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投热点网(news.cngold.org)2月12日讯。 10个儿童,2个留守、1个流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经历着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截至2014年,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53亿。在“大迁移”的背后,伴随着至少6103万的留守儿童和3581万的流动儿童(流动人群的随迁子女),他们分别占到了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和12.8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分别达到11.34%和10.73%。 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则是广东,规模达434万,占全国12.13%。其他数量较多的省份还有浙江、江苏、四川、山东、河南、福建。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 男孩流动,女孩留守,命运开始不同 根据我国的生育政策,不少在外流动的家庭会在生育期返回农村和流出地生育。一般在婴儿和幼儿逐步长大以后,他们才随着父母开始迁移。 全国妇联报告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例数据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现象:5-14岁,即从幼儿园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男孩比例始终高于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迅速提高。这种性别比例的差异体现出,流动人口家庭往往更愿意将男孩带在身边共同迁移,而女孩则有更大的概率被留守在农村。 这意味着,外出打工人群的子女,从出生起就可能有了不同的命运。 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照料、陪伴人群来看,接近6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来照顾的。隔代照料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覆盖5个省份,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显示:在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孤独和抑郁程度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 但是在接受教育方面,流动儿童失学的情况反而比留守儿童更为严重。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数据:6-17岁的流动儿童不在学率(10.9%)大大高于留守儿童(5.2%),特别是13-15和16-18岁两个年龄段较为明显,且随着年龄增长,差别也越来越大。 流动的可能再留守,留守的终将流动 教育政策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群体结构中。 流动儿童群体中12-14岁年龄段的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这被解释为随迁子女返乡“再留守”现象。这个阶段流动儿童的返乡,实际上受到城市中考和高考政策的显著影响。因为,流动人口不能在流入地进入公办高中和参加异地高考,所以被迫回到家乡。 另外,数据还表明:15-17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数量明显减少,相应的,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的比例明显变大。这一点从流动儿童的在外时长也得到证明:0-14岁的流动儿童平均外出流动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岁流动儿童的平均流动时间降低明显,平均3年左右。 殊途似乎将要同归。这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大量无法继续接受教育的大龄留守儿童最终还是成为了新生代“流动大军”。 城市or乡村,何处是他们的未来? 然而,由此形成的新生代外出务工群体,又与他们的父辈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现状与曾经流动或留守的经历高度关联。 首先是外出打工的动机不再单一。一项“第二代农民工特征的对比分析”的研究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动机比较不倾向于生活所迫,特别是曾经的流动儿童。但同时,曾有流动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承认“打工是自己的决定”的比例却低于曾留守的,这似乎表现出“流动一代”农民工某种特殊的尴尬。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有务农经历的比例整体都不高。尤其是曾随父母外出的流动一代,他们中有务农经历的比例不足一半。不熟悉农村生产、生活,又疏离于农村社会、文化,他们身份认同更为模糊,既不认同农民的身份,又不倾向将自己归属于工人。 *请点击图表查看详情 将来,他们可能承受着城市中巨大的生活压力,却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再回到农村务农,成为被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 http://news.cngold.org/c/2016-02-12/c3898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