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河北省公安厅见证下,通过DNA数据库比对成功的蓝明秀母子,在邢台清河相认。寻亲26年,父母在广州采样,儿子在邢台采样,这样两组数据是怎样在庞大的数据库擦出了火花?河北的DNA数据库又是如何运转的? 23日,记者对省公安厅打拐科及DNA数据库负责人进行了专访。自2009年建立数据库以来,截至今年3月,河北已成功比对102例,今年以来已成功比对5例,蓝明秀母子便是其中一例。
科学严谨的分析是亲人团聚的基础
如今实验室已经掌握了大量失踪人口及相关人员的数据
实验室多年来成绩斐然
省厅物证鉴定中心DNA数据库为河北省最先进权威的DNA鉴定分析机构 6年时间有102例比对成功 还记得蓝明秀母子的眼泪和狂喜吗?3月18日本报头版刊登了这对失散26年的母子相认,认亲一刻打动了读者的心。26年,被拐的儿子似有所知,却想不到丢失儿子的母亲正在全国各地苦寻。 最后将母子关系确定的,就是DNA比对数据。省公安厅DNA实验室副主任张艳霞介绍,这只是今年对比成功5例中的一例。 1997年,公安部建立打拐DNA数据库,彼时的数据库容量很小,各省也没有单独的数据库与之相连。2000年,公安部开始大规模地采集检测打拐DNA数据,同年,河北将历年上报的打拐数据全部上传保存该系统。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专门供打拐使用的DNA数据库,河北也在这一年建立了与之匹配的数据库,被拐儿童家庭的DNA在数据库的碰撞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盲比,这意味着不管孩子卖到了哪个城市,只要父母和孩子的DNA在数据库中,就有可能实现比对成功。“数据上传后,电脑会自动进行比对,如果比对成功,就会在电脑上进行显示。”张艳霞打开全国失踪儿童DNA数据库,最上面一条信息正是蓝明秀一家的比对案例。张艳霞介绍,2009年至今,DNA实验室已经帮助102个家庭比对成功,仅2013、2014两年就比对成功50例。
全省的儿童血样样本都会送往省厅DNA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最长寻亲者失散达33年 蓝明秀母子寻亲26年终相认,但这并不是DNA实验室的最长案例。省公安厅打拐科科长陈源介绍,在已经比对成功的102个家庭中,最长的寻亲家庭失散了33年。今年比对成功的5例中,也有一家失散了28年,目前已经基本落实。 还记得2012年,本报刊发的“宝贝回家”打拐系列报道,在线访谈曾邀请被拐儿童家长代表刘氏夫妇吗?1992年他们两岁的儿子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服装市场被拐,22年刘妻没踏进石家庄一步,不愿触及伤心地。 访谈当天,44岁的老刘对着镜头大哭,“有生之年就想看看我儿子,你过得好不好?”报道刊发后,很多网友留言,感叹被拐家庭父母的艰辛,痛斥人贩子的可恶。23日,陈源特别提及,刘家的孩子通过DNA比对,2014年已经找到。 父母都采血,精准度最高 既然DNA鉴定准确率这么高,为什么有人会寻亲30多年才找到亲人呢?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数据都上传至数据库后才会比对成功,有的被拐儿童成年后,即使知道了自己系被拐,顾忌养父母的情绪也不会主动采血,以致父母苦寻孩子,数据库苦等数据。“针对打拐的DNA数据,各地方公安机关是不允许比对的,因为省公安厅里的实验室比地方的实验室比对的位点更多,精准度更高,99.9999%的准确度后,我们还要部署进一步的核实工作。之后,才会通知当事人。”陈源介绍,这也是要求父母双方都要采集DNA的原因。“父母单方采集DNA,会造成数据库中比对出多个数据,针对这些疑似的数据,就需要逐个地核实排除。”陈源说。特别强调的是,目前,河北各地针对失踪儿童、被拐儿童父母的采血都是免费的。在蓝明秀的寻亲案例中,因其采集的血样时间过久,第一次比对并未成功。陈源介绍,可以二次采血,但数据不重复上传,如果DNA数据有更新,可直接更新数据。
全省的儿童血样样本都会送往省厅DNA实验室 必须采集DNA数据信息的人群 省公安厅刑侦局政委毛力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打拐环境已远好于过去,“我们统计的数字显示,传统的从家长身边将孩子拐走的案件已经大幅下降,现在寻亲的大多是过去拐卖、家长持续寻找的案例。” 目前打拐工作的难度在于,数据库掌握了寻亲家长的DNA信息,但是很难获得被拐孩子的信息。毛力偶介绍,“我们期望群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邻居家的小孩是买来的,或者被拐孩子知道自己的来历,要积极地到公安机关采集DNA信息。” 公安部规定5类人必须采集DNA数据 已经确认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 河北必须采集DNA数据者已扩至13类 1、未办理户籍登记的儿童;2、非亲属关系申报办理户口的儿童;3、与家庭成员户籍地址不在同一城市的儿童;4、落户时间与出生时间相差较长的儿童;5、街头流浪乞讨卖花卖艺的儿童;6、被强迫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7、民政福利部门、救助机构内的儿童;8、办理收养登记的儿童;9、无出生记录或涉嫌伪造、变造出生记录的儿童;10、卫生部门有防疫但无户籍登记的儿童;11、计生部门掌握的非亲生儿童;12、教育部门有入学登记但无户籍登记的儿童;13、群众检举的来历不明儿童。
每天都有失散多年的亲人通过DNA数据库比对出来 特写:5-6小时搞定一组数据 23日下午,省公安厅DNA实验室安静得几乎掉根针都听得见。 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即使是副主任张艳霞,也要洗手、换衣服、穿鞋套、戴口罩和帽子。 一组血样来实验室前,要经过如下程序:从基层派出所采集后,录入到一个叫血卡的样本盒上,密封后和被采集人填写的数据卡装订在一起,送到实验室。 张艳霞的第一道程序是把这些数据梳理,经过提取、扩增、检测、分析四个环节后,来到最后的上传环节,上传的数据如果和库里的数据有对应,电脑会直接提示。但这样的惊喜不是每天都有,大部分时候,五六个小时分析后的一组数据,把沉默的上传保存在数据库进入等待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