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95|回复: 0

[调查探讨] 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与意识 2

[复制链接]
keaibao 发表于 2007-12-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呼吸并发出声音,从心理意义上讲,“哭”具有获取妈妈爱抚的作用。“哭”这种行为在小孩身上非常频繁,孩子喜欢哭,因为他可以从“哭”中得到相应满足,比如他一哭,妈妈就来喂奶,他再哭,爸爸来换尿布,所以只要父母把孩子照顾得足够好,孩子会逐渐相信,他只要一哭,就什么都有了,“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孩子一哭,什么都有”进而,孩子会形成一种观念,只要他一哭,就会得到援助,因此,慢慢地他会形成自信心,相信自己有通过一定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孩子哭,父母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于是他习惯了带着哭声入睡,醒来再哭,还是什么也得不到满足,当他觉得他没有办法使妈妈发现时,他就会丧失信心,所以说妈妈给孩子定期喂奶,孩子一哭,就过去,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的第一要素,另外,这种做法还能让孩子形成安全感,因为他不会担心自己会被饿死,同时,还能形成人际信任,一位好妈妈通过自身行为,能让孩子相信她是可依恋的,可信赖的,妈妈还能交孩子人际交流,情感互动的能力,这时,孩子会形成第一种人际关系,只有幼年曾经体验到充分母爱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对他人奉献爱,逐渐地,他发现有一个说话粗声粗气的人对自己也不错,哦,那是爸爸,他也是可以信任的,由此扩展,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对幼儿园的其他伙伴他也形成了信任感,应该说一个人一生中,相伴时间最长的是同龄人,而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学着跟同龄人打交道,这能培养他们平等,尊重,协商的心理品质。所以送孩子上幼儿园是必要的,不能忽视,在这之前,能跟妈妈,爸爸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孩子下一步跟同龄人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有研究发现:两岁以内,如果离开妈妈达八个月之久,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会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离群素居,当然,如果一出生的时候就抱给奶奶喂养,奶奶就相当于妈妈的地位,离开奶奶八个月会产生同样的后果,但是最好不要让奶奶或其他人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替代了妈妈的作用,这会滋生很多心理问题,其一,一旦孩子在他八岁时,奶奶去世了就相当于未成年时要经历一次“母亲”去世的打击,这对他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其二,即使奶奶健康,等到上学的年龄时,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孩子容易跟母亲形成对抗情绪,因为奶奶从来不逼迫他学习,而爸爸妈妈小时侯并没有养他,而现在却总是管着他,让他学习,做作业,这会使他比较奶奶和爸爸,妈妈,感到前者是好的,后者是不好的。更严重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家庭内会出现亲子冲突,家庭暴力,如果冲突处理不好,会使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这里有一张图片是小猩猩亲昵的依偎在母猩猩的怀抱里,这里有一个有名的实验“创造两个人工的假猴子妈妈都用铁架子扎成,并系上奶瓶,但是一个包上毛茸茸的皮层,一个不包,按照我们想象”有奶便是娘了“。小猴子发现随便吃

哪一瓶奶都是一样的,但是结果发现小猴子会专找用那个包着皮的”妈妈“喝奶,并且吃饱了,过一会就跑过去抱着”妈妈“攀登一会儿。可见,母亲和出生不久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喂奶这么简单,而且母亲喂奶时的那番呵护,那种表情,那些语言,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把它叫做“attachment”这是孩子人际交流的开始。

其实,孩子勇敢与否,也与妈妈的呵护相关,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两岁的孩子面对从没见过的小白兔的时候,他会好奇地睁大眼睛看,但他不知道小动物对他是否安全。所以,他又有些害怕,他先伸手去摸,但很快又缩回来,然后他去找妈妈,一手拽着妈妈一手指着白兔,向白兔靠近,可见从对妈妈的依恋关系中,孩子建立起安全感,等到孩子渐渐长大,他心理就有了”好妈妈“的映像,这时,如果短暂离开现实中的妈妈,他的安全感不会立刻丧失,孩子和妈妈之间是否相互依恋,孩子是否感到妈妈可信任,这决定着将来孩子是否勇敢。决定着孩子以后能否继续搜索未知,开拓创新。

美国有一本书《Life after Trauma》其中提出了“心理创伤的理论,比如说,经历类似“911的恐怖事件或空难事件,或者微小的被伤害后,我们的某些方面会被损害,这包括“第一,安全感;第二对他人的信任;第三关于生活是可控制的自信心;第四,自尊心;第五,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包括谈恋爱都会涉及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多高,恋爱和婚姻的质量就有多高。当然,高质量不等于不离婚。有的女孩被别人追着被动的接受对方的付出。最后找到的是父亲般的温暖,她自身份演着女儿般的角色,在这种恋爱关系中,她找不到平等的互相奉献的爱情,这时在婚后生活中,她对丈夫感情仿佛父亲般的感情。因此无法激发出她的热情和欲望,最后会导致她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最后可能给丈夫带来生理,心理伤害。

