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4|回复: 0

本报"千里寻亲到江苏" 寻亲者昨日十年聚首

[复制链接]
阳光天使 发表于 2008-4-8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郭天力/文本报记者韦佳/图

  ◎核心提示

  十年前,1998年4月6日,本报发起的“千里寻亲到江苏”活动,组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被遣送到河北的婴儿不远千里两赴江南寻亲,数十个骨肉离散的家庭在几十年后得以相聚,使得一段段令人泪下的悲欢离合,在尘封数十年后浮出历史水面,社会为之震动。

  十年后,2008年4月6日,曾与本报记者一起寻亲的30多位江苏遗孤,不管是已经找到亲人的,还是仍在寻觅的,再次聚首本报,共同追忆寻亲前后的苦辣酸甜。

  1 故事缘起

  当年还是青年的寻亲者,又经过10年时间洗礼,更显出中年人饱经磨砺的淡定和从容了。他们围坐在一起,首先听本报记者讲述寻亲活动的缘起。

  由本报发起的声势空前的寻亲,最初的灵感来自一个看似普通的热线电话。1997年10月,本报连载了一篇上海作家的新闻纪实作品《上海弃儿寻亲记》,文中讲述的是来自上海嘉定的一批弃儿,在河南长大成人后,又重返上海寻亲的故事。这样一篇文学作品,大家没有想到,勾起了石家庄一位名叫杨素霞的女士的幽思:原来,她也有着和这批弃儿相似的人生经历,更为重要的是,她身边也有几位一样身世的朋友。难道,河北也是江南弃儿的运送目的地?这里面,到底埋藏着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一个,又一个……常州籍弃儿不断出现,可以见得当年的领养规模肯定不小,民政部门是否留有相关档案?本报记者在走访常州弃儿的同时,也在寻访官方记录,两相印证,或许能勾勒出一幅几十年前的“移民图”。

  杨素霞按照自己的理解,曾进行过初步寻找。随后他们找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联系人:曾任石家庄市人大秘书长的尚嘉询。尚便是当年去江苏接孩子的当事人,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据档案文件显示:自然灾害发生时,河北民政部门接到了江苏省民政厅的函件,据称,南京、常州、无锡、南通等地收养了很多弃婴和孤儿,“其中女婴儿较多,大多数周岁左右,长得很好。”江苏方面称,本地力量无力全部抚养,希望河北方面大力协助,领养一部分,“如果领养的数字较多,请将需要的婴儿数和条件函告我厅,待联系妥当后,我们可以组织力量将婴儿送去。”

  年轻的都市报人看到这些,如获至宝,将发现一一在报端揭载,一时间,关注江苏遗孤,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坊间议论的焦点。在本报的努力下,1998年的4月6日,首批11名寻亲者启程前往江苏常州寻亲。

  2 婴儿北上

  在昨日的聚会上,除了本报当年全程参与寻亲的记者、寻亲人士,还有这位年已74岁高龄的尚嘉询先生。“当时,我在石家庄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1959年9月份,我们接到了厅上的文件,说江苏各地的育婴院里人满为患,当地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看河北有没有想要小孩的人家。我们觉得这是好事啊,马上就把这个事情通知到市内四区、郊区、矿区,把需要小孩的数量统计上来。国庆时,我和单位另一个需要到杭州购买树苗的同事一道到了南京。

  “江苏民政厅热情接待了我们,然后推荐了南通和常州两个地方。我先到了常州,当时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一个挑选的,每个都逗一逗,看是不是有毛病。南通育幼院的婴儿,我们也是一个一个挑的。那时候,当地还没有直达石家庄的火车,这些孩子是绕道山东德州来的……印象很深的是,这些孩子都挺有意思,晚上都在车厢里熟睡,早晨一哭都哇哇哭起来……”

  听到尚老讲述他们婴儿时期的事情,在座的寻亲者都不免好奇,当听到他们这帮小孩一起睡、一起哭时,听者不禁会心一笑,继而向尚老开口称谢道:“尚老,让您费心啦!”

