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贵阳依依 于 2017-3-3 21:57 编辑
历史将永远铭记你们,烈士!
——刘国才烈士遗孀寻亲记
编 辑:麦 妖
题记:不变的星辰,不变的风,匆匆走过逝去的梦,留在心中的成为永恒。60年光阴,嫣然而过,把一个少壮青年模糊在历史长河中,也把一个23岁的年轻少妇变成满头白发的垂暮老妇。只有那颗寻根的心不变,哪怕经年累月,时光蹉跎。不知道当年刘国才中弹倒地时,是否会想到自己的爱人,是否想到60年后她依然在为了找寻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而潸然流泪。仅以此文作为烈士刘国才遗孀寻亲的历程记录。
2016年1月21日,宝贝回家宜宾志愿者麦妖在四川群浏览信息时,看到了志愿者小刘发布的一条《等着我》寻人信息: 寻烈士父亲的家人 刘国才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1949年入伍,1951年参加志愿军入朝鲜作战,光荣负伤三次,立甲等功一次,被评为三等一级残废。回国后在四川革命伤残军人医院疗养,后于1953年调任四川凉山州雷波县公安局工作,任治安股股长,在1956年1月深入雷波簸箕梁子乡调查敌情时于同月七日被叛匪包围,外出察看敌情时遭匪袭击牺牲,同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定为烈士。登记信息里,还有一张烈士证:
麦妖深深被这位1931年出生,1949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立过一等功,腿部还有未取出的弹片,最后牺牲在凉山州剿匪战斗中的烈士所打动。马上联系了小刘,要求在宜宾地区跟进烈士家人的找寻核查工作。
根据烈士遗孀先期提供的信息,烈士有母亲唐华福,大哥刘国清,抗战时牺牲,三哥刘国华,还有个二哥不知名,家里在和平乡,1952年分过田地,后来修建铁路时被占用,母亲唐华福到高县福利院养老,1975年在高县福利院去世,刘家一门竟出了两名为国捐躯的烈士,着实令人敬佩!
麦妖首先联系了高县民政局优抚股,刘股长在查询后告知高县并无此烈士的记录,建议到烈士牺牲地民政局查询。麦妖马上又打电话给雷波县民政局,查到确实有这个烈士,但只有简单的生平简介,并无家人的具体信息。
仔细分析过后,小刘和麦妖请志愿者淡然帮助查询了高县境内的5个疑似刘国华的信息。接下来的几天里,麦妖挨个打电话核实比对,遇到过善良的热心人,也遇到过把他当做骗子的怀疑者。核实到最后一个刘国华时,一时无法进行,高县的一位志愿者心意及时出现,找到了社区的联系方式,麦妖在社区工作人员那里拿到了最后一位疑似刘国华女儿的电话,通话后觉得声音很熟悉,对方也直接来了一句:你们还没找到啊?原来这位刘国华的女儿正是高县民政局优抚股的刘股长。当得知为了找她,志愿者又用了三天的时间,刘股长也被志愿者的执着所感动了。表示以后需要帮助时,她一定尽力。事实证明,最后在核查高县武装部时,刘股长确实帮了大忙。
五个刘国华全部排除。围绕老家和平乡和修建铁路这个线索,麦妖和靖棠、省略网名等志愿者又查找地图,在高县找到了和平乡与宜珙铁路,修建时间和烈士遗孀提供时间一致。于是麦妖加入了当地和平乡杨柳村的老乡QQ群,群主张医生和一个郑姓女大学生在了解情况后,一起和全村村民热心的联系了铁路沿线的四个村社的村长书记,挨个村庄开展排查,但最终都无结果。
小刘又和烈士家人详细联系,获知了一个新线索,刘国华是盲人,后来娶了个老婆是聋哑人,同时麦妖又联系了雷波县档案局,希望能从这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机构获得新线索。档案局的肖姓工作人员听麦妖介绍了烈士的详细情况后非常支持,马上找领导汇报,查询了库房中的老档案。找到了一张烈士登记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刘国才烈士的从军经历、立功负伤等情况,而且突破性的有了一个详细的地址:宜宾市一区家和乡大地高级农业社。麦妖马上把这一情况转告小刘,同时和宜宾市的另外几个志愿者:靖棠、小钟、省略网名、彬崽分头查找这个50年代的老地名和现在新的行政规划之间的联系,西昌的志愿者方任也在当地开展查找,并找到了一本专门介绍凉山剿匪的地方志类书籍,联系上了作者,进而查找到了烈士生前的战友廖乾模,遗憾的是,并没有其他有效的信息。
