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救助自闭女孩小杏花应该去哪里? 导读:去年8月22日,《大河报》报道的“为防跑丢,父亲用绳栓着儿子走”的新闻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第一时间把小杏花接走免费康复训练一年,如今小杏花得以全面康复,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了,普通小学开学了,小杏花因无人监护,没有户口,还没找到学校接收。公益救助的自闭女孩小杏花应该去哪里? 救助前后的小杏花对比照
郑州近郊居然有这样特困家庭 近日,笔者以一名志愿者身份跟随记者一起带着被社会救助的小杏花回到阔别一年的家,所有前去的人都惊呆了。 小杏花家院内垃圾成堆,小杏花爸爸张松赤室内没用电,剩菜剩饭堆放在桌子上,蚊蝇乱飞,床上没有枕头,被褥异味熏人;小杏花妈妈住房没有床铺,地上一块木板上铺着破被子,屋内垃圾成堆,一碗碗废菜残羹堆了一地,大小便充斥其中;小杏花77岁的奶奶,和小杏花的爸爸妈妈同住在一个院内;小杏花的爷爷84岁,由小杏花的几个叔伯轮着照顾。 小杏花爸爸张松赤拿出户口本,希望有人帮助小杏花尽快入户。
小杏花的爷奶已分居长达二十年,互不说话来往。小杏花的其他五个叔伯姑姑,由于奶奶特别照顾小杏花的一家,对母亲存有偏见,都不尽赡养义务,小杏花的奶奶至今独自生活;小杏花的爸爸张松赤49岁,性格木讷,表达能力极差,和母亲、亲朋、邻居矛盾重重,喝酒后时常挑事端、骂人;小杏花的妈妈41岁,患有精神病并伴随癫痫病,面部被火严重烧伤,鼻子、眼睛只剩一边,貌相惨不忍睹;小杏花的姐姐木花患先天性心脏病已去世。 奶奶一年没见小杏花了,紧紧拥抱一起
小杏花去年媒体误报为男孩,多动加自闭,只会简单的语言,自说自话,跑个不停,骂人、摔东西、往别人碗里撒土、朝身上泼水等异常行为随时会出现,小朋友见了她就躲,不愿跟她玩,嫌她身上脏,在村里幼儿园上了四天就被劝退。小杏花一家经济拮据,爸爸张松赤及妈妈享有国家低保,每月能有960元的低保金。小杏花的的奶奶常常到野外树上采摘“女贞子”晒干,卖掉贴补家用,“女贞子”晒干后有人上门收购,每个月能有40多元的收入。 爷爷眼含热泪抚摸着小杏花
爱心机构救助小杏花 去年8月,郑州市金水区孤独症康复协会会长、“爱心妈妈”张桂娥教授看到小杏花的报道后,当时还在北京出差时的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委托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负责人去探望这位父亲及女儿,该中心常务副主任褚长法、党支部书记闫晓带着孩子喜欢吃的食品、电视机、折叠床、被子、衣服、煤气灶到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王庄村王鸿沟村看望小杏花一家,并把小杏花接到康达免费康复训练,小杏花幸运的成为康达自闭症小学第一批入学的小学生。 小杏花被接到康达后,张桂娥教授提前从北京返回郑州,不顾旅途疲劳,直接到单位听取小杏花情况汇报,并当即召开劝募大会。倡议康达教职员工向小杏花家捐款,解决小杏花在康达治疗期间的生活费用。在康达张教授亲自对小杏花的病进行全面测评,从语言到认知,从运动到行为,从注意力到学习能力,从生活自理到社会适应,观察得十分细致,最后得出小杏花不仅患有多动症而且合并一些自闭症症状的结论。为了对症下药,从源头上促进小杏花的康复治疗的效果,张教授又安排车辆实地到小杏花家了解情况,探求小杏花患病的家庭因素。实地了解后,她感到实际情况比从康达工作人员了解到的更让人震惊,更难以接受。这是她十余年来所帮助的多例贫困家庭中最贫穷的一个,也是最棘手最无奈的一个。 小杏花在志愿者和老师带领下高兴回家
张桂娥教授不仅为小杏花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还配备康达最好的老师来为小杏花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尝试让普通幼儿园的儿童给小杏花施以融合教育。 通过一年的努力,小杏花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动的症状减轻了,异常行为减少了,理解能力、社会语言更是明显进步。小杏花自从来到康达以后,进步非常快,杏花在代理家庭一年来的细心呵护下,不仅多动症状得到了改善,智力得到了提高,尤在情感和生活自理方面的进步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小杏花之所以能进步这么快,非常得益于代理家庭的细心呵护,代理家庭的志愿者张霞老师对杏花生活上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细节训练,除了在学校,小杏花寸步不愿离开她的代理妈妈。去年十一放假,张老师为了让杏花见见世面,不远千里带她去日照看大海,为了增加她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张老师还带小杏花回老家看老爷爷,并示范给老人端水洗脚,并经常给她朗诵三字经、弟子规等! 小杏花通过康达的努力,康复有望。但康复后对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成员,这样的生存现状,小杏花会不会再次出现病症反弹甚至更加严重呢?这些都是摆在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小杏花上学,去哪里上?放学后去哪?谁来辅导杏花学习?谁能给孩子心灵的安抚?谁能给孩子受教育最基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谁能给孩子一个公民的身份? 母子情深,小杏花依偎在妈妈身边。