  接下来的事情就和这些江苏遗孤的养父母的介绍对接上了。当年打进电话的杨素霞说:“我的养父母听说孩子到了,马上去大石桥附近的那个母子旅馆去领孩子了,据说还花了5块钱。”王少玲说:“养父母也是在那家旅馆抱的我。我养母曾经说过,‘当时,我进门的时候你揪住我的衣角,我出门的时候你又揪我的衣角,我看这孩子,小脸圆圆的,我心里就软了———这孩子,多可怜啊。我养母常说,咱娘俩也是有缘’。”

  在那个名叫母子宾馆的地方,这批孩子人生道路上最久远的母子关系开始生成。

  3 南下寻亲

  对这些寻亲者来说,40年已经等得太久了。王少玲,眉眼顾盼间遮不住江南的清秀韵致,她在1998年就订着都市报。她还记得,那天下了班,就在楼道里,她看了本报一篇题为《妈妈,你在哪里?》的报道,禁不住感世伤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在那里哭,好像只要好好哭一场,就能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一样。”

  1998年4月7日,包括8名遗孤(后增加到11人)和本报记者在内的一行人来到江苏常州。“其实,每一位寻亲者都是忐忑不安的,毕竟都40年了,线索也都不是那么确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寻亲者回忆,当天还下了大雨,但大雨没有冷却大家的热情。常州方面召集民政、公安、宣传等部门,已在河北一行到达之前进行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全方位宣传发动,尽力使每一户送出小孩的人家都能知道河北人来寻亲的消息。

  王少玲回忆说,在常州待了10来天,每一天大家都是以泪洗面,心里更是五味杂陈。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故、穷困到了什么地步,使得父母竟然忍心将自己偷偷地放到婴幼院门口?在经过照片、生日等一一比对之后,陆续有人找到了亲人,欢喜和痛苦的泪水肆意流淌。

  在即将回石的前一天,王少玲凭着身体上的一点印记找到了她的父母和弟弟。这些年来,石家庄与常州之间往来不断。王少玲是幸福的,但她更感恩石家庄的养父母:“只有我们更知道养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通过寻亲,只有我们最知道报恩,是河北的养父母,当年留下自己的口粮养活了我们!”

  另一位找到亲人的王春梅成了不少人羡慕的对象。从小到大,她都在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幸福成长,即便有人变着法儿地拿她的身世嘲弄她,她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在本报发起寻亲活动后,她犹豫再三也不敢和父母说。当父母知道后,立马表态: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去!快去报名!“养父母也想早点把我的身世搞清楚。从常州回来,我对他们说南方那边虽然有钱,但楼里居然没暖气,老人们过冬挺难挨的。我本是无心之语,我的养母心疼地说:‘你那边的妈那么大年纪了,让她到咱们这边过冬吧!’你说我的心里该有多幸福!”这位50岁的女士虽然长相圆润,有江南的秀气,但她说话爽朗的笑声分明显示着她身上的河北人的性格。她的幸福和她养父母的开通,让在座人士不住颔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也有着她的苦恼:“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的养母走得太快。那天,她在那儿一坐,就安详地走了。这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用说,我是深深感念的。但是不是孝顺,都是在久病的床前表现,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伺候她,她就走了……”

  4 寻亲重要,感恩更重要

  寻亲之旅是坎坷的,但在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人,却越来越感受到,不管是否能找到亲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当年,鱼米之乡的肥饶之地,在人口压力和自然灾害面前变得满目创痍,饥饿的恐慌笼罩在环太湖沿线的城乡。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福利院、孤儿院,从1959年就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小孩行动,一直持续到1964年。5年的时间里,输送到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小孩数量当以万计,从交通图上看,但凡铁路经行处,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都留下了江南弃儿的痕迹。5年,数万名的小孩输送,构成了中国人口迁移史上的一道奇观。好在,有政府有条不紊的组织,有接收地的热情响应,全民动员,饱尝饥饿的孩子们得了生路,他们亲生父母紧皱的眉头也有了些许舒展。多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自己的身世,部分人开始了零零星星的寻亲之旅。他们对亲生父母的渴望,就像当年输送过他们的铁轨一样悠长。

