杨国军
“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这是台湾歌手苏芮亲爱的小孩》的歌词,这首从上世纪80年代传唱至今的经典老歌,最近因为搭配进陈可辛执导的新片《亲爱的》,让提前观影了的我发自肺腑地既感动又深思了一回。
该片是根据央视早年的一则“打拐”新闻改编而成,讲述一对夫妻因为关系不和睦,儿子成为他们唯一的联系,但是有一天孩子却莫名其妙地走丢了。夫妻二人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样找孩子的父母,更发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情。
如此带着“催泪弹”的“打拐题材”电影,现实生活中因为拐卖又岂止是“泪”? 而当前的一些规章制度又值得商榷深思。
在影片中,走失不久的孩子因为时间不到24小时警方不能立案,想要生二胎又必须得有一孩的死亡证明,失踪孩子的父母每天泪干肠断的寻子心酸还被骗欺辱……现实中其实有的比此还要无奈艰辛。
据有关统计数据,全国每年失踪儿童20多万,失踪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如果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很难找到回家的路。而让人们欣慰的是,当公安部门在加大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力度的同时,一支支民间打拐力量也在异军突起。而我真正开始接触到打拐,是在2008年开始记者实习的时候,因为职业缘故结识了很多打拐组织和打拐志愿者,也成为其中力所能及的一份子,随后便经常看到那些骨肉分离的悲剧。
由于受“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思想的影响,膝下有儿成为不少人一生的追求,于是,“抱养”造就了“拐卖”市场。有人对抱养的孩子视如己出,恩宠有加……但他们不会想到那个丢失孩子的家庭会面临怎样的困局?
贵州省大方县的一个名叫丁某的孩子在奶奶家门口让人贩子拐走。自责中老人上吊自杀,幸亏被儿子发现救了下来。孩子丢失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是无法估量的伤害。
天上突然掉下个孩子,难道就没有人过问其来龙去脉吗?
“绝大部分孩子被拐卖到了农村。按理说,每一个村都有村委会、派出所、计生办,只要这三个机构动起来,就能发现这些拐来的孩子,哪怕是多看一眼、多问一句,都会发现破绽的。如果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孩子,只要职能部门勇于刨根问底,就会发现问题。然而,这么多失踪的孩子,突然到了另一个家庭,却没有人追究。难道这不是监管出问题了吗?”著名的打拐志愿者老魏曾经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走失的孩子被送进儿童福利院,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可以被视作进了最保险的地方。可是,有的亲历却让人心有余悸。
009年3月26日,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坪水村一名5岁儿童郑某在家门口失踪。20个月后,打拐志愿者在杭州找到了线索。然而,当志愿者带着郑某的亲生父母和警察赶到时,却发现孩子在当地某福利院被合法领养了。抚养孩子15个月的“新”父母也很委屈,因为他们是通过合法手续将孩子从儿童福利院领回家的,当时郑某被确认是“被遗弃”的孩子。为此,孩子的归途和与家人的团聚都变得异常艰难。如今,郑某虽然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但郑某事件却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老魏常说,寻人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甚至就是一场夺爱的战争,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血缘,一边是恩重如山的抚养之恩。而且为了经济利益,人贩子一般都会以死相拼。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要坚决严惩买家,这是拐骗的源头,因为有需求才有供应,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而目前法律规定,买家不影响解救孩子,没有对解救孩子造成阻碍,没有虐待孩子,就不追究刑事责任,因而买方市场难以打击,希望中国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立法更加完善。
愿世间再无拐卖!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楼主| 眼泪是魔鬼 发表于 2014-9-2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薇拷问“拐卖”伦理判断

赵薇拷问“拐卖”伦理判断
2014-09-26 08:25:10|来源:新京报|字号:
摘要:电影《亲爱的》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们自身的判断。

