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7|回复: 0

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微博打拐”事件舆情研究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4-9-2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博打拐』事件网民关注走势(单位:篇)
一、事件概述
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成为热点事件。事件起源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一时间,“微博”与“打拐”分别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这起高举道德与法律旗帜的公共事件,为兔年春节涂抹了一层人文的亮色。
“微博打拐”事件得到政府的正面积极回应成为事件不断扩大的重要节点。政府部门的参与让民间组织的“微博打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合法化,既保障了隐私权,又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此期间,湖北省积极关注解救被拐儿童的报道再度得到网友好评,成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维创新举措。
二、媒体关注度走势
事件自2011年1月25日以来一直受到网友的关注,从最初的微博转发传播,到1月27日引发新闻媒体的跟进,此过程微博话题的火热度一直在升温。春节之后,随着公安部的介入与政协委员宣布作为提案上交,事件进入高潮,成为2011年互联网上温暖人心的第一件大事。
从舆情角度分析,相对于春节较为平淡的舆情状况,此次“微博打拐”事件在微博客、社区等火热展开,新闻媒体的事后介入又成功推升了网络热度。2月8日公安部公开回应支持“微博打拐”使得事件瞬时升温,成为网民最为关切的网络热点。随后,随着各地公安机关打拐措施的不断推进和微博爆料数量的增多,网民关注度持续增加,其中有多名意见领袖以及知名人士参与活动。2月9日,知名歌手韩红和知名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表态“将作为两会提案上交”,事件成功晋升为年度热点话题。
三、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微博打拐”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评论取样:3949条)
支持“微博打拐” 这是互联网的良心(39%)
人民网网友:“微博打拐”大快人心,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用互联网先进的传播工具造福社会底层的人们是最温暖人心的一件事。
网易网友:我也参与打拐了,只要手机一拍,上传到网上就有可能让孩子找到亲生父母,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毫无保留地支持!
要严惩街头乞讨儿童的幕后黑手(23%)
新华网网友:支持打拐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得深度谴责这些弄残儿童的“伪父母”们?这些赤裸裸的人贩子应该被处以极刑。
搜狐网友:针对儿童的这种犯罪是侵犯人权的最严重犯罪,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足以判处终生监禁。希望司法部门能对他们从严从重从速判刑。
中国网网友:哪里有利益,哪怕是畸形利益,哪里就会涌现利欲熏心之徒,拐卖儿童自然不例外。拐卖孩子基本上没有成本,却能获得暴利,这是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打蛇须打七寸,对那些拐卖儿童的不法分子,就需要依法施以重刑。
希望能立法保护乞童 完善保障体系(17%)
凤凰网网友:只有立法保护才能有效杜绝这类情况发生。而这件事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责任,只有开展包括民政、社保甚至交通部门的综合协作才能完成。
央视网网友:建设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些儿童有很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而这些儿童的生存、保障问题需要这个社会的保障体系来解决。
保障制度落后 家长责任心不足(13%)
中国网网友:这是一个很令人痛心的事实,幸亏网友的发现,要不这些儿童未来就荒废了。最核心的还是要建设好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依旧需要谴责这些粗心的父母,责任心的不足也成为儿童丢失的重要原因。
新浪网友:现在很多父母都是年轻人,对家庭的责任心不足导致儿童丢失,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只有彻底改变“留守儿童”的悲惨处境才能有效避免。
保护儿童隐私需走法律途径(8%)
腾讯网友:很欣慰看到这么多儿童被解救,但是也很悲哀地看到这么多侵犯儿童隐私权的照片在网上被传来传去,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进行揭露和保护,而不是这种蜂拥而上地赤裸裸曝光。
央视网网友:看到网上直播中父子相见的画面,我不禁为之流泪。希望发生在互联网的这类暖人心的事件越来越多。同时呼吁公安部门牵头进行疏导,这种行为走法律路线才是根本。
四、媒体评论摘要