  在百度维基百科中,有一个这样特殊的词条,文中称,在上个世纪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福利院将婴儿迁转到北方各省市,他们被统称为上海孤儿,或者江南孤儿。

  这一“迁转”,这批孩子的命运就“吱扭”一声发生了重大转折。若非如此,他们可能会面临冻馁之困,也许会挣扎过死亡线,在江南烟雨中耕织或做工……

  不到万不得已,父母怎会抛弃孩子?这些江苏遗孤们理解父母当年的处境。经过50年的沧桑巨变,事异时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他们组建了家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非常幸福,“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寻找,但双方的信息总有不对等的时候。我们像一片片叶子一样飘落到石家庄,在这里落地生根。”大家说,就算找到了亲人,我们中的大家谁还会去那边安家呢?“我们早就是石家庄人了。”

  同样在铁路沿线的邢台、邯郸等地也有遗孤的痕迹,他们也曾组织起来到南方寻亲,但找到的寥寥。

  从邯郸赶来的柴先生没有任何亲人的线索,但这位50岁的男子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尽管他知道找到的希望渺茫,眼里仍充满期待。他说,是养父母和当初抱养自己的舅舅让他懂得了爱,现在,养父母和抱他的舅舅都已故去,他会把这份爱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寻亲者感言

  人生五十载 回首谢党恩

  岁月如流,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过去了……

  那是在1998年的春天,是燕赵都市报组织并带领我们一行11人,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始了我们如梦般的寻亲之旅。四十年岁月沧桑,远隔千里、人海茫茫,我们的亲人啊,你们在哪里?我们的根又在何方?

  建国初期的50年代,苏南一带处于极度的贫困状态,当地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重,重男轻女,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被家人遗弃的婴幼儿。父母遗弃了我们,共产党却没有遗弃我们,社会没有遗弃我们。当时被当地政府孤儿院收留而后被转运到了石家庄市,我们受到了市政府民政局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被好心的养父养母领养,把我们喂活、养大……我们来自于祖国的南方,可我们是吃河北的小米长大,我们是河北人,我们更是石家庄人。养父养母对我们有天大的养育之恩,他们恩重如山。然而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那也将是一生的遗憾。那次南下就是要找到我们的亲生父母,找到我们的根。

  奔驰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清晨到达了江苏省的常州车站。曾记得,当时天公下起了雨,以它潸然的泪水迎接我们这些离开了故乡四十年之久的儿女回家。是燕赵都市报多方奔走,八方联系,和当地政府及媒体一起使我们很快找到了离散40年之久的亲人。40年的思念,40年的分离,相聚瞬间,我们百感交集、悲喜交加、泪打衣襟、喜泪横流。事隔十年如梦幻一般,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回首往事,我们思绪万千,我们这些和共和国一起度过最困难时期的特殊人群,带着复杂的心情,掺杂着酸甜苦辣,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想来想去,我们最应该说的一句话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亲。如果不是共产党,不是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些人的今天。

  我们这些人大多数已步入了天命之年,不少人已经退休在家,远在南方的亲人们生活得也很幸福,我们的养父养母大人多数已经辞世。共同的经历、不同的命运,把我们这些南国的女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信息时代让我们尽享天伦,其乐融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向当时负责接转我们的石家庄市民政局的尚嘉询老人致以真诚而尊敬的谢意,谢谢您老人家,您对我们的恩泽今生今世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我们再一次的感谢燕赵都市报,为我们这些人做了一件使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好事善事。谢谢你们功德无量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

  第一批11位江苏寻亲者

  2008年4月6日

  (寻亲亲属高勇代笔)

  ◎特别告知:

  昨日,参加本报江苏寻亲十年聚首的有第一批寻亲者、第二批寻亲者,还有那些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寻亲的人们……他们热切地询问:燕赵都市报还能否再帮我们寻亲?本报在此特别告知:目前,本报正在“搜索”仍有寻亲愿望的江苏遗孤,如果你是曾经的江苏弃儿,请在近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把相关材料转寄给江苏媒体,当地媒体会以适当的报道在当地再次寻找弃儿家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3 15:46 , Processed in 0.04290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