赵薇在《亲爱的》里奉献了影后级的演出,她把一个满口土话刻意扮丑的山村妇女李红琴塑造得丝丝入扣,这位在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出场的人物当仁不让地成为影片的女主角,看过电影你才明白,这绝不是因为赵薇的明星地位,而是因为李红琴这个人物,她的亮相让整部影片从“打拐”进入另一层面——孩子在被解救以后所引发的亲情和伦理冲击。

鲁迅当年问:“娜拉走后怎样?”北上的陈可辛导演在小心翼翼地触碰大陆社会现实后,也在发出进一步的追问:“孩子找回来后怎样?”《亲爱的》是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所改编,在片尾字幕处,导演也把演员和真实原型的幕后交流剪辑了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影片的艺术风骨——大陆文艺界有个老生常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饱蘸着日丹诺夫主义色彩的语汇在文化工业的大潮里几乎被大陆电影工作者彻底抛弃,却被来自海外的华人导演不自觉地(部分)呈现在电影作品里,似不无吊诡。

当然《亲爱的》总体而言还是一部通俗剧,大量明星的加盟以及广告宣传也明白无误地呈现出影片的商业属性,但跟一般的类型片(虽然内地电影还不大有成熟的类型片)比起来,《亲爱的》多有忤逆观众娱乐心理之处——首先是一众明星“自毁形象”式的演出,不再营造以往的偶像光环;然后整部影片中基本没有插科打诨的逗笑之处;再者,影片自李红琴出场开始,截然不同地分为两大部分,前半段还是以亲生父母找寻被拐的儿子为主轴,讲的是惯常的苦情打拐故事,后半段却话锋一转,将笔墨着在了买孩子的李红琴身上,以其视角来彰显“戴罪”母亲与“受害”孩子的亲情勾连,这无疑消解了商业娱乐片里最基本的善恶二元对立。

毋庸讳言,人贩子是不折不扣的“恶魔”,但《亲爱的》却没有着力刻画人贩子形象,孩子的父母去小山村解救被拐儿童的场景算是全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这段看起来戏剧冲突十足的戏份其实非常写实——“购买”儿童后视若己出养育,此一行为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族陋习支撑着某些落后地区买卖儿童的“合法性”。

李红琴并未把买来的孩子当作商品(她不知道是被拐卖的),这位寡妇确实把他们视若己出全心养育,出狱后的她甚至开始锲而不舍地追寻做母亲的权利——她想找回的“女儿”正是被自己买来的,而被解救的男孩也因跟这位“母亲”的多年生活产生了感情,男孩甚至无法回到那个现代都市里的家,无法在感情上认同自己的生母。

另一条线索则是张译所饰演的商人韩德忠带领的寻子组织,被拐孩子的父母们集合起来,用近乎传销洗脑式的相互支持偏执地开展着寻子活动——他们甚至相约不再生养。不过当主角找回孩子后,多年来支撑韩德忠的信念崩塌了,韩妻又怀孕了,而在去给腹中孩子办理生育手续时,韩被要求出示儿子的死亡证明,这让韩怒不可遏——张译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替可怜的父母们好歹喊了一嗓子,而他对被拐儿子的感情,乃是一种混合着愧疚、背叛、坚韧的复杂父爱——这也是这群失子父母们的真实写照。

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们自身的判断——哲人本雅明曾以“碎片”来指认世界:在现代社会里,世俗的人类生活已经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完整的“碎片”。其实,《亲爱的》也向我们出示了一个“碎片”式的伦理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品评孩子和亲生父母以及“养育”父母间的感情纠葛,这里的伦理图景早已碎裂一地,从每一块碎片里都折射出异样的光芒。

不过,这异样的光芒不正是现实生活中伦理情感的本义?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0926/c232574-2113728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眼泪是魔鬼 发表于 2014-9-2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亲爱的》: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2014-09-27 11:4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文/豆瓣网友 kindergarten23)

原标题:亲爱的,我们回家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0927/c345416-211438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5 12:17 , Processed in 0.04136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