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2|回复: 0

[打拐政策] 流浪戛然而止 孩童正在返家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2-1-2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去年年底,民政部、中央综治办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至2012年年底,力争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前全国性的“保护儿童,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已经开始。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广州市救助站,儿保中心的宿舍走廊里,两名滞留儿童趴在阳台的防盗网上往外望。
  
曾在儿保中心长期滞留的曹小林的父母办好手续后从儿保中心领回自己走失的女儿。
  
NADER(叙利亚籍),因其父亲在中国被拘留,他被送到儿保中心,成为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宠儿”。
  
滞留儿童薛艺宏(春节前已经回家)。

  去年年底,民政部、中央综治办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至2012年年底,力争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前全国性的“保护儿童,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已经开始。
  而南都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早在2008年,广州就已经基本实现城区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而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广州市坚持“先接收,后甄别”的原则,通过DNA打拐数据比对、媒体寻亲等一系列方式,将协助孩子返乡安置常态化。从2003年8月至2011年11月底,广州共救助285212人次,占全省同期救助量的1/3,占全国同期救助量的2.2%.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1931人次,协助返乡11729人次,有力地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父母的眼中似乎闪烁着泪花,曹小林则咿咿呀呀地显得很激动,走失近两个月后,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相聚了。“终于找到了,我们一大家人每天都在找她。”曹小林的大伯兴奋地表示。
  这是春节前数日发生在市儿保中心内感人的一幕。
  事情追溯到2011年11月11日下午5点左右,穿着单衣和拖鞋的女孩曹小林在村里被一辆不相识的摩托车带走。到了晚上,海珠区瑞宝石溪村的民警发现她孤身一人后将其送往了儿保中心。医务人员检查后发现曹小林智力有障碍,始终无法说清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随后在儿保中心的两个月时间里,工作人员反复跟她交流,从她写下的潦草字迹中判断出“曹晓林”三个字,而家庭住址则无法写出。儿保中心又派几个会讲粤语和客家话的工作人员耐心与她沟通,在模糊的吐词中,勉强分辨出“人和”。于是工作人员又从网上搜索人和下属的全部村镇一个个念给她听,终于在念到“鸦湖”时,女孩表示很熟悉。儿保中心马上与鸦湖村委及人和镇派出所联系,让派出所警官直接与她对话询问父母名字,终于在户籍系统里找到相近发音的姓名,反复确认后找到了女孩的父亲。
  曹小林是幸运的,儿保中心主任何国斌告诉记者,除了曹小林,近期还有3名孩子已经联系上家人,其中包括一名被拐卖4年遭多次强奸的15岁少女,“这几个省内的孩子我们会专门派车送他们回家,让孩子在春节前就能享受到家的温暖。”
  救助初期多是公安部门转来的孩子
  资料不全甄别困难
  2003年8月1日,随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正式开始实施,广州市级救助站也正式挂牌,全面启动救助和临时救济工作。而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也在这年搬迁到萝岗,承担起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
  最初的救助政策是流浪乞讨人员自己向救助站求助时才实施救助,而且规定对符合规定的救助对象才予以救助,尽管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有照顾,规定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但当时真正主动“上门”求助的流浪乞讨儿童其实很少,儿保中心里救助的儿童很多都是公安部门转送过来的,大多都是在执法行动中解救的儿童或是因父母入狱遗留的儿童等。
  “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心灵都受过创伤,刚进儿保中心都会对陌生人表现出抗拒,特别女孩子的抵触情绪普遍比男孩子要大”,2003年就在此工作的罗咏兰说,孩子对工作人员进行言语辱骂甚至动手打人是常有的事,罗咏兰也没少受到这种“待遇”,救助站每次都会派个头较小、说话细声细气的工作人员与这些孩子初步接触,一般来讲,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就会适应站里的生活。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被收留的孩子许多人家里没电话或无法提供电话号码,且大多数家居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不能及时核实求助人员的基本情况,还有很多是家庭遗弃人员,就是能联系,其亲属都不愿到救助站接回,而以家中经济困难、无力接回为由进行推脱,对一些情况特殊需要家人接回的,救助站即使承诺承担其来回路费的,其家人也不愿意来人接回,造成此类人员留站时间过长,“出口”不畅。
  主动救助“发现一个保护一个”
  流浪乞讨幼童居多