有了前次的经验,麦妖又第一时间联系了宜宾市档案局,张姓工作人员听说情况后也是非常支持和配合。马上停下手中工作,帮助查找。经过几天的反复查找,一大批当年的历史档案材料浮现,里面有大地社的丈量土地报告,嘉禾乡工资改革记录等等,同时市档案局的张老师又联系了翠屏区档案局的小王和高县档案局的小王,三个单位联合查询,又找到了高县福利院的一张人员登记表。在这些档案中,证实了家和乡实际应为嘉禾乡,由和平,民主,嘉禾三个小乡合并而成,就在现在的翠屏区象鼻镇辖区内。同时高县福利院的人员登记表上也没有烈士母亲唐华福的名字,至此,高县被彻底排除。
围绕烈士母亲在高县福利院这一信息,结合小刘了解到的烈士母亲在当地最好的福利院生活去世,麦妖大胆的认为烈士母亲居住的应该是宜宾市社会福利院,并于当天和宜宾市福利院取得了联系。同时宜宾另一志愿者小钟所在的医院科室里正好有一位病人是福利院的孤儿,她提供了福利院梁华副院长的电话,麦妖随即与其接洽。第二天,福利院传来好消息,唐华福确实于1960-1975年间生活在那里,并且,福利院找到了1965年的一张人员统计表和当年唐华福委托福利院领导代写给烈士遗孀周里秀的一封信。
麦妖马上坐车一个多小时去位于远郊盐坪坝的宜宾市福利院,梁院长早已把登记表准备好放在桌子上,同时也翻看了当年烈士母亲委托院领导写给雷波县商业局领导的信件,内容是委托他们帮忙询问烈士在那里工作的妻子以及烈士儿子的情况,因为烈士遗孀已经一年多没和她联系了,老人心中颇为挂念,落款时间是1965年3月13日。
从信中内容不难体会这位当年72岁老人内心的焦急,也能想像得出1975年离世时她满目的遗憾和无奈,82载风雨人生路,历经两个儿子先后战死,一心想念的孙子却无法相见。那一刻,她心中肯定是无比的怅惋与凄凉。
梁院长又带麦妖去看了当年唐华福所住的老房子,那几排1951年修建的老房子,一切都保持着当年的布局,60年过去了,老屋不变,人已随风。
因为梁院长告知,7月份福利院将整体搬迁,所有的老房子等将不复存在,麦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小刘,经过小刘和烈士家人沟通,烈士家人于5月14日来到宜宾,探访了福利院当年老祖母生活去世的那座老房屋。站在院落中,83岁的烈士遗孀泪如雨下,烈士儿子和孙子、孙女也难掩泪水。院子的石条凳上,当年唐华福就是坐在上面,一边和其它老人聊着天,一边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儿媳和孙子的身影,一等就是15年,直到最后去世,烈士遗孀坐在长条凳上,久久不肯离开。 烈士家庭地址大概确定后,志愿者靖棠和彬崽实地对大地村附近进行了一次核实,问了很多老人,但都没有找到相关信息。这时,雷波县档案局的肖老师又在组织部找到了一张烈士结婚申请书。上面有烈士亲笔写的地址:宜宾市和平乡三村。
麦妖又联系档案局的张老师查询和平乡三村的档案,正巧张老师的很多同学都在宜宾市翠屏区江北长大,还有一个同学就在大地村附近的翠屏区人民政府象鼻街道办事处任职。于是张老师马上将麦妖写完的烈士遗孀寻亲信息转发到同学群。大家看到后,为烈士一家的经历所感动,开始在各自的QQ群中不断转发。张茂同学几次实地查找,向当地老人问询情况。象鼻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尹主任更是热心,第一时间把烈士的寻亲信息转发到了象鼻街道办事处的政府工作群中,并发动下辖的挨着铁路的四个村的书记、村长进行拉网式摸排。
象鼻街道办事处的胡书记在接到尹主任的报告后,也亲自给下辖的各个社区主任,书记打电话,安排专门人员,配专车挨个社区进行核查,希望能找到烈士家人。
6月1日,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现年89岁的大地社原副社长,现象鼻街道龙泉社区的老书记林国清老人被龙泉社区的李书记,邓主任找到。麦妖马上和政府尹主任、易主任,社区李书记、邓主任等领导到林老书记家拜访,林老书记89岁高龄了,但双目有神,精神状态特别好。老书记回忆了当年的很多刘家,但唯独对于这个有着兄弟四个的刘家没有印象,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不便过于打扰,大家先行告辞。