我们的过去影响着我们的现在,而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又铸造着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早年的经历比较好,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自我发展,而如果早年会遇到的问题较多就可能在成年后形成性格上的某种缺陷和不足。比如我们如果早年没有遇到可信赖的父母,成年后就容易对谁也信不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由幼年的人际关系塑造而成的。成年后,我们带着内心基础与他人打交道。心理健康就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能继续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这个角度讲,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都与人际关系相关,但是,我们小时侯经历的事情比如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他们怎样对待我们能够被我们决定吗?显然不能,既然幼年的经历对自我成长有那么重要的影响,是否意味着我们终身的性格

无法改变呢?我们的命运无法逆转呢?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一旦成年,我们就有了反思能力,可以对幼年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某些程序进行修改,所以今天我选择了自我意识当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并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来修正一些不好的程序。

“自尊“即对自身价值感的肯定,肯定自己对社会 对他人有用处。

“自信“是最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坚信。

“自我效能“是对自我潜力的肯定。它更多地是由既往生活经历导致而成的。比如,过去我学会了骑摩托车。难道现在我就不会开汽车了吗?过去成功的经验让我们相信自己有做某件更难的事情的潜能。“自尊”“自信”“自我效能”共同的反义词是“自卑”。它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修正自卑感。我特别喜欢尼采所说的“重估一切价值”。我说,我们要重估自我的一切价值。这是非常必要的,内外向性格的创建者著名精神分析家革格,曾讲述过自身体验,到三十四五岁时,他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感觉活着没有多大劲,为什么呢?因为博士毕业了,教授头衔带上了,他开始质疑自己还能干什么?后来他发现,他原来所追求的“博士”“教授”等头衔,都属于社会外的价值,只有追求自我的内在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让自己生命重新焕发热情。

自卑的本质是自我劣等感,自我排斥,自我憎恨,自我不接纳,具体表现有:首先是自我认知上自我评价过低。“我不行呀,我太笨,我肯定毕业不了,我的朋友也离开了我,我太没用了。”总之,觉得自己没出息,有的上了本科,考上了研究生,竟然也这么说,可见自我评价和自身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完全相符。

我特别佩服一位搓澡工,就在我们家跟前那个浴池,赶着搓澡,赶着唱,而且唱的有板有眼,字正腔圆,什么流行唱什么《东方商人》流行她唱《东方商人》,《两只蝴蝶》流行唱《两只蝴蝶》然后高兴的跟你唠,昨天跟谁谁出去唱歌了,按理说搓澡工,社会地位不高,但她自己不那么觉得,她有自己的快乐。她就不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弗洛伊德关于死亡本能的问题,有一种说法,人将自身的能量完全释放后就自然歇息了,正如生命之花热烈绽放后就会凋零,这让我联想到北大的登山运动员,在山鹰社五位同学遇难后,队员回到北京,家长来看望,批评他们“登什么雪山,香山高500,你多爬几趟,不就相当于登上了7000的雪山,”但回来的同学说“登山体现了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借此能够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当我们拼尽力气达到山顶时,看到蓝天映衬下的雪水湖让我们强烈地感受

到生命力量之所在,那种心情是无论爬多少次香山都无法比拟的。”的确,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会影响他的处事行为方式。

在自卑感的形成中,关键是当事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有些人读到硕士还找不着对象,就自卑,“为什么我读研究生了,还是没人爱我呀?”于是继续读博士,成了第三种人,更没人爱了。

在自我评价过低之后,自卑感会表现为:自我厌恶甚至自我憎恨,因为感觉如此之差进而不能接受自己,随之而来,会自我苛求,我同学有个女儿,初中时学习很出色,跳了一级从初一到初三,以630多分成绩免费考上一中。但在高二一次通考中由全班第二落到20几名,她就觉得上重点大学的梦破了。她开始自卑了,最后自暴自弃。甚至,出现了精神问题,高三进考场,竟然每张卷子都因精神过度紧张无法完成,而无缘大学梦。除此之外,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为不敢表达,讨好他人,人际敏感,过度控制,行为退缩,孤僻离群,这是一系列连续的反映,一旦某人有了自卑的倾向,他就会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每当别人讨论问题时,总担心自己的“浅见”会遭人耻笑,总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起话来要妙语连珠,可是却发现自己说话时大脑一片空白。最后干脆放弃发言的权利,当别人高谈阔论时,一味附和,刻意的奉承。有时又有强烈的倾诉欲望,会和不太相干的人说一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话。对人际关系,会刻意留心身边人的反应,就像有一天,身边人不高兴了,对他置之不理,他会烦恼,苦苦思索是不是自己得罪他了,哪料,也许别人只不过是跟妻子吵架了,因此心情极其恶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的同事有个人就说“人际关系是第二生产力。”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自卑形成的原因。