  从等人“上门”的被动救助发展为上街巡查的主动救助,可以说是广州救助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2005年1月19日,由公安、城管和民政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广州市流动救助服务队正式宣告成立,服务队员开始走上街头主动巡查,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告知、劝导、指引、护送和现场救助服务。这一主动举措当时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
  但街头仍然不时出现大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小孩卖花等情况,这些还无法自立、不懂求助的孩子怎么办?民政部等19部委紧接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这份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机制。
  随后广州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19个市直部门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工作领导机构并建立相关工作机制,街头流浪未成年人一律由公安、民政等部门予以强制性保护救助。“也就是在街上发现一个保护一个”,广州市救助站站长徐福宪说。(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实施主动救助强制性保护后,在街头流浪乞讨的儿童开始有了明显的减少,进入儿保中心进行救助保护的未成年人有所增加,多的时候同时有100多个孩子在此居住。
  率先采样DNA比对寻亲
  95%以上孩子找到家人
  无论如何,让流浪孩子回家始终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为此,广州市救助站一方面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配合查找,对进儿保中心的孩子进行骨龄鉴定确定年龄,2007年又率先在全国对受助未成年人全部由公安部门采样D N A进行比对并录入全国打拐数据库。另一方面,与媒体合作开展中秋寻亲行动等,在本地、省外的媒体上刊登寻亲信息,通过更广泛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回家。
  刑侦专业出身,也做过一段时间户籍警的工作人员罗咏兰,为孩子找到家庭住址是她的拿手绝活。她对户籍查找的流程和手段比较熟悉,常常能根据一个模糊的地名或姓名,找到孩子们的家人,“我了解户籍警的心理,有时候会不厌其烦地请当地民警搜索相近的姓名和地址。”
  儿保中心曾经接收过一名男童,四肢和面部不停地抽搐,完全无法与人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该男童模糊地喊出了汕尾一个地方的名称,罗咏兰马上搜索了所有同音的地名,“无异于大海捞针。”她将这些地名一个一个地念出来,直到念到一个男童较熟悉的地名,才缩小搜寻范围,起码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找到了该男童的家人,而罗咏兰却说,“这已经算是比较顺利的了。”
  罗咏兰介绍,孩子们刚进站时,身上的随身物品是极其重要的线索,车票、电话号码等等,一点点的蛛丝马迹都有可能是找到儿童家人的关键。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寻人启事,罗咏兰和站内工作人员都会长期关注。走在街上,看见有张贴的寻人启事,“会用手机拍下来,成了职业习惯。”罗咏兰称,为孩子找到家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很有成就感”。
  据介绍,经过多方努力,早期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保护的未成年人,除了少数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之外,其他的95%以上都已经找到家人回到了自己家。
  现状
  广州立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网络初步形成
  中心城区流浪儿逐年减少(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从2007年、2008年开始,广州的救助管理工作在日渐成熟后逐渐形成长效机制。在市、区(县级市)6个救助管理站的基础上,由综治办牵头组建市、区(县级市)13支流动救助服务队,加强了救助管理工作力量;还通过建立火车站广场24小时救助指引点,在全市范围设置400多块救助指引牌,开设24小时求助热线和健全全天候快速救助平台,逐步补充完善并初步形成立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网络。
  流浪乞讨人员大幅减少
  在广州街头,父母带着孩子乞讨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到,“因为我们采取了不在当地认领的方式,如果发现是监护人带着孩子流浪乞讨,我们会把孩子直接送回原来的户籍地民政部门,避免他们领回后又带着孩子继续乞讨”,徐福宪介绍,同时还开展了流动救助服务和特殊困难对象跨省协助返乡工作,落实受助未成年人回访告知制度,及时通知、敦促流出地政府和民政救助保护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和教育工作,以切实防止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流街头。
  对查到家庭地址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站会联系家人上门来认领,或者让当地民政部门派人前来,还会亲自派车将孩子护送回家。