6月2日一早,麦妖就接到尹主任打来的电话,说林老书记想起来一个重要线索,现在正在龙泉社区等候,而且当年的和平乡四队的队长也在一起等候。麦妖马上赶去,林老书记回忆起和平乡三村的四队有这么一个唐华福老人,但只有两个儿子,是1952年分土地时搬来的外来户。而且儿子的名字和我们所掌握的有出入,二儿子叫刘志诚,三儿子叫刘少辉,因为昨天说的烈士母亲有四个儿子,所以老人一时疏忽,把她排除了。今早一想,烈士的大哥抗战时牺牲,烈士本人1949年当兵后几乎就一直在外,没有回过老家,家里自然只有两个兄弟了,而且全村只有这一个母亲叫做唐华福的家庭。
麦妖进一步询问,老书记说这个三哥刘少辉是个盲人,妻子是个聋哑人,麦妖激动的一拍桌子,对啊,这就是烈士的三哥,和烈士遗孀先前提供的刘国华是个盲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的信息完全符合,而且,在同一个乡村,母亲名字符合,搬入分田地的年代符合,老房子下面几十米处就是铁路,这一切哪有那么巧合的其他人。老书记和大家分析,当年很多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常用名,一个书面名。很可能这个刘国华就是常用名,而刘少辉是用于户籍等正规场合的书面名。
麦妖继续询问后人的下落,老书记很低沉的说,1960年前后,刘少辉,刘志诚两人因病已经先后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人,当年因为历史原因,也不清楚两兄弟的最后埋葬地。1960年后,唐华福被人接走,这也和我们掌握到的烈士母亲1960年至1975年生活于宜宾市福利院相吻合。
一阵沉默后,大家一起驱车赶到了当年的烈士母亲唐华福所居住的和平乡三村四组旧址,现在的象鼻镇龙泉社区黄桷嘴,89岁高龄的林老书记和85岁的四队老队长黄老伯也不辞辛苦,一起前往故地。现场残砖烂瓦,一片凄凉,只有当年门前的一些竹林还在,早在三年前,这一带就已经推平准备开发房产了,麦妖望着眼前的一片景象,不禁流下了眼泪。四个多月的艰难查找,横跨两个州市,那么多的好心人和行政单位牵涉其中,鼎力相助,最后的结果却是这么的凄凉。
后记:刘国才遗孀寻亲,是我接触到的年代最久远的案例,跨越60年。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历史档案的震撼力。那一页页发黄的纸张,紧锁60年后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凝重感,更使内心充满感悟。那一个个纸张上的名字,曾经都是一条条鲜活无比,有情有义,有血有泪的生命。档案可以凝固他们的名字,同时保留他们曾经的风情,留给后人在不经意间去慢慢感受那过往的曾经。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功劳,是大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在这里,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致敬。许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做了很多工作,而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案例,而案例的编写时间要求相对紧迫,难免会对案例的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完善总结的内容,确保案例能够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有遗漏或是偏差,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随时提出修改意见,案例总结如有不妥,可随时与案例编辑或网站管理暖(732951903)或者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