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了半个多世纪,58岁的安阳市民白爱琴通过寻亲,终于找到96岁白发亲娘,团圆饭、全家福,其乐融融之后,回到亲人身边的第一个晚上,她又如愿以偿地和母亲睡在一起。本报在10月15日A06版《96岁的老娘,女儿找你用了半世纪》,10月16日A11、A12版《相思半个多世纪今朝扑入娘怀里》连续报道了这一千里认亲的感人事件。 可现实是,并非每个寻亲者都如她这般幸运。 大河报记者随白爱琴南下见证这次认亲时,来自安阳林州的3位“南方孤儿”一同前往。她们暂时搁置下家里的里里外外,抱着一丝希望,不远千里再次踏上寻亲路。而另一位来自许昌的寻亲者,已自行在常州周边寻亲10多天,还加入帮当地老人采集血样的志愿服务,途中摔断胳膊,仍无怨无悔…… 为了见证千里认亲,她们与白爱琴同行 “晚上我搂着我妈睡。”昨天上午,白爱琴幸福地说起回到家乡后第一晚的睡眠,以往经常彻夜难眠、靠药物才能入睡的她,难得睡了个踏实觉。 老母亲一口浓重的宜兴话,白爱琴听不太懂,难免影响沟通,“不过还是很亲。”她说,母女之间天然的亲情挡不住,一个眼神,一次拉手,就能感觉到。 白爱琴的幸福,对很多寻亲的“南方孤儿”来说,只能是期盼。 白爱琴从安阳出发时,55岁的程秀君得知消息,急匆匆从林州赶往安阳火车站。“想去却一时走不了,拜托把我们的寻亲资料捎去吧,看有没有消息。”此前,她到上海等地查到一份关于自己的1959年7月15日的“迁移证”,得知她当年被丢在上海红旗食品店门口,只有两三个月大。 还有三位安阳林州农村的“南方孤儿”——57岁的韩双英,57岁的王书芹和54岁的郝红梅,则一同到宜兴,见证白爱琴认亲。看着白爱琴扑在妈妈怀抱里痛哭,她们心酸又羡慕, “看看人家,也非常盼自己能有这一天。”之后,她们又去常州、到上海,继续奔波寻亲…… 三人简单的行囊里,装着各自提前备好的寻亲资料,“寻亲人”、“思念家乡圆梦”,巴望着通过当地志愿者和电视台帮忙,为寻亲增添希望。 □大河报特派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为了多一线希望,她们加入了DNA数据库 “我养父母都去世了,家的哥哥也去世了,哥哥去世前告诉我说,我是南方孤儿,我从今年春天就开始寻亲了。”在她的寻亲材料中,韩双英的信息很少:1958年从南方被送到河南安阳时,手腕上的牌写着“1958年8月24日出生”“五儿”,“右手大拇指指甲有半个拇指盖”。她知道仅靠这寻亲太难太难。于是,昨天三人又赶往上海民政部门查档案,却没有找到更多信息。 郝红梅被送往河南时,仅三四个月大,脚上有“无锡孤儿院”字样,她觉得,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特征,是两个脚的大拇指上,都有类似烟头烫的记号,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的亲人特意留下的。 而当年从常州福利院送往河南安阳的王书芹,听说被送到北方时手牌上的名字叫“武青”,左侧大腿上有胎记。她在养父母去世后开始寻亲,也加入了“吕大姐寻亲网”在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成立的寻亲人员DNA数据库,只为多一线希望。 为了帮助别人,她从寻亲者到志愿者 “你也来了?”前天白爱琴和几位安阳老乡刚走出常州火车站出站口,就在广场上见到熟人,之前寻亲时见过的河南许昌寻亲者的孟女士。 “我来10多天了。”58岁的孟女士笑着说、 几位老乡拉对方手问好时,只听她“啊”的一声,大家才注意到,孟女士的右臂打着石膏,原来,她这些天和当地志愿者一同帮助想寻亲的当地老人采集血样、加入DNA数据库,骑车时不慎摔倒,骨折了。“动员更多人加入寻亲人员DNA数据库,才会让寻亲多一份希望。” “寻亲队伍中,很多人都是从最初的寻亲者,渐渐成为后来助人的志愿者。”“吕大姐寻亲网”发起人吕顺芳说,她从2000年开始寻找失散多年的“南方孤儿”妹妹,已在寻亲路上奔波了14年半。随着很多寻亲者找来求帮忙,她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今整天忙着帮别人寻亲,已帮助多位寻亲者找到亲人。 