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抗日战争时(约1942年)与家人失散的,当时约6岁,由于年幼无知,加上给人拐骗转卖,(小时我是讲广州话的),后被卖到梅县就讲客家话了,由于语言从小就改变了,时间长了对自已所有亲人的姓名和自已的姓名都不记得了,但经过自已反复的回忆,对于失散时的经过情况和自已小时与家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父母的职业等情况,在我脑海留下深刻印象.
一、失散时的经过:
我记得抗战前,我父母是在广州市开过小百货商店,后来又开过泡馆,至广州沦陷前夕才把家具等搬迁回乡下,乡下离广州并不远,家具是顾小木船运回乡下的(由广州至乡下船行约一天时间),回到乡下后仍继续在离老家很近的圩镇上开店,直到日本侵略者快到乡下时才停止开店,由于日寇的"三光"政策,全村的房屋几乎全被烧光,在无家可归时,父母忍痛将我送给一个不认识的妇女(可能当时做小孩贩卖的) ,因当时跟着这个妇女走的还有七、八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她把我带到惠州(即现在的惠阳) 转卖了(由老家到惠州,开始是步行约二天的路程,接着坐了一晚的小木船 就到了),在惠阳住了几天,才转手把我卖到梅县的.
二、家乡的自然环境:
我的家是在一个小村庄上(即在一间大糖厂对面河左边的村庄上),村内有一条小河,可以通小木艇,与村口的一条大河相通,大河面宽约三、四百米,日寇的小电船曾在这河面上进入过,村口路旁有一座神庙,庙离大河岸边约有四百米.庙前有一座石拱桥,垮过小河面,站在拱桥面上可以看到大河面,拱桥下面是装有水闸门的,庙与拱桥之间有一条道路通往大河岸码头,也是通往村口的主要道路,村内来往的人要从大河边码头上小木船过渡上对岸.离码头几米的岸边竖立着一座石牌坊 ,石牌坊的左边是一片宽阔地,离石牌坊不远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小凉亭,由河岸码头至神庙前道路旁有几棵高大的木棉树.
特别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站在村口的大河岸边,向对岸左边望去,可以看见一间大糖厂,该糖厂抗战时期就是用机器生产了,这是作为寻找家乡地址的主要依据.
三、失散前我家里的成员和亲戚情况:
失散前我家里共有六口人,即父母亲和我们四姐弟,姐姐是老大、哥哥是老二、我是老三、妹妹是老四,母亲的个体比父亲高大,我有一个伯父在离我们家较远的一个圩镇上开中药店,小时父亲常带我到他家去,去时要坐约两个小时的班车,接着又要搭小电船过海,再步行约一个小时才到达.另有一个姨姨及全家人在我家很近的圩镇附近修补,做皮鞋为生,由我家去姨姨家里,就在村口过渡上岸后大约走一个小时就到达.这是我印象较深的两家亲戚.我相信这两家亲戚现在必定还有人生存的.尤其是伯父家里当时人口较多.
四、新造糖厂和南海平洲糖厂机会比较大,其他糖厂中顺德糖厂和东莞糖厂就不像老家,我去过这两家寻找过。我记得我们从广州逃难回家的时候,划的小木船一天的时间就到家了。(番禺南亭镇这个地方有点像我的家,我前年去这个地方找过,给当地人留了电话,一直没有反馈)
五、我在20岁的时候来过珠三角寻找过,我根据记忆把家乡的地图画了下来,寻找了70多年,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能够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