生理方面原因:比如由于生理缺陷或生长发育的问题,有的人会觉得低人一等,自暴自弃,但更多的或更根本的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而这种心理缺陷又与幼年经历相关,具体有五种表现。

第一:缺乏爱,被忽视,被冷落。

比如,如果父母吵架,争持不下,而把孩子晾在一旁,孩子会砸东西,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可见他们渴望被关注,这让我们联想到恐怖分子他们制造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件,从中得到快感,以精神分析观点看,很多恐怖分子身上存在幼年时被父母忽视的情况,他们制造恐怖,是因为他们被社会冷落,他们通过自卑的行动,寻求被关注,被重视,去争夺话语权,所以,要解决恐怖问题,我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增添人群间的相互关爱,使社会上少一些弱势人群和被忽视的人群。

第二,过度地受到批评和惩罚,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父母责骂,如此以往他会认为自己很没用,从而感到自卑,出现厌学情绪。

第三,习得性无助,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人不断地经历挫折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

第四,过度保护和过度依赖

一方面孩子长大后会离开自己依赖的人,突然发现周围的人不能再让他依赖了,他感到无助,感到时刻存在一件被遗弃的潜在危险。

另一方面,孩子习惯了被保护,也就、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第五,过高的期待,过度的自我控制

谈到“自我期待时。”必然会谈到几个相关的概念,“现实自我”指某个特定时期,某个人现有的一切,“真实自我”指的是自我内部潜在的可能性,“理想自我”指的是在想象中希望成为的我。一般会认为,“理想自我”会鼓舞人,可以给人提供价值感和身份意识,这没错,但她还有负面影响,一旦一个人的理想过高,完全无法实现而他又绝不放弃时。就容易使人增加自我鄙视的感觉,就会使人产生额外的心理冲突。只能造成自我挫败,要使得理想自我正常发挥,必须立足于现实,正确地估算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

针对自卑形成的原因,要清除自卑,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新评价自己,重估一切自我价值,要做到以人为本。第二,尊重自己,善待自己。第三勇于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见解和情感。第四宽容自己,接纳自己。第五目标适当,面向理想,立足现实。第六积极行动,善于交往

最后我谈一谈“精神自杀”的问题

大家知道,自杀是故意终止自身生命的行为,我国每年有26万人自杀成功,死于自杀,还有大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这种自杀,杀掉的是生命,让呼吸心跳停止,确切地讲这应该叫“躯体自杀”。我想跟大家说说另一种自杀,“精神自杀”。它杀掉的不是呼吸、心跳,而是在维持呼吸、心跳同时杀掉自我的愿望,动机思维和行动。精神自杀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躯体自杀的人数,中国有些老话,比如“知足长乐”,“无欲则刚”“清静无为”“难得糊涂”“三思而后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一旦被人奉为其生活信条。就成了他精神自杀的“上吊绳”。这些信条在我们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偶尔拿来安慰一下自己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的生活信念,这让我们看上去好像是超然的处世风范,闲雅的出世情怀。但最终我们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让自己少去思考和行动,这就是“精神自杀”。

中国人喜欢思想前想后,往往越想越复杂,自己构筑了许多行动的障碍。多思无益,让大脑空转千万遍,想了很多可怕的困难、失败的结局,又想不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事过分追求完美和稳妥,还不如多一些行动。人们总认为我们的思维高于动物,过度崇尚“三思而后行”结果失去了行动的机会。改造自我,改造世界,根本力量不是人的思维,而是人的行动。只有行动的力量是巨大的,想爱,就说,想干,就做,就象毛主席说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应该敢想敢干,有句歌词我很欣赏“你想着什么,什么就是你”。那些精神自杀的生活信条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倾向,如破罐子破摔的投射性认同;重视集体贬低个人的价值倾向;求同不求异的处事方式,重视物质利益,轻视心理意义的价值倾向;重视理智与意志,轻视情感与需要的非人本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谨防”精神自杀“的发生。

人类是“自恋”的,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是宇宙的中心,想什么都从我的角度出发,而客观中每个人都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分子,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自我意识健康的人。在人类探索宇宙已经取得一个个卓越成果的时候,也希望人类能够既重视理智又珍重情感,既重视物质,又关注心灵,既重视集体又关注个体,从而展示一个真实完整的自我。记住,你是重要的,起码将来我们是一长串后人的祖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3-28 17:36 , Processed in 0.03553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