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5月3日,广东河源市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三起儿童拐卖案告破,三名被拐儿童获救,四名犯罪嫌疑人也都已经归案。至此,在河源等地盛传的“拐小孩、挖内脏”谣言终于得以平息。
河源这起案件的侦破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在它后面弥漫着一股社会恐慌情绪。去年10月以来,河源市共发生了四起儿童失踪和被拐事件。从那时起,河源等地就流传着一个说法:有人到处偷小孩挖内脏。当地的老百姓因此十分惊慌,有人甚至在网上发帖子,让亲朋好友少到河源等地走动。值得庆幸的是,公安机关不负众望,最终将被拐儿童送还到他们的父母手中。这不仅是对河源百姓的一个抚慰,也给了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河源的案子让人们想起另一起性质类似的案件。2007年4月至12月,河南南阳淅川县先后有多名儿童失踪,事件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系列儿童失踪案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温家宝总理为此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河南省主要领导过问此事。很快,当地公安机关成立了专案组,在经过8天的不懈努力之后,最终将一个拐卖儿童的团伙一网打尽,把失踪的9个孩子解救了出来。失踪儿童返回淅川的那一天,淅川县城万人空巷,当地小学生还打起了横幅,欢迎小朋友的归来。
河源和淅川的拐卖儿童案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只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合理配置警力,并制造出强大的“打拐”氛围,拐卖儿童案几乎能做到有案必破。在这个事情上,效率和决心是完全成正比的。既然如此,考虑到全国还有不少儿童失踪案没有被侦破,那是不是意味着公安机关重视不够呢?当然也不是那么简单。淅川案件的侦破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各地抽调300警力集中办案,周围省市的警方也都联动排查,河南省公安厅还有一个督导组始终在淅川指导工作。正是依赖大量社会资源的调动,案子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破案方式毕竟是很难复制的。如果没有全局性的协调和安排,基层公安机关只可能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对某一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取决于整个社会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今年4月,公安部召开了一个电视电话会议,布置在全国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打拐专项行动。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就侦破了十数起重大拐卖儿童案件。其中,仅福建宁德的一宗案件就涉及28名被拐儿童。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告诉人们,公安机关对日渐猖獗的人口拐卖犯罪已经给予高度关注,但另一方面又说明,在保障公民幸福和人身安全方面,我们曾经有过太多的欠账。
拐卖妇女儿童是一种极其丑恶的犯罪行为,每个失踪人口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心碎与泪水。公安机关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与安宁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才能真正下决心尽一切人力物力,与拐卖人口的犯罪作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比如说,全国“打拐”DNA数据库于近日宣布建成。有了这个数据库,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就不必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面貌相似的孩子,那些流浪的儿童也可能凭一滴血样回归自己的家庭。这种必要的投入,只是还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