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20|回复: 0

[习俗帖] 仙桃习俗汇总

[复制链接]
钟祥楚韵 发表于 2015-1-2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仙桃民间饮食习俗
    解放前,仙桃农民以粟麦米、面粉、稻米为主粮。庄户人在冬闲时,一日两餐,一粥一饭,搭吃瓜菜;栽秧割麦农忙时,一日三餐,有时吃四餐;早晨过早,中午吃中午饭,下午三,四点钟叫过中,收工后吃夜饭。年成欠收,只有“瓜菜代”了,一般是菜粥菜饭,疙瘩子,南瓜煮粑,苕片子汤,菜粑粑.....
    仙桃民间以食自家菜地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为次,有时食荤腥类。新中国建立后,菜食花样增多,食用荤腥类较普遍。最喜欢吃传承民间600多年的“沔阳三蒸”——鱼、肉、鸡,青菜、萝卜、芋头、莲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蒸蓑衣丸子,粉蒸五花肉、田螺茼蒿和蒸草鱼,鳝鱼泥鳅最为可口。还有“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平时家里来客人以熬汤喝为敬。汤的种类很多;有鱼汤,鸡汤、骨头汤、心肺汤、猪肝鸡蛋汤等,大都加些莲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放在大砂锅内,以柴火煨烂而成。其中以鸡汤、骨头汤、鲫鱼汤为最鲜。后来,又兴喝甜汤,如银耳汤、莲子汤、梨子汤等。