  随着广州创卫、创文和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接连举行,广州在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整治方面下大力气,救助管理作为其中一环,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进一步加大,主动救助力度加大,广州流浪乞讨人员因此大幅减少。广州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人数达到历年高峰,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分别达到45875人次和46765人次,比此前几年增加了1万多人次。儿保中心在2008年救助未成年人1059人次,最高峰时期中心内同时救助保护150多个孩子。2009年的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提到,广州在2008年已经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无流浪未成年人和职业乞讨人员明显减少的目标。
  接收与送回已呈现“倒挂”
  但与2007年以前不同,近几年儿保中心救助保护的孩子年龄大多偏大,以15岁、16岁居多,“很多都是自己离家出走不愿回家的,身上有些还带着手机什么的,不像以前的孩子衣衫褴褛”,工作人员小陈说,这些孩子有些很抗拒来救助站,刚来也不讲真话,有些不惜对公用设施搞破坏,甚至用瓷片、剪刀等自残,就是希望人家把他赶出去,“没有两三个月很难让他们信服”。有个广州女孩小吕到了儿保中心后,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只说是新会人,其余不透露半句,足足隐瞒一年多时间,最后才跟建立信任的工作人员道出自己是私生女的身世,认回自己的父亲。
  “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罗咏兰说,她经常会找各种机会夸奖孩子们,头发很好看、眼睛很漂亮,信任就是建立在这一点一滴的赞美上。她还鼓励女孩子们用写信等方式,向她说出自己的心事。对于孩子们的要求,只要不过分,她都会尽量满足,罗咏兰说,其实孩子们的要求通常很单纯,有时只是想吃一碗面条那么简单。
  而不少孩子在救助站接受救助保护后认回亲人,长大成人后还不时来救助站探望往日的小伙伴,“前几天就有个女孩现在在东莞打工,以前在这住了一年多,她带着牛奶、饼干来给这里的小伙伴们,我们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他们都有,经常都会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小陈觉得很欣慰。
  而据了解,随着全国救助网络的联网、升级,协助流浪儿童返乡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2010年开始,在救助站的未成年人首次出现接收的少,送回的多,出现“倒挂”现象,2010年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仅700多人次。目前,在广州市救助站儿保中心内只有70多名孩子,有越来越多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
  未来
  部分孩子长期滞留救助站,可能永远找不到家
  他们在长大
  出路在哪里
  曹小林、慧珍……前文中提到的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最终找到了家,与家人团聚,但是现在广州市救助站儿保中心内,还有数十个孩子面临着可能永远找不到家的情况,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广州要实现城市街面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保障这些儿童在救助站的生活也不是难事,这方面广州已经走在前面,现在的难题是长期滞留又没有户口身份证的孩子们在成年后如何回归社会”,广州市救助站站长徐福宪说这是现在让救助站头疼的事。
  进入儿保中心接受救助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最后都能成功被送回家,但仍有少部分流浪儿童在中心长期滞留,这些孩子中有的是由于身体或智力等原因,无法说出确切家庭地址,有的孩子是由于成长遭遇等原因,已经记不清楚家庭信息。“这些孩子没有户口、也没有身份证等任何证明,但是年龄在一天天增长,我们一直希望他们能回归社会,但身份是个大问题”,徐福宪说。(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所幸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公安机关要按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以便于其就学、就业等正常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棘手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在救助站呆了多年的孩子临近成年,按规定成年后他们是应该离开儿保中心的,“但是他们大多缺乏一技之长,这样回归社会后能做些什么呢”,徐福宪说,孩子们成年后“出路”问题也是个大问题。
  救助站现在正在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譬如与企业合作,由企业直接或间接对流浪儿童进行职业培训。据了解,此前有个流浪儿童张某,在儿保中心时在美术造型上展现出一定的天赋,在儿保中心的帮助下,目前在天河区做美发护理工作。“救助一阵子,帮助一辈子”,工作人员说希望在救助站接受过救助保护的孩子出站后能够有个好出路。
  还有目前数十个身体或智力有残障的孩子,生活基本无法自理,他们当中不少人从救助站挂牌之初就一直在此生活,这些孩子一辈子都需要人照顾,但以儿保中心的职能和规模可能无法长久照顾他们。能否考虑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将他们安置到诸如福利院等地方,妥善安置他们的“出口”问题,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
  A10- 11版
  采写:南都记者 李拉 张钊 周皓 通讯员 穗民宣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 实习生万家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原文链接: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120124/123148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2-25 21:48 , Processed in 0.03940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