小杏花融合教育之路是否顺畅? 小杏花的现在的家庭状况,让很多爱心人士也为小杏花的将来的康复教育表现出了担忧。而能否融入社会是自闭症儿童最大的梦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明确提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一融合教育的理念代表了反对歧视、建立融合型社会的美好理想。而同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中也特别对“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给予了关注。郑州去年已经启动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政策,为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郑州惠济区厚德小学的成立,也在为自闭症儿童能早日融入社会做不懈努力。而在融合教育中,一系列的问题让星儿融合教育之路走的并不顺畅,比如:普通学校里面的特教师资的配备、自闭症儿童容易在课堂上捣乱、普通学校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相处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小杏花在以后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谁能为她“保驾护航”,让她的融合教育之路走的顺畅些?还是未知数。 奶奶不叫杏花走,杏花大哭,不愿再回到这个破碎的家。
恶劣的家庭环境是否是小杏花多动自闭的主因? 从小杏花的多动自闭到进入康达机构后的转变,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家庭环境才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小杏花的父亲、母亲身体都非常健康,从小有着家人的细心照顾、有着良好的教育的话,她还会那个样子吗?我们都深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孩子的行为举止,而父母的教育理念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而自闭症这一特殊群体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缺乏交流性障碍,所以,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都有重大的影响。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有智力问题、母亲又有严重的癫痫病,而70多岁高龄的老人也无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小杏花当时6岁,对自闭症康复治疗来说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年龄了,在进行康复训练中6岁以前是一个最佳时期。而小杏花现在的改变也恰恰印证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正像张桂娥教授说的那句话一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妈妈精神失常,姐姐严重先心,爸爸心理障碍,奶奶年近八十,这样一个聚不幸于一家的环境实属个例。在这样的环境下杏花出现多动自闭症状就不足为怪了。” 自闭症的成因到现在依然是无法确定,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成因与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家庭环境也没有列入到自闭症的原因里,也许小杏花是一种个例,我们在这里呼吁广大的家长们,请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平常多陪陪孩子,不要让孩子走进自闭症的边缘。 奶奶别哭,我们一定帮助小杏花尽快进入正常学校上学。
改变小杏花的命运寄希望于社会 小杏花目前的康复情况让我们感觉很欣慰,可是随之而来的难题,也让我们感觉惆怅。小杏花现在7岁了,已经到了入小学的年龄了,小杏花还在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上学,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家庭的现状让人堪忧,想让小杏花融入社会之路走的更远,光凭爱心机构的绵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更多爱心人士来支持、帮助她、帮助这个穷困的家庭。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力量毕竟是很有限的,单靠康达、单靠张妈妈的爱心付出只是杯水车薪。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感谢康达张妈妈无私奉献的同时,希望汇集更多的社会力量,帮助小杏花。《大河报》首先披露了小杏花的病况,康达也第一时间做了爱心回应,不仅把小杏花接到康达进行免费康复,而且康达的张霞老师又把小杏花接到自己家里,当起志愿者24小时呵护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又对小杏花家进行爱心募捐,所得善款4800余元及手机、被褥、衣物用于小杏花家的日常生活。小杏花老家王庄村的书记及民政专干也曾发动广大群众对小杏花家进行帮扶。 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号召爱心人士救救这个贫困家庭,爱心人士看到电视报道后,也专门到康达给小杏花送钱送物。东方今报、腾讯大豫网记者也密切关注小杏花户口及入学情况。 一年过去了,小杏花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康复,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了,虽几经周折,可至今户口没有入户,无人监管,一个正常孩子整日在特殊教育机构里终究不利于孩子成长,公益救助的自闭女孩小杏花应该去哪里?希望当地民政、教育部门给予关怀,希望小杏花家人履行监护义务,让小杏花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茁壮成长!不让公益人士心寒!爱的力量汇聚,爱心行动逐步展开,希望这股爱的暖流能早日温暖这个不幸的家庭,让多动自闭的小杏花能真正实现梦想,回归社会,早日补办户口,找到合适的监护人,早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通讯员:星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