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0|回复: 0

家人团聚的日子 追述流浪孩子不回家原因

[复制链接]
阳光天使 发表于 2007-12-2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12-22 11:48)

□商报记者 周锡娟 管有明 实习记者 吕晓华/文商报记者 蒋世颖/摄

  冬至到了,这本该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

  可是,在城北的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称中心),却有十多位孩子没法和家人团聚。其中有的还太小,记不住自己的家庭地址;有人在外流浪时间长了,说不清自己的家在哪里;甚至还有人一直拒绝着工作人员的好意,不肯说出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在他们看来,即使在外流浪,也比被送到自己家里强。

  昨天,记者走进中心活动室,十几个原本正在活动的孩子立刻就停下手中的玩具,用一种戒备的眼光盯着记者。有着20多年救助工作经验的中心主任刘兴林说,几乎每一位初到中心的流浪儿童,几乎都是这样一种眼神——恐惧、戒备、惶恐不安,甚至还说谎、不肯合作。通常,他们要在中心住上几天以后,才会说出自己叫什么,老家在哪里。“长期流浪,让他们对周围充满戒备和敌意,需要我们用关爱慢慢地融化他们。”刘兴林这样表示。

  现象:

  十个月收流浪儿童四百多

  小刘见到记者后,显得非常拘束,双手不停地交替捏着,时不时还会把头低下,不太愿意说话。再过几天,他就年满18岁了,看起来一副饱经风箱的样子,显得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

  小刘是安徽宿州人,父母在年纪很大的时候才生了他。所以虽然他才17岁,但他的父亲已有60岁了,母亲已经去世,唯一的一个姐姐也快40岁了,她的孩子都和小刘差不多大了。从5岁开始,小刘就和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远比一般人艰苦。小刘告诉记者,他爸爸经常酗酒,喝得酩酊大醉以后就开始打他骂他。在这个家里,他实在待不下去了,所以4月份的一天,趁着爸爸喝醉了,他就一个人跑了出来。当时,他单纯地认为,自己已经17岁了,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不用待在家里对着“醉鬼”爸爸。

  流浪到太仓以后,他先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去打工,搬砖、搬水泥、抬钢筋之类的,不管多重的活都要干。可是,他的双手和双肩还是那样的稚嫩,根本干不了这种 “伤筋动骨”的体力活。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跑了。工头没有主动结算工钱,他也没有再去要。后来,他就一直在街头流浪,白天捡破烂,晚上就睡在露天。一整个夏天,小刘就在烈日烘晒和蚊虫叮咬中艰难地熬了过来。转眼进入了冬天,日子一天冷过一天。夏天虽热,但总还是能找点阴头躲躲,但冬天刺骨的寒风却是无孔不入,而本身又是缺衣少食的他,根本就没有办法独自撑过严酷的寒冬。就在苏州首次进入最冷的那几天,小刘主动向当地警察求助。随后,警察就把他送到了中心。现在中心已经联系上了他的父亲,准备过几天就送他回家。说起回家的事,记者注意到,小刘并没有流露出很憧憬很向往的表情。“将来有什么打算?”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也许将来还要来苏州打工吧!等过了这个冬天再说。”

  刘兴林告诉记者,今年前10个月,他们一共救助了400多位流浪儿童,护送回去了199位,还有200多位也都联系上了父母,由家人过来领回了家。目前,中心还有流浪儿童十多位,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不到10岁。

  怪圈:

  被送回家常常还会出来

  从流程上来看,中心的工作就是收容流浪儿童,照顾饮食起居,问出基本信息,联系上他们的家人,最后再送他们回家。从表面上看,最难的部分就是要从孩子的口中“套”出他们的基本信息,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刘兴林从事救助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谈起自己的工作时,他心痛地说:“其实除了几个本身就有点智障、说不清楚自己是谁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基本上都能找到家长,只是多花点时间而已。这份工作最难做的地方就是,有些孩子就算找到了家长,也根本不愿意回家。”谈到这里时,他说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是一位山西大同的流浪儿童,名叫小王,12岁,跟着火车,辗转来到了苏州。在苏州流浪了几天以后,被民警送到了中心。一开始,他什么都不肯说。有时工作人员问得多了,他干脆说一些谎话。直到两个星期后,刘兴林才弄清楚了他的情况。原来,他的父亲在一次矿难中去世了,母亲随后也扔下他远嫁他乡。在核实了小王的身份以后,中心就派刘兴林送他回家。当时小王和刘兴林已经非常熟稔了,坐上火车之后,小王就开始央求刘兴林不要送他回家,“家里谁都没有,婶婶对我又不好,经常要打我,让我干活,叔叔虽然也疼我,但是叔叔又经常不在家里。”说到最后,孩子甚至掉下了眼泪。但想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刘兴林只能硬起心肠。因为他知道,在遣送孩子回家的过程中,最要紧的就是要把孩子看紧了。这些孩子中途逃跑的决心和能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所以连上厕所,刘兴林都要陪着孩子。小王看看实在说不动对方,最后甩下一句:“就算送我回去了,我还是要出来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一位流浪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孩子自身的,也有父母的,等等。被送回家以后,孩子重新面对的,还是出走前的那个家庭,往往还是依旧残破、依旧冷漠。所以很多孩子始终走不出再流浪的怪圈。可以想像的是,许多儿童从这个城市被遣送回家以后,会再次离家流浪,去的地方也许是另一个城市。这让刘兴林和他的同事们又是无奈又是心痛。