当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也应该重视其边界。事实上,对此次“微博打拐”行动,大众除了热情参与,同时也并不缺乏反思与警示的声音。比如,强调“随手拍”必须注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强调这种行动本身可能存在的专业性不足,特别是看到这种民间参与与现实规章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进而诉求于通过制度完善来保证公众参与的理性与正当。可以说,此次“微博打拐”是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一块试金石,证明了社会力量可以帮助政府作为,民间行动可以助推制度完善。当大众力量通过与专业机构协作,通过与政府部门进行良性互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以其智慧与理性来形成强大合力,对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据《人民日报》,作者:单士兵)
在短期内,大家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些问题真的要想得多一点点,包括有一些网友,他们提出如果大家把太多孩子的照片发到网络上流传,那么一些比较心狠手辣的人贩子,在看到照片之后会采取什么样的一些极端手段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危险的情况或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应该考虑在里面。所以我一直觉得民间的行动、网络上的行动和政府的行动应该是同步进行,但是到最后,真正能够产生效果的,大家还是应该要把监督政府的这样一点放在首位。  (据《凤凰卫视》,作者:闾丘露薇)
“微博打拐”所展现出来的官民协动可以称作是一种有益尝试,微博技术的运用使得公安部门的工作更高效、更有目的性和更具实效。“微博打拐”虽然掀起了争论,但打击拐卖儿童行为,保护儿童的正当教育权却基本上成为共识。政府需要进一步发动民间打拐热情,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他们应当享受的基本权利。民间亦应积极行动,使人民打拐运动长期化、科学化、制度化。双方首先取得打拐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探讨打拐之后的儿童教育问题、出路问题,一步步地来解决这个社会曾经长期存在的恶疾。儿童需要出路,被拐卖子女的家长需要出路。出路,就在我们理性、善良和责任的脚下。  (据《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
打拐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有关部门的打拐行动一直在进行。重拳打击之下,违法犯罪屡禁不止,原因何在?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能够获得暴利,因此,笔者以为,提高处罚和量刑标准,大幅度增加拐卖儿童犯罪的成本,使其成为犯罪分子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还需在法治建设和执行上有更大的力度。“微博打拐”唤起的热情和关注不应随时间而流逝,有关部门的行动和努力也应一如既往,只有这样,才能为被拐卖的孩子们找到新的希望。  (据《大连晚报》,作者:李力言)
五、舆情应对点评
在此次事件之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中“微势力”的逐渐强壮。继“钱云会事件”微博热议之后,网民在此次“微博打拐”中进入到实践层面,通过实实在在的随手拍照来实现打拐目标。这在互联网上既有号召力,又有可操作性,成为互联网新产品应用的典范。但是本次事件的特殊意义在于此次事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在事件后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介入,使其成为一个由互联网引导、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事件。“微博打拐”有利于互联网公民意识的增长,有利于政府美誉度的增加,是一个优秀的公关关系改良案例。
政府成功引导舆论 成为“微博打拐”亮点
从网民关注走势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事件的前半期,伴随微博帖文数量的陡增,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量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在此次行动中更多的人放弃了春节假期的休息参与到打拐的行动中来,这体现出了公民意识的觉醒。2月8日公安部的出面表态使舆论走势瞬时转向。民众由盲目拍摄、扫街变成了理性的探讨。从法律的途径、从隐私权的角度来合理打拐,公安机关的积极应对,是对网民“微博打拐”行动最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打拐行动的合法化、有效性,也间接肯定了网民网上活动的价值。
政府积极利用舆情 把握形象塑造的话语权
在此次打拐行动中,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网上号召,除多地政府开设“打拐专用微博”之外,湖北省发布的一则新闻《李鸿忠“打拐”:时隔八年两则批示一种情怀》则更多地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得到网友普遍的赞誉。
湖北省借助此次事件发表官方观点,展现了地方政府“借力发力”积极、主动塑造地方政府形象的努力态度。借助此次事件,湖北省官方支持此次活动,更是体现出了在“麦克风时代”政府不仅要在危机时刻抢夺话语权,更要充分利用舆论时机、利用话语权制造条件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湖北省的做法开创了地方网络宣传的新思维,促进了官民沟通的常态化,有利于互联网上矛盾的化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5-1-22 18:00 , Processed in 0.04407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