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年里 她帮42个破碎家庭团圆 于香莲正在对比网上的寻人信息 2010年起,于香莲走上了公益寻亲之路,陆续帮42个破碎的家庭团圆。其中的一个家庭,已经破碎了36年。 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见到流浪者后,随手拍张照片并传到网上。虽是举手之劳,但对破碎家庭的帮助可能很巨大。 初衷 一个求助帖 让她走上了 公益寻亲之路 2010年,天津市民于香莲上网时,偶然发现一个求助帖:一位女孩称,她的母亲在天津市区走失,希望好心人帮忙。 于香莲联系上这个女孩,按对方给出的模糊信息不断搜索、排查,一个多月后,她在一个偏僻村落里找到了这位母亲。 母女相见的一刻,深深打动了于香莲,她说:“突然觉得,我可以做很有意义的事。多做这样的好事,对别人帮助巨大,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从此,于香莲就踏上了公益寻亲之路。 网上的寻亲信息数量多、不集中,需要整理并一一比对。不懂怎么发帖、制表的于香莲,每发现一个寻亲信息就记在本子上,按照“母女同时丢失”、“母子同时丢失”、“姐妹同时丢失”、“兄弟同时丢失”等进行分类。这类信息,她写了足足11本。 公益寻亲过程中,很多故事让人难忘 2012年5月,于香莲看到河南获嘉县43岁女子宋领娥发的寻找母亲的帖子。经过两周多的详细比对,她发现这与江苏如皋一位母亲的寻亲帖高度吻合。经过DNA鉴定,证实宋领娥就是这位母亲失散36年的女儿。 2013年,于香莲无意中发现黑龙江佳木斯市一条求助信息:一名女子希望好心人帮她找回家人,并留下自己的住址。于香莲联系佳木斯当地民警,最终确定了该女子的准确信息。几天后,该女子与家人团聚。 4年多来,于香莲共帮助42个家庭团圆。 曲折 每一段寻亲故事,都有太多的不易 许多流浪者提供的信息并不准确,因为失散的时间太长,或因为精神疾病,不少流浪者的记忆发生混乱,这都给寻找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在搜索和比对流浪者提供的名字和住址时,于香莲往往要将他们提供的信息反复排列组合,或根据发音进行关联搜索,有时候,她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将本子上写下的数十条信息一一筛选、排查。 在寻亲的过程中,于香莲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技巧。根据流浪者的头发长短、衣服破旧程度等,判断他们流浪的时间;根据口音、饮食习惯、方言等,判断流浪者的家乡。 “同流浪者多聊天,往往能带出很多有效的线索。将这些线索汇总分析,信息就会更加具体、准确,也越来越接近成功。”于香莲说。 倡议 让破碎家庭团圆,需要你的举手之劳 4年多的公益寻亲,于香莲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人发现流浪者后随手拍照并上传网络,就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些信息,也会方便更多的志愿者来进行比对,从而极大地提高寻亲的成功率。 “每个失散的家庭都有他们的痛苦,亲人病故尚且可以释怀,而亲人丢失则永远不能解脱。你的举手之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巨大的帮助。”于香莲说。 得知《河南商报》有专门的寻亲栏目后,于香莲也从中发现很多案例并进行整理,之后上传到专门的寻亲网站以引起更多关注。“媒体的参与能极大地提高寻亲的效率,希望有更多的媒体能从事这种公益报道。”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