  忧患:

  “犯罪后备军”现象不可忽视

  小亮,14岁,四川达县人,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有爷爷奶奶和4个弟弟妹妹。由于生活极度贫穷,年仅14岁的他就想到外面打工。因为听同村的人说在昆山打工赚了不少钱,所以他就带着好不容易筹来的800元钱来到昆山。因为年龄太小,工作不好找,他只能求助“黑中介”。后来,工作有着落了,只是对他来说中介费贵了,要200元呢。

  工作一个月之后,老板说他做坏了一个东西,要赔。到底要赔多少钱呢?小亮粗算了一下,当月所有的工资赔出来都还不够。于是,他就逃了出来,并东转西转来到了苏州。从此,他就在苏州街头流浪,靠翻垃圾筒拾矿泉水瓶和别人吃剩的东西过活。今年夏天,小亮被一个犯罪团伙控制,给他吃喝提供住宿,但是要他去偷电动车的电瓶。偷到了,回去就给吃的;偷不到,回去不仅没吃的,还会被拳脚相加。在今年9月份的一次偷盗过程中,小亮终于“失手”,被警察当场抓获,后来就送到了中心。小亮说:“我也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可是我不偷的话,他们就打我,还说要杀了我。有好几次,我都想逃走,可又没敢。”

  刘兴林告诉记者,流浪的生活不仅使孩子受尽磨难,也会染上各种各样的恶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偷盗。在中心内,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流浪儿童,曾经偷过东西。像小亮这种情况,他们那里今年以来就遇到过好几个。最初他们可能是受坏人的威逼利用而去犯罪,可是这一段偷盗的经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偷”这一概念并不会随着脱离坏人的控制而很容易地就消失。当再次流浪街头的时候,他们往往很容易“重操旧业”。

  呼吁:

  流浪儿童需要更多关注

  据介绍,近年来,流浪儿童主要有四种:一是家庭贫困,出于好强而独自外出打工,又因财物被骗或遇上“黑心老板”,结果沦为流浪儿;二是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导致孩子无人看管,甚至还有家庭暴力,孩子不能忍受,遂离家出走;三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讨厌读书,父母又不能正确地引导,拳脚相加,“逼”得孩子离家出走;四是外界影响,特别是一些内地农村孩子。一些外出打工多年的返乡人员,回去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吹嘘自己在城市里活得如何好,挣了很多钱,而幼小的孩子又没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轻易就相信了老乡们的话,于是就偷偷跑了出来。刘兴林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流浪儿童都有一个或贫穷或残破的家庭,应该说他们的父母没有尽力,也缺乏责任心。因此,在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希望他们的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

  苏州大学社会学系的陈红霞副教授说,流浪儿童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目前的救助管理体系也不彻底,更多的还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救助,问清情况之后就送回老家,这样孩子很有可能再次出来流浪。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助人自助,帮他创造生活、生产条件。她认为,仅凭一个救助管理系统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好流浪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这要和国家的保障体系相配套,帮助这些孩子实现农保。目前四川、河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就由政府出面督促和帮助儿童的监护人,让儿童能够安稳地度过他们的孩童时代。而有些儿童外出流浪特别严重的地方,政府也建造了一些学校,以学校为平台,为流浪儿童提供全方面的生活照顾和教育。不过,陈红霞也特别指出,目前流浪乞讨人群成分比较复杂,遇上流浪儿童乞讨,给他一点钱固然不错,但如果乞讨者可能是被人利用受人控制,给钱等于是助长他们。在分不清乞讨者真正身份的时候,最好还是把他们送往救助中心。

(xinyu摘自城市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4-24 13:35 , Processed in 0.04303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