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消息(文图/特派记者张军 万多 特约记者刘银斌)10月10日,本报率先刊发“瑞士华裔女孩王高芹湖北寻亲”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内读者纷纷提供线索,记者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多方查证。昨日下午,“芹伢”终于实现梦想,回到了阔别17年的家乡。
“我和妈妈长得一样?!”
昨日下午1时10分,乘坐在本报采访车上的“芹伢”,在路过天门卢市镇时,被乡亲们围住。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太像了!太像了!与她妈 (文黎新)长相一模一样。”此前记者调查过卢市镇,这里曾是“芹伢”目前找到的“大伯”王吉安工作的地方。有乡亲对记者说,当年芹伢的“生母”经常来玩,很多人都认识她。
看到“芹伢”吃惊后微笑的样子,记者想起昨日凌晨与她的谈话,王高芹当时迫切地想告诉记者,她在瑞士的15年,一直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是什么身份?她非常想知道生母的样子,但此前找到亲属却无法提供照片。现在,从没有任何亲情的众人口中得知自己像妈妈,可以想见她心中的喜悦:也许不需要相片了,原来妈妈就是这个样子!
“我在这里和奶奶生活”
下午1时20分,寻亲团到达净潭乡白湖口村王家台。十里八乡的村民早已在村头翘首以盼。村中数十户人家,随着寻亲团的行进,一家家在门前放起了迎喜鞭,就像过年一样。
下车后“芹伢”被乡亲团团围住。与卢市镇相同的感叹再次响起。走在泥泞的村间小路,闻着喜庆的鞭炮余味,“芹伢”目光坚定地往小路深处行进。到达一处本报报道过的老房子,“芹伢”顿了一下,跟身边的志愿者说,“我想见奶奶!”看来,这处摇摇欲坠的老宅唤起了她许多记忆。在众人的簇拥下,“芹伢”几乎扑进老屋,与记者找到的“奶奶”万望佴对望一眼,就拥抱在一起。
“我喜欢我的奶奶,她一直照顾我!”喝着亲人端来的热水,坐在昏暗的老屋中,“芹伢”笑眯眯地看着残破的旧宅,讲起了她和奶奶的故事:“这个柜子,我记得……”养母李女士也激动了,一路上一直用摄像机拍摄沿途景象的她,此刻用颤抖的手摸着奶奶的脸,两眼红肿。几近失聪的奶奶一直喃喃地说,“她就是我失散了十多年的芹伢(在王家用的名字),是我的芹伢!跟她妈妈一个样子。”
围在老屋外的乡亲们目睹此景,纷纷落泪。
亲友悄悄话打开心结
昨日凌晨,记者与“芹伢”进行了一次长谈。“芹伢”说,她对儿时记忆有许多糟糕的片段,此次寻亲的目的,她希望核实这些事情,她可以原谅这些事情,但必须了解其是怎么发生的。
下午5时,回到天门市区的王高芹与找到的“父亲”王永安悄悄进行了谈话。此时记者明白了,为什么在回天门的路上,“芹伢”让记者把王永安拉在一起坐。半个小时后,结束悄悄话的王永安告诉记者,王高芹就是王静,因为王静几乎记得她在17年前离开王家台前后的所有的事情,包括王永安离家20多年的原因,当然也包括她母亲文黎新去世的事情,以及其他亲友的情况,很多事情媒体都没有报道过。
随后,养母李女士也发布消息,她为此次亲人团聚非常释怀,“女儿找到了家人,她心中原来一直有一个心结,但从今天开始,一座桥梁即将在孩子和她的家人之间架起!”
感谢金报帮女儿找到“根”
昨日下午,养母李女士握着本报记者的手说,“我记得你,我们9月份通过邮件,你向我提了8个问题。你是最早和我们联系的记者,当时北京的志愿者张志伟律师告诉我说,(有记者主动联系)这是一个好消息。”
随后李女士拿着当日的本报,写下了感谢的话语:“我和我的丈夫非常感谢楚天金报提供的帮助和所做的工作,帮助我的女儿找到了她的根,这会让她发现本国文化和真实身份。”“芹伢”随后也写道:“感谢金报给我的帮助,得以实现我的梦想。我会考虑在武汉提高汉语水平。”她很正式地第一次写下了中文名王静。“芹伢”还说,她希望媒体报道她寻亲成功的故事,这样可以给更多有这样遭遇的家庭以信心。
来源:
http://www.hb.xinhuanet.com/2007zfwq/2009-11/12/content_1821499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