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7|回复: 1

[一般新闻] 让打拐保持热度需鼓励社会参与

[复制链接]
河北悠闲 发表于 2015-4-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网络时代的打拐路径与社会责任”研讨会在京举行。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研讨会上表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拐卖儿童发案数不断减少,破案率不断提升,但由于拐卖犯罪流动性比较大,单靠公安部门破案如同大海捞针,“网络打拐”等新方式让社会力量参与“打拐”,为破案提供了很多方便。(据4月16日新华社报道)    与几年前“微博打拐”成为全民话题时相比,公众如今对打拐的关注度确实降低了很多。不过,尽管没有权威数据表明至今仍有多少家庭因儿童被拐而破碎,可以肯定的是,打拐在现阶段仍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让打拐保持热度,需要公安部门的持续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打拐行动之中。
    近段时间来,不断有媒体爆出,打拐开始与专业的公益组织甚至是爱心企业结合在一起。譬如,浙江萧山电力携手“微博打拐”的专业公益组织,通过深度互补和分工协作的“互联网+”模式,进行打拐事业的拓深;再譬如,借鉴美国“牛奶盒寻人”活动,中国食品企业乐世小厨在产品包装袋上印上失踪儿童的信息,希望以此参与公益并引起社会关注,尽企业微薄之力帮助孩子回家。
    只要我们继续寻找,还会发现更多类似的新闻。就在3月20日,中国平安宣布推出创新型少儿保险产品——“宝贝平安险”。具体说来就是,投保该款产品并生效后,若被保险人失踪,经当地公安机关立案后,投保人即可获得专业救援公司提供的找寻走失儿童的服务。读罢系列的新闻,不知道你在此刻会有怎样的心绪?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公共救济的可能无处不在。当打拐不仅是警方与志愿者的事情,一些富有责任心的企业都踊跃参与其中;当打拐开始由单兵作战,转向深度互补和分工协作的“互联网+”模式;当失踪儿童的信息不仅出现在电视中,而是在食品包装袋上就能发现它们;当打拐甚至获得来自保险行业的支持……由此带来的必然是打拐行动本身难度的逐渐降低。而曾经对打拐事件开始麻木的公民,其内心的关注和怜悯度,将被重新点燃。
    要让拐卖儿童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主要有赖于经济发展和司法层面的努力。其中被不少专家学者重点提及的一点就是,如果儿童拐卖行为中的买家也能被依法追究刑责,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可能不会如此猖獗。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让各个地方的发展相对均衡,不至于产生“养儿防老”进而买卖儿童的行为,又或者从司法层面进行改良,这些都是宏观或是相对漫长的过程。而在打拐形式依旧不乐观的现实下,当前需要从更具体、更易于操作的工作做起。
    让企业参与打拐行动,让打拐行动拥有更多互联网的属性,又或者让打拐直接包含于保险或食品消费的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整个社会其实都蕴涵着能够助力打拐的巨大能量。现在的问题在于,这种成为生活方式的助力打拐新方式,多数依旧只是少数公民或企业的作为。自发的行动虽然值得鼓励,但倘若从形成社会合力的角度来看,又未免稍显不足。在公民或企业的行动后,打拐部门或者是更高层的制度安排,应当主动参与其中,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让社会力量参与打拐的效应最大化。
    那些数目巨大与行踪不明的儿童,他们该如何被重新发现?从某种程度而言,任何一起拐卖事件,都是所有人的灾难。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方努力让打拐成为所有人都愿意参与的一项行动。让打拐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正是让“许多人短时期内知道”的路径。先行者已经走在路上,现在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参与
http://midchina.xinhuanet.com/2015-04/20/c_1115023914.htm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战士 发表于 2015-5-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也该有“牛奶盒寻人”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日前在新华社《瞭望》周刊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网络时代的打拐路径与社会责任”研讨会上表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拐卖儿童发案数不断减少,破案率不断提升,但由于拐卖犯罪流动性比较大,单靠公安部门破案如同大海捞针,需要“微博打拐”、“网络打拐”等为社会公众参与打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破案提供更多线索和便利。
  2011年春节开始,由中国社科院研究院于建嵘、记者邓飞等人发起的“微博打拐”活动,促进亿万网友“随手拍”式的参与,与警方、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力量紧密结合,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打拐”行动,充分显示了全民打拐的威力。“微博打拐”之所以能迅速形成舆论热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微博是用户和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第一网络媒体”,微博上发布的失踪儿童信息,在第一时间被网络大V和众多网友阅知、转发,以几何级速度和烈度广为传播。然而,最近一两年来,随着“微博热”降温,微博的聚集效应和传播效应明显减弱,“微博打拐”再也难以成为舆论热点,虽然“微信热”取代了“微博热”,但微信并未能像之前微博那样发展成为打拐平台,总之“网络打拐”的效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时代的打拐路径与社会责任研讨会分析了扩大社会参与、拓宽打拐路径的多种思路,其中,知名食品企业“乐世小厨”提出,即日起在系列产品外包装上刊印获得授权的失踪儿童信息和“微博打拐”官方微博二维码,顾客可以很容易在产品包装上看到失踪儿童信息,同时还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打拐”,获知更多失踪儿童信息,并可通过“微博打拐”举报疑似被拐儿童的信息,为警方打拐提供线索。在食品包装上刊印失踪儿童信息,扩大失踪儿童信息的传播范围,这个创意引起了与会者和媒体的兴趣,也受到一些网友的质疑。
  现代社会也是“消费社会”,食品特别是儿童食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失踪儿童信息刊印在食品包装上,相当于把“寻人启事”发送到城市和乡村的千家万户,其传播效果之大是丝毫不用怀疑的。一些网友对此提出质疑,主要是说企业低成本甚至无偿采用失踪儿童信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产品的销路,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企业实际上是在“消费”失踪儿童,如此以“打拐”之名行“广告”之实,不但有失公平,还可能侵害失踪儿童的合法权利,云云。
  网友的担心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未免太过计较和矫情。企业以刊印失踪儿童信息的形式参与打拐,本身也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一定要说这是广告行为,那也不能算是单纯的商业广告,而更多地具有了公益广告的特征。从技术层面上说,在食品包装上刊印的失踪儿童信息,必须获得警方和儿童家长的授权,被拐儿童获救之后,企业应当立即更换包装,刊印新的获授权的失踪儿童信息,同时避免已获救儿童的信息继续扩散。从法律责任上说,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规定,食品企业应当通过一定的资质认证,才能获准在食品包装上刊印失踪儿童信息,以确保其参与打拐全程规范操作,并应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资助打拐的公益资金;企业一旦被发现有违规操作或欺诈行为,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至被追究刑责。
  把失踪儿童信息刊印在食品包装上,其实不是“乐世小厨”的首创。1979年5月25日,美国纽约6岁的小男孩埃坦·帕茨征得父母的同意,第一次独自出门上学,在短短的上学途中失踪。小埃坦的照片被印上牛奶盒的侧面,进入全国的超市、商店和千万家庭的餐桌。后来,5月25日被宣布为“国家失踪儿童日”,美国社会开启了为期近10年的“牛奶盒寻人活动”。尽管小埃坦最终未能回到父母身边,但他的不幸遭遇,使美国社会开始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推动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出台与更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美国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无疑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卫 臻)
http://tech.xinmin.cn/3c/2015/04/30/2753842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7-1 21:37 , Processed in 0.0364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