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3|回复: 0

法律缺失“儿童视角” 别让孩子在家暴中成长

[复制链接]
麦吉 发表于 2011-3-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734254
法律缺失“儿童视角” 别让孩子在家暴中成长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通过针对6年间338起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的调研统计,发布了《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本报告所称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编者注)。报告显示,父母陈旧观念以及法律政策中“儿童视角”的缺失,正在进一步加剧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超过八成儿童家暴源于父母施暴
  此次发布报告显示,调研的338起案件中高达86.33%的家庭暴力源自“父母施暴”,涉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案件仅占一成左右。
  调研中发现,发生此类案件的家庭中,父母普遍没有将未成年人当作享有平等权利的人来对待,而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处置。更为恶劣的是,一些父母甚至将孩子当做赚钱工具,出卖、出租或携带、强迫孩子乞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不准确,受访者中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认为只有“程度严重的伤害才是家庭暴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动机是为了孩子好,暴力行为便是合理的,“轻微教训一下孩子不算施暴”,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在这些问题家庭中,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陈旧观念,使得父母并没有将自己的行为与家庭暴力联系在一起。
  报告显示,因“错误的管教观念导致对孩子施暴”的占调研案件总数的13%,主要体现在因孩子不听话、撒谎、顶撞父母或怀疑孩子偷拿家里钱财和督促孩子的学习而暴力管教或管教失手。这些案件中,当邻居制止或公安人员介入时,施暴父母多数表示出“打自己的孩子,别人管不着”“打他也是为教育他”的陈旧观念。
  另一个家暴高发群体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多将儿童交由亲属抚养,因而权利保护的问题很难解决。
  调研中发现,相较于稳定、健全的家庭生活,单亲、继亲家庭以及流动、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生活地点、父母结构发生变化的家庭更易发生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53.34%的案件发生在此类家庭中。
  调查认为,虽然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原因复杂,但是归纳起来,家庭背景发生变化的儿童更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因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矛盾而拿孩子发泄或报复引发的家庭暴力的案件比例最高。
  儿童遭受家暴报案率偏低
  报告显示,从案件发现情况看,受暴儿童、家庭成员及基层群众组织报案率普遍偏低。
  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发生后,儿童受到亲情影响和能力所限,极少去报告父母的家暴行为,在统计中只占2%;其他家庭成员、村委会、居委会也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往往采取包容或习以为常的态度,外人不便干预,通常不选择主动报案。同时大多数人也将暴力理解为程度严重的伤害,对于儿童受暴案件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时,往往没有人或组织进行报告和干预。
  即使有超过三成的案件,是父母一方或其他家庭成员主动报案的,也是在发生了极端伤害、家庭拐卖等严重后果之后。除此之外,大多数上报案件也缺乏有效处理。
  报告显示,调研中,多达128起案件中,施暴人本应因严重家庭暴力而受到追究及惩戒,但由于目前我国对父母侵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以及非刑罚处置方式简单,这些父母大多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惩罚。
  报告及惩戒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家长对儿童的施暴行为。在调研中,仅有3起案件的施暴父母接受了治安处罚,而这三起案件均为多次虐待、携子自杀这类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只有8起案件的施暴父母受到公安机关的批评教育。
  调查发现,在暴力发生家庭中,“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这一观念又进一步导致事件发生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报告及制止。除此之外,社会公众和相关责任人员对案件报告意识的缺乏,也加剧了儿童在家庭中权利状况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
  虽然目前的法律政策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一些干预和救助措施,如居委会村委会劝解、制止,治安管理处罚,紧急庇护等,但在实践中这些干预和救助措施还非常不完善。如对监护困难家庭缺少必要的福利支持,对父母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施暴父母缺少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和处罚措施,对受暴儿童缺少完善的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等。
  法律政策缺失“儿童视角”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预防和减少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发生,我国已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相应法律及行政规章、政策。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禁止家庭暴力进行了一般规定。2007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并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治安处罚和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规定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行政处罚措施和刑事法律责任。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针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政策依旧非常不完善,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实施性和“儿童视角”。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外,各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或实施办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办法等法规对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也大多只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此外,即使部分法律中涉及了家庭暴力相关议题,也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妇女群体,而未将未成年人与之区别开来,法律政策中仍然缺乏“儿童视角”。例如,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没有体现未成年人不同于妇女的主体特殊性,在紧急救助与庇护方面也缺少专门的、符合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规定和措施。
  除此之外,目前受法定代理人制度和自诉限制,此类案件往往很难进入司法程序。《民事诉讼法》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这条关于法定代理人的规定忽视了未成年人被监护人侵权的现实情况。如果未成年人遭受父母一方虐待,而另一方不敢或不愿代理孩子起诉,或父母双方都对孩子施暴,未成年人自己起诉就会出现难以被法院受理的情况,这也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报告指出,目前针对虐待罪的犯罪认定标准不明确、现行对儿童遭受性侵害案件的立案标准过于严格,都进一步致使此类案件难以进入司法程序,施暴人受不到法律的有效追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2-30 04:01 , Processed in 0.03785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