为了方便寻亲者,他们建立DNA数据库 可是,仍在苦苦寻亲的人,依然很多,除了特殊年代的“南方孤儿”,还有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儿童等多种寻亲,各有各的酸楚。 如何让更多的寻亲者增添希望、如愿以偿?在寻亲者看来,凝聚更多力量为爱寻找,才会增添希望。 说到寻亲,大家也感慨寻亲方式的变化。有人苦苦奔走寻觅,有人在媒体上传播消息,有人通过网络寻亲、微博微信寻亲、民间公益组织整合爱心力量寻亲,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媒体等开设寻亲公益栏目……“人们寻亲的目的没有变化,只是方法有了变化,更科学更便捷。”吕顺芳说,比如,“吕大姐寻亲网”联合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成立寻亲人员DNA数据库,就是希望依靠先进科技的力量,让寻亲更科学更快捷,而不是依靠看长相、看伤疤、看胎记等传统方式。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DNA数据一生不会改变。”该鉴定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个体采集血样之后,通过实验检测出一个人的DNA数据,和其他人的DNA数据自动比对,可以帮助确定寻亲人员寻找的目标,帮助寻找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或子女。 据介绍,七八年前,见很多人苦苦寻找自己的亲人却如大海捞针,该中心成立全国最早的寻亲数据库,主要是出于公益方面的考虑,对60岁以上的采集者免费进行DNA检测,提高人们寻亲成功的几率。目前,已有2400多人加入,成员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新成员加入后,会和已经存入的数据自动比对,目前入库者已有45对比对成功。 不过,吕顺芳说,目前不同的鉴定机构的DNA数据资料,还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还存在鉴定机构互不承认的尴尬,“只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能够汇总,才能提升比对成功的可能性。”如今,一些民间寻亲机构已经开始联手,相约在权威鉴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只有失散的双方都一起出来找,才会多一份希望。 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他们心怀感恩地生活 “已经加入DNA资料数据库,就等消息,以后不再盲目跑了。”昨天晚上,寻亲者韩女士打来电话说,这次回去,要回家安心过日子。 许昌的孟女士、安阳的彭书民等人则要继续寻找。56岁的彭书民也是一名“南方孤儿”,4年前开始踏上寻亲之路。当时带队寻亲的“孤儿”逐渐年迈找不动了,他开始接力,搭财力和精力,靠着一颗爱心,帮助同命相怜的人了却心愿。白爱琴顺利找到亲娘,他也帮了大忙。而在安阳,还有寻亲者300多人。 接触过众多寻亲者的吕顺芳老人,对人们的寻亲情结有深刻体会,她说,人们一次次寻亲的背后,是神奇的无法割舍的亲情和血缘关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中国人对根的依恋是任何力量击不垮的,一次次奔走,只是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 “我们常说,寻亲队伍是爱的团队,团结的队伍,是异姓的兄弟姐妹。”吕顺芳说,在寻亲路上,为了却自己心愿努力的同时,通过爱心奉献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心里更踏实。多位寻亲者奔波十几年,仍不愿停下脚步,与其说是在了却心愿,不如说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更懂得了爱,找到了新的心灵家园……“无论能否找到亲人,更多寻亲者意识到,要怀着感恩的心,过好现在的日子,善待眼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