    家制咸菜、干菜,能调剂菜食的断季,经济实惠,家家必备。冬至开始,腌腊肉、腊鱼,野味,有的还灌香肠;春天腌盐菜;夏天晒碗豆酱、小麦酱;秋天腌豆瓜子;冬天霉乳豆腐。萝卜、豆角、蛾米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冬瓜,榨菜叶子等都可用来腌菜、酱菜、晒干菜。在各类腌菜中,尤以六月暴子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为主要炒菜的佐料,下饭的腌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炸辣子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放些肉炸更好吃。莲藕的后部、萝卜、茄子、冬瓜、苕、洋芋都可以炸。先洗净、切碎、晾半干,拌入适量辣椒、食盐、米粉,装在养水坛或紧口缸子中,不要装得太满,加盖密封保存。食用时,取出多放食油炕熟,即可吃了。
    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醪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爱、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春节年什货,家家熬麻糖,切麻叶子、做起酥饼子,发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麻花等。糍粑,汤元为春节佳品,农户打糍粑较多,放在水中浸泡,经常换水,三月左右不变味。晒干的汤圆粉要吃就去拿,很是方便。
仙桃农事习俗
    春节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了,才收心去干农活。
    过年中堂上贴的最多的是“天地国(君)亲师”,其右上写着“九天司命”左下写着“历代祖先”。
    耕牛:二月初三是牛的生日,给牛放假一天。牛犊生下来要拜四方。
    插殃:叫开秧门,吃包子,发糕。
    孵鸡:妇女要说个个像我才鸡母多。不要捡热窝蛋。
    种瓜;妇女种瓜结瓜多,男人种瓜结瓜少。
    锄草:锄头底下出黄金。做堤挑台;打硪要唱硪歌。打麦歌,薅草歌,车水歌,扬场歌......
    听雷:雷声响亮田里肥料多,则年成好,闷雷不吉。阴雨:麻纷细雨,卖儿卖女。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龙晒衣。
    桑树:房前屋后禁种。杀猪:奶娃子不能看。栽栀子花树根要緾头发开花才多。河里有坛子鬼。七月半,祖宗站在门郭老里等你烧钱。
仙桃结婚习俗
    提亲 “一家养女百家求”。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托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问明对方生庚八字,如八字不合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一般是男大女小。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
    纳八 纳八(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上写姓名、生庚八字、用礼盒装上庚贴,送交对方。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媒人起着“桥梁”作用。
    彩礼 彩礼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凭据,也叫接“亲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家,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碧潭酒、用红丝带捆扎,意谓喜结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水果、柿饼、糖果,酥饼,均是馈赠的礼物。小户人家的彩礼就薄一些,接亲家是要去礼拜女方家族叔字伯爷的。
    请媒 请媒人的酒宴。就是把媒人“拖步”,叫媒人去女方求亲(把人),男方有作结婚的准备。
    报期 拟定结婚的日期,男方事先叫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八字掐好了的,只是在报期酒宴上告诉媒人去通知女方。
    嫁妆 亦称陪妆。喝完请媒,报期酒后,结婚的日子也定下来了,女方即准备嫁妆。家具,铺盖,蚊帐,盆,碗等琉璃货……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光棍(什么都没有)嫁得女儿,光棍娶不了媳妇”。
    贺礼 男方择定结婚囍日,并经女方同意把人后,将婚喜之日口头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如端午送鹅毛扇;送给男方的多是打发钱。
    请帖 喜庆之前,男女双方向至亲好友送请帖,也叫接客。中国传统的书帖文化博大精深,请帖上要写清请客的阳历(古历),阴历日期,称谓,请客的喜事(男的如完婚,结婚之庆,女方如于归之庆)谦逊的词一般有敬请,台驾,愚,拜,恭候全家光临,鞠躬………
    搬嫁妆 婚礼前一天(上头),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台阶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或猪肉,鱼,酒)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家具,琉璃货,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有多少挑,多少抬,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年轻的,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还有如“枕头两头丢,养的儿子像泥鳅”恭贺的话,以求吉利。铺盖里有枣,花生……喻早生贵子之意。新婚闹完房后,家具才能摆到位。
    开脸 亦称扯脸。即由送嫂用双线扯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
    十弟兄 当期那天,挑九个同辈男孩去陪新郎入席(共十人)。
    十姊妹 当期那天,挑九个同辈女孩去陪新娘入席(共十人)。
    迎亲 迎亲前一天,男方祭祖,行三行礼,五行礼。女方辞嫁,“我的妈,我的娘,把我的哥哥嫂嫂操打心,用打钱”纵声大哭。以花轿迎娶新娘,是沔阳人形成的风俗。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封同”)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在迎亲者“三请”、“四催”后,才见穿霞衣、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哥哥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盅茶,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也是纵声大哭。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轿里面有方便的马桶。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以示敬意。当然,也有骑马迎娶的。
    拜堂 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新娘出轿。新娘由牵姑娘的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伴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接着司仪唱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
    典礼 六,七十年代大致如下;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就位。
    (3)来宾就位。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0)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1)新郎新娘入洞房。
    (12)鸣炮奏乐。
    (13) 礼毕
    坐床 拜堂毕,新娘入了洞房。低着头坐在床沿,闹房开始,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三天无大小,三天无长辈”。传统的有“扒灰”。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烟请酒。
喜宴 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陪媒,第二天为正期,第三天称喝茶酒。正期最为隆重,乐队,吹鼓手,奏迎宾曲。以姑爷,舅爷为尊,坐中堂首位,作陪媒人。
    人情 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一般是别人原先赶了你多少,你得赶多少。
    瞌头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磕头斟茶,做长辈的得丢钱。
    参厨 第二天下午,新娘出洞房,蛋麻叶子,合页子先给厨房大师傅,后敬席客,都要丢钱。主要亲戚打发的多。
   送油粉 简单的说就是把新娘在娘家的用品新娘的哥嫂等人送过去,新郎方要设宴款待,打发。一般在当期的第三天。
   回门 三天回门。新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丈人丈母设宴招待。
   满月回门 结婚满一个月,女方派弟弟接姐姐回娘家玩。
   正月不空房 大年初三,四回娘家拜年。但都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
   服丧不成亲 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一般到满“五七”后才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颂布《婚姻法》,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不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证书。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礼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
仙桃民间丧俗
    解放前丧礼繁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有钱的人家设灵堂、安灵牌,悬挽联、做道场法事,超度亡灵。
    现在,旧丧祭仪式渐改,少数仍沿袭旧俗。送终:人将死,抬堂屋停门板上,头朝里。子女亲属静立身旁,称送终。落气,调死者头朝门外,痛哭。烧落气纸。告知亲朋,称把信。人死当晚,请人为死者洗澡。为男性死者剃头。之后穿衣,系腰带。腰带为白线,十岁一根,依年龄而定。点长明灯,在死人的肚子上放一鸡蛋,手里拿一个小葫芦瓢。装棺,称进材。棺内先垫白布,再铺纸钱。坐夜:在出殡前头的每天夜晚,有人陪着,怕老鼠挖死人的眼睛。出殡:孝子披麻戴孝,捧遗像在前,亲属穿白鞋或系黑纱在后,举行追悼会。后一路锣鼓鞭炮,送至火葬场。三日后护山,夜半到墓前烧纸,死后,每过七天祭奠一次,烧伏包,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至七七。满百日再祭奠一次,称烧百日。第一年春节贴白纸对子,第二年为黄纸,第三年贴绿纸,以示悼念。三年内,每逢死者周年日祭奠一次。
    而今,城里攀比热闹,宴席几十桌不等,大放哀乐,乐声与鞭炮齐鸣,非常热闹…….因此亦有人叹:如今死人死不起
仙桃民间生育习俗
    民间有“十二天剃胎头”之说,即在婴儿出生后的12天时给婴儿剃去胎发。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出生过12天后,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后就越好养活了,所以这天要举行一个小礼仪,一般不请外人参加。
    为婴儿剃胎头者多为年长的专业剃头匠。因旧时剃头用剃刀刮,稍有不慎,就会剃破婴儿的头皮。由于怕弄破头皮染上破伤风导致死亡,往往要聘请技术高、有经验的老师傅给婴儿剃胎头,也有的人家惟恐不测,只象征性剪一下胎发了事。
    剃胎头主家必须给赏钱。胎发不落在地上,用东西将剃下的胎发接住,最后将胎发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缝进婴儿枕头里,以祝孩子长寿。
    这一天月母子可以下床了,适当地在屋内活动了。也要给婴儿第一次穿上裤子。而胎发也多做成毛笔或其他纪念品留念。
    乳名,婴儿生后先要有个乳名,旧时一般多由产妇的婆婆给取。婆婆往往见景生情,脱口而出。如婴儿健壮,则叫“虎子”、“牛娃子”;或带有祈盼意义的,如“福庭”则表示孩子有福且能给家庭带来福气;若孩子体格较弱,恐不易养活,则取“狗娃子”、“石头”等贱名;若头胎是女孩,往往取名“想生”、“望生”等,以寓再生生男之意;还有取“沙弥”“和尚”的…….至于学名,则要待家中男性有权威的长辈和算命先生取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5-1-21 18:48 , Processed in 0.03929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