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風的傳說 于 2017-7-26 22:10 编辑
云南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
1、石屏县龙武镇(彝族):石屏县最边远、最偏僻的北部山区,有一个名叫龙武的彝族小镇,每年逢正月十六后的第一个龙武街。龙武高跷独具特色,一是高、高跷高者达一丈二尺,最矮也可达七尺,二是气氛热闹隆重,除“踩跷”外,还有“舞龙”、“舞狮”、“歌舞”参杂表演;三是“踩跷”表演者技艺高,民间古味浓。在“迎春会”上,据说“踩跷”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六禽兴旺、五谷丰登。
2、通海县大营石景村(蒙古族):高跷舞狮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洪武初年,沐英奉命征云南,带来了大量的江南军户,落籍于杞麓湖畔屯垦。石景村的先祖们均来自江南沿海,祖上就有踩高跷的技能,来到通海落籍后,在每年的庙会文艺活动中,先祖们就将踩高跷这门技艺融入庙会节目的表演。明末清初,石景村的高跷技艺得到了发展,后来,又在踩高跷的表演上添加了舞狮子的技艺。到清朝乾隆年间,高跷舞狮的表演形式已经形成,并被邀请到各个村镇进行表演。当时,以四街镇为首的大村落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庙会活动,活动期间,各村都用神轿抬着本村的神灵,并组织村里特色的民间艺术参加表演。各村都有独门的看家本领,在这其中,石景村的高跷舞狮成为了独门艺术。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光绪中期、民国初年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初等,这项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几兴几衰,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政策,才使石景村的高跷舞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原来的高跷舞狮表演内容为“大头和尚戏柳翠”,后来因没人扮演柳翠的女性角色,改为和尚驯服双狮,及一人扮演和尚,踩最高的高跷,每狮各由二人表演。
3、河口县瑶族山寨(瑶族):相传,瑶族做客不能穿鞋或脏脚去亲朋好友家,以示对主人尊敬的习惯。很久以前,瑶族人互相串门时,一般不穿鞋,为了不使自己的脏脚踏进亲友的家门,就用竹子当拐杖做成高跷,人们脚踩竹高跷探亲访友。后来,人们又把踩高跷当成一种娱乐活动在农闲或节日中进行表演。
4、丘北县马者龙村(白族):白族太平节,农历正月初九,是丘北马者龙太平节,每十年为一届。发展至今已拥有500多年历史,属于民间的传统庙会。太平会期间,人们弹乐诵经、巡游“王天君”、拜龙扫寨、踩高跷、载歌载舞庆祝,人群纷纭众多,场面十分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